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二)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一)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 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恶 ě 恶心 什 模

wù 嫌恶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3

一、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话上:“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也就是说作者一开始认为怀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师!从算不上老师到的老师,从非常气愤到十分佩服,这前后评价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对老师的评价从“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截然相反的转变。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学习重点: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侧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大卫·欧文所写的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指名读、齐读词语:

侃侃而谈故意编造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深信不疑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饶有兴趣

增长见识接近真理终身受益

(2)同桌分节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预习情况反馈给老师;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认为课本和老师就永远正确。)找出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二)找出矛盾冲突点

问: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啊?(怀特森先生)

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出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的,要问的吗?

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异呢?

(三)质疑:怀特森先生真的是的老师吗?

1.出示: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指名读,读出什么感觉来了?(生说)

(2)看来怀特森先生不算个好老师,对不?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老师呢?请读课文1、2小节,找出他是怎么样的老师?

2.出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1)指名读

(2)默读1-2小节,哪些读出“出人意料?”

3.出示: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1)谈感受。什么叫“目瞪口呆”?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有过“目瞪口呆”的感受?读出作者的那份惊诧。

(2)还有哪些字眼让你体会到作者的惊讶来?(竟然)

(3)作者为什么“目瞪口呆”?“目瞪口呆”的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读出全班同学的那份惊愕来。

(4)一个人得零分很正常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内,可全班同学都得零分,叫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用一个词那就叫——(出人意料)

过渡:考了零分,心情如何?可是怀特森先生又是怎么样向你们交代的呢?

4.出示:“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

师:据老师了解,西方国家升中学是不考试的。凭的就是这张成绩单。孩子们有时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1)对学生的心情,他会理会吗?你认为他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坚持自己的观点?

(2)如果当时你也是其中一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心情怎么样?(忿忿不平、懊恼、感觉受骗上当、被戏弄……)是的,教室里肯定是一片哗然,带着你刚才说的心情,说说想法。

小结:与其说是对成绩不满,还不如说是对老师的师德、老师的人品提出了强烈的质疑、__。因此大家怀疑——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读出语气)

(四)探究“”

1.同学们,书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个性十足的老师,与其说他个性十足,不如说他用心良苦。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出示: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他如此用心,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小节,划出有关句子,随时记录你的感受,一会儿交流。

(1)“冒险”——你会在这样冒险的课堂上睡大觉吗?为什么?

(2)“挑战”——是呀,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设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这便是一种挑战。

(3)“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不正培养了我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既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真是太吸引人了。

2.出示“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1)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有两个“不要迷信”,说说你看法。

我们要尊重书本,但不要迷信书本;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读——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能把“迷信”改成“相信”吗?说理由。

(2)古往今来,正是人们一个个对书本的打破,对权威的__,才有了这个社会的不断进步。课件呈现,解说:

哥白尼坚持自己的“日心说”,之后的布鲁诺更是因此作出了被烈火烧死的伟大牺牲。

伽利略的落球实验已是家喻户晓,他揭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会同时落地的事实,但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的精神更值得人尊敬。

(3)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质疑,不要人云亦云。生出示名人名言,读。

(五)拓展延伸

1.想象:如果当时同学们不迷信老师,课堂上又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

2、同学们,这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全部,这就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当我的朋友这样评价我的老师时,出示:“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不,你的看法错了()。

请写下你反驳他的理由。

交流。

(六)总结收获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4

本节课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今天,我们来写故事。把课文中读到的故事写下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来,先自己练习说说其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将要写下的故事题目和主要内容。

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

1、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2、组织同学汇报:谁来说说你或者你们组写出了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编出的故事,相机生成,提炼出编故事的要点:(1)有情节(2)有意义。

3、拓展学生习作的思路:大家写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一说。

4、指导学生怎样写: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你写的故事让大家都愿意听,愿意讲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5、教师点拨,总结:叙述清楚,语句通顺。请大家试着把故事编得有趣儿,让大家都喜欢听,同桌互相讲一讲,相互提提建议。大家看,咱们班的同学多了不起,编什么样的故事,怎么编故事,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真是编故事的能手,一会儿,我们就试着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有没有信心写好?

6、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说出各自的想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编故事要有情节,有意义,有创意。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提供好方法。同桌互相讲编出的故事。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

·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一字”。

·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

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6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7

上课:

引语:上节课,同学们一同去感受了被称为“亚洲最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

一同去欣赏了大自然那道壮美的景观,这节课我们继续透过作者的文字去品味黄果树瀑布。

听写词语:

喧嚣:(走进黄果树瀑布,天地间只存在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胸膛:(这两个字都与人的身体有关,所以是“月”旁)

悬挂掩映沉醉(下面听写一组词,先听完再写)

杰作

对照屏幕订正一下

读词语,指名读,哪些是写瀑布的,哪些是写人的?

