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什么样的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炎热的夏天到了,小明想买一个冰淇淋吃,冰柜里各种形状的冰淇淋可真多,而价钱一样,买哪种划算呢?这可把小明难住了。因为这里暗藏着一个数学问题,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课件出示四种形状的冰淇淋: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
师:买哪一个划算,这里暗藏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求出这四个冰淇淋的体积,买体积大的就划算。
师:如果给出相应的条件,你会求四个几何体的体积吗?
(出示教具---板书3个公式 )
生:圆锥的体积不会求。
师:你们想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师:在这节课上,你们希望学到哪些知识呢?
(生自主回答,确立学习目标)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 直觉猜想
①教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板书:v柱=3v锥) ? 猜测
(三)探究新知:
〈一〉实践操作,揭示公式
1:师: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圆柱,圆锥三组,细沙或大米),实验时,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填写实验报告单。(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组
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次数)
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
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
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锥、圆柱
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引导学生发现: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把实验过程展示)----说----实验报告
结论1: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
结论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结论3: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4: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电脑演示 实验验证
多媒体屏幕显示:(课件)
<三>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1、实验结果同样表明:①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②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屏幕显示,启发学生思考:
谁能聪明地概括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
v锥= sh
3、师: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四〉运用公式,自学例题(课件)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后,找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
3.根据什么列式计算。
4.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5.集体订正后总结解题方法。
6.看书质疑,并把课本例题补充完整。
4、回到谈话引入:要求圆锥形冰淇淋的体积,必须测量出哪些数据?并出示四个几何体求体积的数据,帮助小明解决难题。
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2)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六年级数学如何设计教案篇5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