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历史教案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时间: 小龙 历史教案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篇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篇2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一、导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授课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们失望的情绪来诋毁民主共和,妄图使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为其复辟大造舆论。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大搞尊孔复古,重谈“三纲五常”,使思想界乌烟瘴气,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行为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于是他们以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在思想领域里向封建思想发起猛烈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的思想,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在北大里,在《新青年》这个主要阵地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要以新文化取代封建旧文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边我们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1、前期: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所谓旧道德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旧道德,提出“-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大家思考一下:他们这样做是否正确?)

对儒家传统道德要予以批判,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来说,其中不乏有糟粕,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仁”的学说、以德治民、选贤任能、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而不能全盘否定。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包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侧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要求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些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

也正是这一项内容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旧道德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学生活动:新文化运动反映资产阶级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辛亥革命的失败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在中国人民陷入迷茫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

2、后期:宣传社会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1页关于《庶民的胜利》的节选材料,回答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待十月革命是什么态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力宣传十月革命。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发表众多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给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旧文化的这次激烈交锋,它究竟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学生活动:阅读、总结)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此次运动,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学生活动:前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指的是什么?答:第一次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是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3、宣传动员: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最重要的成果: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繁荣、普及

五、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0页节选材料——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结合本节内容评价新文化运动。老师点评)

积极: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宣传、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传入中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局限:由于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自身局限性决定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态度;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局限在知识分子范围内,没有形成一场-。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篇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篇4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精选篇5

北伐战争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54页选择题:应选D(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