黄果树瀑布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可以选择刚才听写的`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说。

(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学课文时可以看到许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细读文本:

抓“杰作”奠基调

什么是杰作?在课文中杰作是指?你怎么理解?

读,反复指名读,读出味来,听出了这瀑布不一般,(出示一句话)你很向往哪儿?

在文章开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特别留意描述瀑布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仔细读读品品在旁边与下关键词感受,看了从哪些词句可以会会到这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

汇报

预设一

引语:先读一读你刚才特别留意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句子中感觉到瀑布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同一段,同一处,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按顺序来交流。

第2自然段

(1)“飘、拂、涌、盖”先读词,再读文,板书:声响大

(2)“人喧马嘶”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2.3自然段

(1)宽:盛小期81-100米宽,和教室作比较。板书:形态宽

(2)“哗哗”引到“泻”理解:

为这字组个词,倾泻—一泻行里

透过这个字,你脑海中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来?

指名读

3.银雨洒金街

还有哪些描写瀑布景色的句子,你留意到了?

过渡语:是啊,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优美的语言啊,请看

出示小诗

指名读配乐读

预设二

引语,听那奇妙的声响,看那壮观的雄姿,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第5自然段

溅板书:舒服还有许多地方象这儿一样,作者潜心锤炼用字用词。

7.第6自然段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8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__。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__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__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__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39;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爱、自强的健康心理和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2、在概括段意和层意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小组研讨法

2、质疑点拨法

3、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 菽粟(sù) 单薄(bó) 回溯(sù)

雾霭(ǎi) 混淆(xiáo) 微蹙(cù) 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 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 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每个“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都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参考:从“身份和地位”,“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对 “我很重要”的命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伟大。如一片叶子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一段染色体碎片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一个油封橡皮圈对于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就是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写作特点

1、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某些语句、语段富有哲理,催人思考,令人深受启迪。如“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推动人类的进步。再如“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说明只要我们时刻努力了,即使不能做出巨大的成就,也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2、文辞优美,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格运用得恰切得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用绿叶来作比喻,突出新生生命的旺盛。“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用金字塔的顶端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中“孤本”一词比喻我们是父母中无可替代的最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父母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一句中“皱缩成石块”生动而具体地把沉重的程度体现出来。“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古陶亦碎而珍贵,比喻朋友失去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情感力度。如开头列举四个“我不重要”的排比段,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的同时,又有一种想要大声呐喊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冲动。“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形象地说明了我在事业中“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的独特作用。

反问句语气强烈,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等等,突出强调了“我”的个体价值。

夸张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如“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烘托了父母失去子女后的悲伤心情。

运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连贯,意义鲜明。如文章中阐述生命的诞生时,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抒写了个体生命诞生的不可确定性。

四、作业

1、课后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我的四季》。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2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3

教材分析:

《习作6》是通过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家乡的名人,获取真材实料,然后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6教案教学设计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通过与“名人”的接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奋斗不息的学习品质。

3.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重点: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教学难点:

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准备:

1.看电视台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2.作好采访准备,写好采访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说说他们的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2.同学们说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可以称得上是地方上的名人,“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小画家、故事大王等,是我们学校里的名人。你知道我们家乡、我们学校有哪些“名人”吗?

3.我们家乡、学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学生说后,教师总结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他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调查、访问与他们熟悉的人,或直接拜访他们本人。)

4.那么,该如何采访的呢?看一段采访录像,讨论: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二、拟定采访方案。

1.你最想了解哪一位名人?想了解他(她)的哪些方面呢?

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2.学生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奋斗的历程……)

3.当我们面对“名人”时,心情会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这样一来,可能会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忘了,/article/所以我们在采访之前必须写一个提纲式的采访方案,简单地说,就是把你想说的问题概括性地写出来。

4.学生制定采访方案。

5.交流,同学间相互建议补充。

三、组织学生进行采访。

1.如采访社会名人,通过学校、家长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进行采访活动。(专门安排时间进行。)

2.如采访学校里的名人,教师介绍被采访学生的情况,学生进行采访。(可以现场进行采访。)

四、指导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把第一课时进行的自己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分大组交流,汇报采访情况。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学校名人),刚才我们把采访情况交流了一下,现在再把材料进行调整、修改,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习作了。

4.学生习作后认真修改。

5.学生誊写习作。

采访

根据采访材料写文章:

先确立中心

再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然后将重点材料写具体

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材料写成文章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5.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板书设计:

21__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案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

参差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印象模糊恍然

愁怨顺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__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洗澡水的漩涡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不难)(不易)

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