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写好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篇1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4、讲述和竞答法: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
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
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
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
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故事擂台:
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勇的风范)
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
(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
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义的故事。
(一边播放武昌起义的录象,一边讲述起义中的历史情节,烘托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网络展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并圈出来。
第四组: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位等。
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
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
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问题竞答
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清朝?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
1、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盟会。
2、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4、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辛亥革命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
3.课堂小结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以此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二、爆发:武昌起义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六、评价
本课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容量资料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各种历史材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决难点。
七、教学自我反思
第一,历史学习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第二,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会使学生更贴近历史。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当时不仅国内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成为一种风气。掀起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潮,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明确宣布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其中,建立中华民国和平均地权的提出,是同盟会和它的领袖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同盟会成立以前,历来主张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复明朝或者建立汉族帝国为口号。1894年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中有建立合众政府一条,但不如同盟会所提的明确。同盟会成立以后,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来,建立汉帝国的话从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说明它既不同于旧式的会党或秘密结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区的革命团体。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难点分析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教法建议:
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学生略做准备,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来源等基本信息,同时更需要明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师应就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展开讲解,使学生明确同盟会与过去的一系列革命团体不同而成为革命政党。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这是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作为初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不要讲的过于艰深,只要明确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正确对应,稍作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用配套课件实行以讲为主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反动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_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一场伟大的推回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开始了。它是怎样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展示孙中山像、介绍生平)他从27岁开始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此开始走上_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把“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要求会员为_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兴中会成立后,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孙中山派陆皓东在广州组织革命机关,准备发动起义。但是起义还未发动被广东官方发觉。陆皓东等人被捕遇害。孙中山幸免于难,但清政府命令通辑孙中山。孙中山并没有因此次起义失败而气馁.他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考察日、美、英各国社会情况,发展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使许多进步的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兴工业比较发达,日本的东京是中国留学生的聚居地,成为革命宣传的中心。
(展示有关图片)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刊物发表文章,翻译书籍,大力鼓吹革命,抨击清政府,宣传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看教材中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象、生平及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保皇派诸流把光绪皇帝说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针锋相对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传诵的名作。文章在《苏报》上发表。
3、邹容的《革命军》
邹容19岁时写成《革命军》一书,这本书虽只有两万字,但充满热情,书中高唱革命的赞歌,主张用革命来_清朝的统治,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阅读课本中《猛回头》摘录,思考作者在这里宣传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在书中宣传要驱逐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_清政府。这两部书出版后,成为革命派极为重要的宣传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许多革命分子将它秘密翻印成千上万册,广为流传。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家乡也曾受过陈天华小册子的影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纷纷建立,并终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这个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与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成员以知识分子为主,不同于兴中会的以华侨为主体;(2)成立于国内(长沙、上海、武汉等地),不同于兴中会成立在国外。这些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这些革命团体犹如革命的火种在各地点燃,为以后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成燎原之势准备了条件。
1、华兴会、光复会
(展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表格,由学生介绍华兴会、光复会的大致情况)问:这些革命团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什么?学(_满清统治,恢复中华。)这就为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成立奠定了基础。(展示有关图片)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东京
为推动革命运动更有力地向前发展,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展示有关图片)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展示)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4、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问: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课本有关内容)①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选举产生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下有国内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华侨中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国内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并且推定分会负责人。③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5、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展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满面疮瘦、遍体鳞伤,疾根在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孙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前列,章炳磷、邹容、陈天华宣传倡导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同盟会阐发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同盟会的性质
5、“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