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四)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五)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六)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七)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 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二)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朗读时要突出对古迹景色既赞美又有怀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对空气清新,环境静寂的赞叹,又有对绿树掩映,湖水清丽景色的极度陶醉之意。)

指名读。小组之间比赛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 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一个人读(4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的意思。

一个人学(5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的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

一个人学(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学(7自然段),说一说 “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组内学习,比赛说理解,比赛读一读。

学生汇报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三)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五、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七、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日本侵略军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这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二段中的典型事例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突出日军暴行的。

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习生字新词。

3、完成有关字词作业。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理解词语:刻骨铭心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引导学生评议,把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①“国耻”在课文中指什么?②这什么说这“国耻”是刻骨铭心的?

(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带点的字。

荷(hè)枪实弹(dàn)用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

(2)读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词语。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吃惊。

如愿以偿:偿,满足。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令人发指:发,读fà 。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年逾古稀:逾,超过。古稀,指七十岁。年纪超过七十岁,指高龄老人。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解疑。

4、给课文分段。

(1)本文是一篇参观记,这种类型的文章常按“概括介绍—参观经过

—观后感”的结构来写。我们可根据课文的结构给课文分段。

(2)本文也可采用先把课文主体部分(参观经过)划出,再看头尾的方法来分段。

5、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课后第三题)

(3)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学习句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看拼音和汉字,把词语写完整。

xiàn     yàn

沦( )    火( )

dào       tāotāo

( )田    ( )不绝

小结规律:带有偏旁“”的,发an音;不定期有偏旁“”发ao音。

(2)听写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

①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5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②南京沦陷后的40多天内,侵华日军屠杀了35万人。

(3)抓住这一段课文的重点词概括段落大意。

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给课文分层。全班交流,说说根据哪些句子来分层?灯片出示。

①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尸骨陈列室和卵石广场等几部分。

②史料陈列大厅很宽敞,墙壁上挂着250幅图片。

③走进尸骨陈列室,首先跳进眼帘的是橱窗里的累累白骨!

④史料陈列厅中的图片┅┅室外的卵石广场却给人另外一种感觉。

启发学生理解第④句的过渡作用。

(2)学习第二层。

①自由读第二层课文。

②这两段都采用了先概括介绍后举实例的方法,重温历史,控诉侵华日军的罪行。找出课文中的实例部分。

③理解重点句。

a.从1937年12月到期938年2月初……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这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图片内容的?(时间短,手段多,杀人面广。)

课文用了一个长句来全面来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读起来一气呵成,情感愤怒激烈沉痛。指导朗读。

b.35万人惨遭屠杀,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这里两个连续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

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第一句用“把”字句,突出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人间地狱”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强调日本侵略者对这场空前的劫难罪责难逃。)

(3)学习第三层。

①指名读课文第三层。

②读旁注。

(4)学习第四层。

①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讨论:大院卵石地面——小路边13块浮雕——围墙边的一组浮雕。

小结:本层按参观顺序记叙。

(5)根据各层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4、指导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全班讨论:这什么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深刻的启迪”指的又是什么?

师归纳:国力衰微,就会遭到外国人的欺负,要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就得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3)这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布置作业。

片段练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取一题。

(1)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

(2)学习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的写法,介绍你的学校或家。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  (  )的海  (  )的海  (  )的海

4.添音节

脉脉( )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

教具准备:

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1)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2)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3)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 )往前走,( )来个向后转,步子( )猛,动作( )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业

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