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如何写出优秀的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一节整理复习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学习对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在组织整理复习时,要紧紧围绕着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意识,体会整理复习的好处,逐步掌握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比例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法: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复习。

学法:学生回忆整理,练习巩固知识。

设计说明:

根据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有两个要达成的目标,一是老师带着学生边复习便边整理知识,在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二是通过收集错题,典型题,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复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从学法层面来说,向学生展示一种好的复习方法——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掌握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比例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

2.学习的内容那么多,你是如何整理和复习的?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示课题: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看书归纳整理

1、看书整理比例的意义

(1)师指导学生看书(第40至42页),边复习边整理。

老师带着学生看书整理和复习比例的意义。

(2)复习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

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看书整理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让学生看书第45至49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

3、整理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看书第53至62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老师个别辅导。

4、汇报分享交流整理的成果。

注意事项:

1、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把图形的边长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一二三四五六

收集用时(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1/5、3/4、7/16、9/9

2、口算下面各题。

1/6÷3、4/5÷2、3/8÷6、6/7÷2

提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28页的准备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哪个数量?(求速度。)根据已学的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指定一名学生列式解答。

二、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分数除以整数,如果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这道题要求哪一个数量?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8÷。

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提问:在图上怎样表示“小时行驶18千米”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画出。)先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表示小时行的;在这样的两份下面注明“小时行驶18千米”。

提问:“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画。)因为1小时是5个小时,在这条线段的5份上面注明“1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根据线段图该怎样推想呢?可以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图上哪一段表示小时行驶的路程?(教师在图上左边的一份上面注明“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怎样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小时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驶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提问:18÷2也就是求18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出“18”。)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怎样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启发学生说出,1小时里有5个小时,要用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上5。)然后教师在“18”后面再写“5”。

提问:想一想,根据乘法结合律,185还可以怎样写?(启发学生说出,先把和5相乘。)教师板书:18(5)=185=18。

提问:“由上面的`推想过程,18÷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边重复学生的回答,边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18÷==45(千米)

写出答案“答:汽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3、引导学生小结。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上除数的倒数。”

三、看教科书中新课内容后试算

全体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12÷24÷

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及结果,并提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四、课堂练习

在练习本上计算练习八第1、2题,然后订正计算结果。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八第3、4题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39;,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39;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39;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阻碍点观察范围

高大

变化变化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训练目标:

1、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教具学具:课件、1个红色圆片、10个蓝色圆片。

训练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题目:一排队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6个。这排队伍共有几个人?

2、排队游戏。

3、引入课题。

二、训练准备。

1、课件出示:☆☆☆☆☆☆☆☆☆

2、讨论:两种数法主要不同在哪儿?

3、画一画。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⑴△△△△▲

从右往左数,▲是第5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⑵▲△△

从左往右数,▲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是第7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4、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操作与思考。

1、学生拿学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铁在黑板上摆一摆。

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2、小结: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四、练习。

1、填空:

①○

从前面数,○是第9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排共有()个图形。

②一排图形,从上面数□是第4个,从下面数□是第8个,这排图形共有()个。

2、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①从左往右数,小花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花也排在第8个,这排小朋友共有()个小朋友。

②一队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小兔的前面有3只动物,小兔的后面有10只动物,这队动物共有()只。

3、列式计算:

一队动物去观看演出,它们排队进场,小熊前面有2只动物,小猪后面3只动物,小熊和小猪之间排着4只动物,这一队的小动物共有几只?

4、思考题:

⑴有16个同学排队出操,从前面数小刚是第10个,从后面数,小刚是第()个。

⑵18个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左到右数明明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红红排在第3个,明明和红红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调制的过程,并说出自己调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适当的引导,提出有重要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蜂蜜水量筒水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制蜂蜜水的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2、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出示课堂活动卡。

预设

生1: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40mL蜂蜜、360mL水。

生2: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4、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调制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调制方法,在议一议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水

男孩:3小杯12小杯

女孩:4小杯16小杯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1)探究判断方法。

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来比较。

学生写出比。

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现在你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无法比较,如果能知道两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就可以比较了。

(3)怎样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交流看法。

③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再转化成比的方法。

(4)得出结论。

3∶12===1∶4

4∶16===1∶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所以两杯水一样甜)

(5)揭示化简比的必要性。

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较大时,有时会给判断带来不便,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在不改变比值大小的情况下,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化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同时,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最简整数比。

像1∶9,3∶7……这样的比我们称为最简整数比。

(1)观察一下最简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你发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

(2)学生汇报发现。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4、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24∶42∶0.7∶0.8

(1)小组讨论。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简比。

(3)全班交流化简比的方法。

预设

生1: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生2: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

生3:我利用除法进行化简。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如果有学生用此法,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教师从比和分数的关系入手,引导教学。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33/72/54/97/10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1/2的3/4和4/5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23/43/8,2/44/54/10=2/5

是整个操场1的3/8,2/

5是整个操场1的2/5。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8人。从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的学生学都是留守儿童,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针对这些情况,在复习中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分数乘法:复习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复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百分数:复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复习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五、复习难点

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六、复习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4、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5、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习吸引学生去探究

7、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七、具体安排:

1、12——1、16复习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19——1、23复习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6——1、30复习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2、2——2、6综合性练习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为新知做好准备。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水到渠成。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准备工作。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操作等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出示三组数据后,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统计图,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选,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那么哪种统计图可以较为准确且直接地表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2。

2.明确要求。

本题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三组数据,问题是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组数据更合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题中三组数据的特点及各数据的比较角度。

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__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

?y?3,②??x?2.5,

?y?4,③??x??6,

?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3)已知??x?2,

?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最新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29.43.8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1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