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设计教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好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

()的少年闰土。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

(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__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

(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

点击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

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

(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评: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了学生的思路,使其茅塞顿开。教学也就此推向纵深。)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评: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评】

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⑴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⑵“我”往常的朋友指谁?⑶“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

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 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觉,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这篇课文脉络清楚,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有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到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预习,自主识记生字词。会简单的复述课文。但对关键的词句还不会正确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五、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练笔的形式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多读感悟,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教学课文,并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草虫的村落》一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积累了那些好词佳句?(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一节课我们将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3、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图文结合,谈野论野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让四名同学,分别朗读野山、野水、野物、野人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画出课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3、自己读野山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画出描写山的惊险的词、句。

4、读野水的美景。

(1)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怎样描写山路和索溪峪的关系的?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野水的景色有趣吗?为什么?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读出索溪峪的野。

引导学生体会在描写中,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六).齐读第五部分课文。

1、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这是什么意思?

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脉络清晰。通过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七)、课堂作业设计

用几句话来赞美家乡的一处风景,用上今天所学的几个词语。

(八)、板书设计

4__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动物野

人野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将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七、课后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这班学生课前预习比较认真,上课专心听讲。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比较强。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较难把握。课后将加强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踯躅不前,突兀,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3,以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播放绿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是呀,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太平洋绿龟.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请学生回答)

你知道他们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板书,指导秘密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三、阅读交流.

你还阅读了哪些人与自然的故事 请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在书上写上旁批(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

(1),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当时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2),突然,一只幼龟率先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解释词语踯躅不前,突兀,指导朗读体会幼龟犹豫不决的样子.

(3),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解释词语鱼贯而出.

(4),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理解句子含义.

4,理解 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升华,抒写亲情

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请和同学们交流.

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背诵第十自然段.

3,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救一只幼龟不能见死不救

救成百上千的幼龟补救

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

(美国)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帕格斯群岛。那些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怕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断的沙滩,他们少不留心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的食物。那天我们上岛时,以近黄昏。我们很快的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直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巢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琢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这一亩,其总以为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找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的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是却是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印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因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是,即使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像海边奔去。我们也学者他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一切都过去之后,几十只食肉鸟吃的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的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够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7

一、以《桂林山水》导入:

1.课题:(1)“峪”:山谷(2)“野”为什麽加双引号?应如何读?

2.找学生读一下课文的几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

默读全文,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

1.索溪峪的风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麽?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一特点的?

3.“我”游览后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再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总写索溪峪的特点。

2.让学生以“山”自述的口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3.让学生以“水”自述的口气读第三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4.让学生以“猴子”自述的口气读第四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5.让学生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读第五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6.齐读第六自然段。体会游人的感受。

四、活动:

索溪峪的山水是如此之美,猴子是如此的可爱,游人返朴归真,得意忘形,于是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一审已经宣判,现在我们组成临时法庭,对该案进行二审。四人一组,按要求讨论,然后推选两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看哪一组讨论的最激烈、辩护的更有说服力、审判的更公正?

幻灯出示题目:

______小学六年级二班第一模拟法庭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把“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要求:

1.请选出一个同学,为被告当辩护人。要求理由要充分,要有说服力。

2.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二审判决:A.维持原判B.撤消原判,依法改判“索溪峪的山”无罪

3.对原告提出司法建议(忠告人类要如何如何?)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8

一、设计理念:

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领学生读中感悟,体会到要勇于扛起自己的责任,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到底,不能放弃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挑柴》是冀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活中指挥的灵光。本文的主题是: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重难点:品读文章,引领学生领悟:人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无论有多苦都要承担责任,并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四、教法和学法:

引领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懂得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都要坚持到底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过家务劳动的经历,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呢?又有怎样的收获呢?(指令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乔传藻给我们讲述的挑柴经历,看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板书课题:《挑柴》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解决,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如有困难可查工具书。)

2、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分段朗读检查阅读。不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3、引导学生汇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我”随小伙伴第一次上山砍柴,并咬着牙把柴挑回家的经过。)

(三)、精读感悟

1、默读文章思考:作者从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中悟出了了什么道理?

(学生很容易说出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2、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强、有毅力、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这是作者挑柴的感受,从文章的哪些地-可以看出作者是“咬紧牙,挺住”,找出来读一读,并在文章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说一说。(小组交流,汇报)

a、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艰难的赶着自己的路。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不停地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好像生出了牙齿,咬得肩头火辣辣的。

b、我咬紧牙,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喘一会儿。最后我总算看见了峨山城,看见了温馨的灯火,我更有劲了。一担柴,在山场是多少,挑到家里还是多少。

同样一个“咬”字,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你在生活当中遇到过印象最深的困难是什么呢?你是靠什么信念战胜它的呢?现在你最想把哪句话总给自己?

(四)、品读积累

本文的语言清新隽永,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生活画面,从文中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他的妙处。

例如:1.峨山,在我的记忆里,有松针的涩香味,有干巴菌的泥土味。

2.小城迷茫在烟雨里,润润的,像一块玉。(比喻)

(五)、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说说体会。

六、板书设计

上山砍柴:人累趴下了

挑柴 挑柴下山:我咬着牙,坚持把柴担回了家

感悟: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相关语句,分析晏子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品读文章相关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体会晏子爱护国家、维护尊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2、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 明确:楚王;

★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 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 晏子;

☆晏子避席对曰 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第一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 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 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

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课文

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

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

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去:委而去之 放弃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论点

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

五、作业

1. 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

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二)过年时

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通过阅读,学会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500年,幸得唐僧搭救方得逃脱。遂拜唐僧为师,护其西天取经,这一路上又先后收猪八戒、沙僧一干人等同去,这一路上历经坎坷,到底是如何艰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深山老林去看看。

二、初读感知

1、全班齐读

2、纠正读音 骸骨 茔 擎 忖思 骷髅 战战兢兢 唆嘴 脊梁 唧唧哝哝

3、请同学讲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挑拨是非的猪八戒的教唆下,不明是非的唐僧绝情的赶走了孙悟空。

4、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猪八戒 孙悟空 唐僧

★再读感知

★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 猪八戒:搬弄是非

1、好挑事:第1节: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2、煽风点火、鼓动教唆:第2节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把握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谗言赶走了忠心耿耿的孙悟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再读品味

从文中看,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孙悟空:明察善恶、勇敢无畏、忠心耿耿

★火眼金金 第2段行者笑道:“我是个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笼了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

★聪明 有勇有谋 智勇双全 第2段:怕师傅惩罚,还不忘向当地土地 山神说: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

★大仁大义 当师傅的绝情他止不住伤情: 第3节:“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苦啊!你那时节,出了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但只是多了那紧箍儿咒”。 好心反遭师傅误解,伤心之情溢于言表,可师傅依然不为所动,在离别之际,又不计个人恩怨对师傅款款下拜。第4节: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涂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忠心耿耿 临走仍不忘师傅的安危。第5节: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不喜欢 唐僧:胆小绝情、不明是非

1、人妖不分、胆小怕事 第2节“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

2、是非不分 毫无主见 第2节正相信悟空的解释时,又听信谗言,开始念咒。

3、固执绝情 第4节“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面对孙悟空的拜别,他不理不睬,口里叽挤咕咕:“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孙悟空就这样被唐僧赶走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1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