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严明法令(连坐法)
了解了这些措施之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
(三)变法的作用
学生:有利的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理,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是视屏中商鞅为什么最后被处死?
学生: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新国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得不把商鞅处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作用,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去思考一个问题:“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六、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时间
2、人物
3、原因
4、内容
5、作用
七、教学反思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3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罗斯福是美国历一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4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5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A、(1)(2)(3)(4)B、(2)(3)(4)C、(1)(3)(4)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6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处:知识的学习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成功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又喜欢挑战自我,参与活动热情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如果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7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生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入: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61页“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61-62页“文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图片和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2.发展农业生产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重视“以德化民”5.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小结:
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这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0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小结:这两个故事都是做人不诚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春秋战国的探索,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过渡:春秋时各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不断的进行混战,争当霸主,在这些霸主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那么他是如何首先成为霸主的?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3、接下来师讲解这三个原因。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1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平了解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掌握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概括提炼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联系归纳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评价论证涿鹿之战的意义、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分析判断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整理表述课本以外有关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为活动课做准备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引以为荣道德意识黄帝、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p12中华开国50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指的就是黄帝,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黄帝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3
一、关于教学
1、备课:做到深和通。教师必须按教学进度提前写好单元教学计划,在备课组组织下集体备课,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本课在承上启下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写好课时教案。教案设计要做到规范化。另外,认真做好导学案,考虑到学生语数外的学习任务较重,导学案要求在课堂完成。
2、上课:
(1)明确目标。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设计好导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导语,以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3)把握好内容。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
(4)注意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要注意启发式的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意境,做到难易适中,形成探索性问题群;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逐步深化。
(5)学法要指导。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6)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7)优化教学环节。做到语言要精炼,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板书板画设计要科学;书写规范工整、大小适宜;教态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注意仪表,衣着朴素大方,堪为表率。
(8)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自觉地将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有效。
(9)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按照宽容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
3、作业:根据年级组的要求,我们历史学科尽量不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在课内完成。这就要求作业要适当。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二、加强教课研。
1、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包括学习课标、考纲、高考题;深入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积极开展和参加各层次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和交流;本组内教师进行推磨听课(具体见附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2、本组年轻教师争取在本学期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写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写教学论文。为每年各级论文评比做准备。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根据教研组的统一安排,高一年级的校本教学的内容为《大国崛起》。通过学习,能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本组教师把自己的教案、课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备课组的资料库。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和课件,也可参加各级评比。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4
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学案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读书独学、完成预习(要求:阅读教材20~25页,完成自学提纲并记忆。)
1.人物:
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②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
③西边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
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
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统治
②对象:、。
③内容:周天子把和、分给、,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随周天子作战。
④作用:开发了地区,加强了,成为一个的国家。
三、组内交流独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展示及合作探究:
1.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5
岳麓版——《陆王心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研习,阅读教材学习陆王心学的主张,培养史料分析及历史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理学的历史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思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学的影响。
难点:对“致良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史料研习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遂反其道而行之。那究竟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陆九渊的心学
教师课件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不同的观点主张。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陆九渊的世界观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即理也”,“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方法。
(二)王阳明的心学
(1)教师课件展示王阳明画像,简单介绍王阳明生平,并讲授: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课件展示如下两则小故事,加深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
故事一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继承陆九渊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故事二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要“致良知”。
(三)理学的影响
(1)师生共同归纳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回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名言:
①鲁迅的名言:吃人。(《狂人日记》)
②戴震:“人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
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声名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求学生感受如上名言,并结合教材进行小组讨讨论:理学的影响如何?教师引导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理学。
(3)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教师最终总结:
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过程宗教师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复习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作业:自主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发明本心
二、王阳明
③致良知
三、对理学的评价
积极、消极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走向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3、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4、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探究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淝水之战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与北魏
B.东晋与前秦
C.西晋与北魏
D.西晋与前秦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5、南朝四个朝代更替的顺序是()
A.梁、齐、陈、宋
B.陈、梁、齐、宋
C.宋、齐、梁、陈
D.陈、梁、宋、齐
6、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7、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8、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A.氐族
B.羌族
C.匈奴族
D.羯族
9、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晋武帝大封宗族诸王
C.西晋统一全国
D.刘渊起兵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前秦
参考答案:1.B2.B3.B4.C5.C6.D7.A8.A9.B10.B
三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温馨提示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7
教学目标
1.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根据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关系,党成立后中国出现的工运高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条件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一大”有关内容和“二大”有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诞生的,党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制定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方针政策,必然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我党“一大”,“二大”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体会认识问题的过程。
(2)训练学生学习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看待“二七惨案”的教训,可归纳为几个层次。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诞生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发生的变化。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运的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我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了干部和组织的准备。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使条件成熟。
(2)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有关内容是重点,通过分析这一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是难点。要从敌我力量的对比后的状况引出思考,得出结论:必须联合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课堂教学设计师: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正是在20世纪中国人民正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心革命开始了。请思考辛亥革命有哪些功绩?生:(思考并回答)
师: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战胜卖国的封建政府,打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但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失败的。讨论并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场革命有哪些明显的弱点?(学生可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引导总结)
生:(讨论)
师: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间隔只有十年。“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建立“一个革命的党,一个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及其走狗”的政党,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板书:第六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师:(投影材料)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1)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大工业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出现的,它是当前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的革命阶级。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中学识丰富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在艰巨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来的。
(3)马克思主义必须到工人运动中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使自己有所依托并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会在书斋中枯萎下去;工人运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形成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
师:(回答问题: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请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是否具备了建党的条件?)
