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

时间: 新华 历史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接下来给大家分享高中历史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写高中历史设计教案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的影响()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都压制、扼-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3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5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三、电磁学的成就: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四、化学的.进步: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2)

七、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

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思想解放

4、继承与创新

5、科学家艰苦探索

八、科学发展的影响

1、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促进世界整体化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6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7

①(前551~前479)②(前179~前104)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判断材料一中图①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②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②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8

一、课堂构思

1.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师生互动。

七、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阅读单元引言,能否提炼出一个令你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生)“冷战”。

(师)能否就引言中的叙述说明什么是“冷战”?

(生)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

(师)你能否考虑出所谓“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可能有什么形式吗?

(生一)只要不是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就都是“冷战”。

(生二)“冷战”必然相对于“热战”而言。只要是矛盾双方之一发动了战争就是“热战”。

(师)两位同学其实都是说明的一个问题──“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那么除了打仗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生)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等等。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节课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争夺方式。当然,同学们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学习完本课,大家会找到答案。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二)讲授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幻灯片)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师)请同学们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

(生)美国成为战后大而富有的国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操纵整个世界。

(师)如果是这样,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呢?

(生一)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

(生二)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师)同学们提出的两种可能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

(生)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片)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苏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他说:“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恢复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与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控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

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并注意史论结合,然后展示如下内容:

(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然后,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让学生简单介绍丘吉尔“铁幕”演说及丘吉尔本人。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如下内容: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灵活性。但他曾经这样说:“我最愿意看到的二战结局是斯大林俄国躺在手术台上,德国被埋在坟墓里。”就是他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介绍教材中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图片。(幻灯片)

材料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杜鲁门主义指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学生设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利用幻灯片展示马歇尔计划。(幻灯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教师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给学生设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当时美苏双方为何不诉诸“热战”即战争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整体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要把资本主义推广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到二战的削弱,有待于恢复经济,稳定政治,否则就会有爆发革命的危机。美国也需要战后的缓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扩张的资本。而苏联更是需要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其次从国际舆论角度也不利于战争,世界人民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都希望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安居乐业,逆之,会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内,也不会得到美苏人民的支持;再者,当时在军事上美苏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战就成为美苏及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

形成的过程: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1947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质)。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美国:北约。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1955《华沙条约》(正式形成)苏联。

(以上问题都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利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a对德国的争夺:

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c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d对越南的侵略,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4、“冷”、“热”交织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本课小结

1、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形势走向缓和。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八、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1

1.童年时代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万有引力定律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晚年的困惑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

[答案]生活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大时代;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忘我的投入与勤奋的探索;谦虚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结论形成]

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创造了条件。

(2)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条件。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和培根所倡导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法。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

2.深远影响

(1)牛顿力学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将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学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揭示出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性和科学性,也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2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x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3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社会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4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设计教案篇15

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代表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3、影响: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5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