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篇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重大决定,如国旗、国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本课的难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进一步认识-集团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神州七号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图片。
这几幅图片从几个侧面反映了祖国今天的强大与繁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过去的百余年里,我们曾遭受到外来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而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节课,让我们重温那振奋人心的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多媒体打出课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话语、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在开国大典上,我们听到了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662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团体和民族,许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的,这些都说明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看书P2,按照导学提纲的提示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一个文件:《共同纲领》;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面国旗:五星红旗;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个首都:北京;一种纪年法:公元纪年;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多媒体打出五星红旗图片
政协会议上提到的五星红旗,我们每天都能看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日本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创作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成为历史,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那为什么还要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点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采用了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唱出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将面对国内国际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用这种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建设我们的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这段民族战争的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多媒体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时期?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工作。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归纳出来呢?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解释: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最后,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打出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命令时的情景图片
解释:1949年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南、东南沿海、海南岛、新疆等地仍盘踞着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全国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区是在什么时间、通过怎样方式获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么意义?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图片,并解说其过程。
解释:解放前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
播放-集团在西藏“-”视频
课后小结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指导学生设计本课大事年表
板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意义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篇2)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自主学习】
一、明朝经济的发展
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五种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纺织业在______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我国丝织业中心,明代是_______、_____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制瓷中心是__________。
3、明清时期,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方式,______与______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 ____________政策
②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___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______和出海船只的____________做出严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开___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小结: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合作探究】
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2、明清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有何影响?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品经济的活跃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课后小结
【小结提升】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品经济的活跃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课后习题
1、传入我国的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 )
①马铃薯②甘薯③玉米④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明朝丝织业的中心是( )
A、 苏州 B、杭州 C、湖州 D、松江
3、明朝的制瓷中心是( )
A、 杭州 B、苏州 C、松江 D、景德镇
4、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于( )
A、 纺织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冶矿业
5、小明家有一件明代瓷器珍品,那么它应当是( )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冰裂纹瓷器
6、“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
A、 资本主义开始 B、封建自然经济不占主要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7、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哪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苏州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朝中后期,仅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稀疏的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材料2:清朝前期,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矿业,都出现了雇佣生产关系。
材料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
请回答:①材料3反映出乾隆皇帝 怎样的思想?
②材料1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朝前期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哪些发展?
④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历时近二百年,这种生产关系一直处于萌芽状态。阻碍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品经济的活跃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 18页—19页,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 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 】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 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下册(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 “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 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 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 ?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 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 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