生:(思考,教师引出下文)
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1.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师: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工人运动有了怎样的发展?生:(回忆旧知识)师:“五四运动”后,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1921年工人的罢工斗争49次,参加人数10.8万人。他们迫切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组织领导。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基础
师:“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什么?
生:(回忆旧知识并分析思考)
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突破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并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3.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干部和组织条件
师:(指导学生看第196页<共产主义小组分布示意图>指出图上标有党徽的八个地名。及党成立前夕国内6个共产主义小组和国外2个小组的所在地=
生:(读图分析)
师:介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情况及其活动。使学生体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7页有关内容)。体会“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生:(分析体会)
师:在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中,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团组织的建立,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较深,业工人较集中,已经出现了一批想念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中心城市;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马克思主义被灌输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去,通过这一桥梁,无产阶级才明确自己的使命,看到斗争的前途,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雏形,它表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4.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生:(阅读第196页有关内容)师:到20世纪20年代建党的条件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决不是偶然的。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师:(通过对课本有关“一大”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一大”的时间,地点,代表,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领导结构)(投影材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本)
师:“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斗争予头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生:(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师:中共“一大”的意义是什么?“新型”政党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指导思想与以往的不同;奋斗目标与以往的不同;阶级基础与以往的不同;中国共产党诞考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与以往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暴统治下的中国,“新型”的政党诞生了。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投入到直接的革命斗争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富有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尽管人数很少,仅有50余人,却使旧社会一切腐朽势力深感恐慌,北洋政府惊呼“其祸甚于洪水猛兽”,应“严加防范,以遏乱萌”。她在诞生给灾难学生蝗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雅片战争以来,历史就给中国人民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80年的抗争,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但一次次失败表明,这两大任务既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可能完成的,也不是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能完成的。她带领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着坚决、彻底而有效的斗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有了先进的政党,就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认清革命的对象;第二广泛地发动群众。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 ,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做“第一任务”。
三、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国的现状
生:(回忆华盛顿会议有关内容;及军阀混战局面)
师:1922年1月,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共产国际于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每欠代表大舍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大会号召远东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独立。这次大会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起了直接帮助作用。\
2.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 地点 中心任务(革命的敌人、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军阀”、“反帝”、“统一、真正、民主共和国”(投影材料)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面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要素”;“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9页,第200页有关内容,结合本专业回答以下问题)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革命动力有什么变化?与“一大”比较有何变化?根据课本及本专业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生:(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结论)
3.意义
(1) 第一次提出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到辛亥革命的纲领口号,都没有正面的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都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当然也不会为这个目标而采取彻底的革命步骤)
师: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初生的党,就已破天荒的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她成为动员、组织、鼓舞人民朝着解放的道路前进的一面旗帜。
(2)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至此,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完成了。
四、 工人运动的高潮师:“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生:(及时反馈课堂知识)
师:“一大”后中国共产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自此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在斗争中工人们都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
1. 概况
生:(阅读课本第200~201页)师:这场气壮山洒的工人的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2 .“二七惨案”的教训
师:请思考:(1)革命的敌人是谁?力量如何?(2)工人阶级仅仅依靠罢工,进行合法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工人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有无成功的可能性?(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能否完成民主革命?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全和作用如何?(投影材料: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民状况)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灾难。1.1920年消费资料占中国进口货物的71.5%。大量的日用品倾入农村市场,进一步排斥了家庭手工业,农民不得不用农产品换日用品,成为帝国主义直接剥削对象。2.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的同时,迫使农民放弃原有的生产,为帝国主义种植和出售他们所需的原料,造成粮食缩减。1914~1919年对15省的调查,水稻种植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1%;1924~1929年降为37%。1922年粮食入超300万零碎2担。3.20世纪20年代,地租占收获量的50%以上,湖南湘乡达90%;农村借债户占全体农民的50%~70%,利息20%~80%,有的地方为100%;附加税的增加超出了正税数倍,许多地方原来的军阀征过税,新来的军阀再征;预征赋税在四川梓潼1926年已预征到1957年的田赋。除横征暴敛外,广大农民还要受军阀的兵差,兵饷的痛苦,农民畏兵如虎,逃亡他乡。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要素”,“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就可以保证革命的成功。”师:看材料1、2、3、谈一谈感受;并结合“中共二大宣言”分析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