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教案ppt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好的六年级教案ppt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六年级教案ppt,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教案ppt篇1

教学内容: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尝试解答。

(5)反馈解答情况。

方法1: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方法2:大圆半径的平方与小圆半径的平方差乘以3.14。

观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乘法分配律,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它们是一致的。

小结: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教案ppt篇2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道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2、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3、了解色彩的写实性与装饰性的区别,在教学体验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教学准备:欣赏用的范画资料,绘画工具、材料,拼贴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装饰画中的牛与自然界中的牛对比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装饰色彩

二、新知

1、讲授装饰色彩。装饰色彩是提取自然形象中的色彩,进行夸张和对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民间的装饰色彩常用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2、欣赏分析作品

①、农民画《耱地》

师:装饰色彩常常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不一样。虽然它源于自然,但不是对自然色彩的复制。你看《耱地》里的牛多漂亮!可是生活中的牛真有这么多色彩吗?农民画家敢于把牛画得这么艳丽,显示了他们对色彩的丰富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②、学生优秀作品

比较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上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三、作品展览,激发创作激情

优秀作品欣赏,强调色彩鲜明、艳丽、明快。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学生活动: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它使用了什么装饰色彩?给人什么感觉?

2、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效果。

五、课后拓展

展示其他内容的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六年级教案ppt篇3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 +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教案ppt篇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六年级教案ppt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39;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六年级教案ppt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 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 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 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 反问句式 “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 机智从容 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 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 固善盗乎——傲慢,嘲笑 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3、阅读下文,复述并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设计: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六年级教案ppt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_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_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2000元的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教案ppt篇8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毫不介意  禀报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诸侯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并使吴王打消了           的念头。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螳螂捕蝉》ppt课件

六年级教案ppt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问路句型的使用。

2.复习四会,三会单词和词组。

3.能听得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

4.掌握句型HowcanIgetto…?以及回答。

重点难点:

1.能正确理解、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型。

2.能够听懂D部分的会话,并能表演会话。

课前准备:

1.准备录音机和本课D部分的磁带。

2.准备D部分句型填空的投影片。

3.课前写好本课的课题6B.Unit23D部分Readandtalk.

教学过程:

A听本课的歌谣Runrabbitrun

BFreetalk.师生交流

T:Goodmorning,boysandgirls.

Ss:Goodmorning,

T:Nicetoseeyouagain.

Ss:Nicetoseeyou,too.

T:Whatdayisittoday?

Ss:It’sMonday.

T:WhoistallerthanDavid?

T:Whosebagisheavier,yoursormine?

TDotheboysjumphigherthanthegirls?

SYes,theydo.

TDoesJimswimslowerthanDavid?

SNo,hedoesn’t.

T:Canyoutellmethewayto…?

CRevision复习

1.看A部分投影片,师生问答,讨论会话。

2.让学生复述A部分第一段。

3.学生到台前表演会话。

4.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举行根据实际情况来表演。

DPresentationanddrill新授和操练

1.出示F部分图片,先请学生就图片自己讨论。

运用接龙游戏让学生说地名。

2.老师由Canyoutellmethewayto…?引出HowcanIgettothe…?并板书,让学生理解D部分会话。集体朗读板书句型。

3.根据图片和地图,教师提问,学生试着回答会话的内容。

4.再次让学生看地图讨论问答。

EPracticeandconsolidation练习和巩固

1.仿造D部分的内容,请2位同学到前面表演。

2.游戏活动猜WhereamInow?游戏。运用所学的句型。

3.听本课歌,教师讲解,让学生试着跟唱一遍。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四会单词各一行,每行各抄写单词四遍。

2.准备地图,互相问路。

板书设计:

Unit3Askingtheway

HowcanIgettothe…?

It’son…。.

六年级教案ppt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踯躅不前,突兀,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3,以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播放绿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是呀,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太平洋绿龟.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请学生回答)

你知道他们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板书,指导秘密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三、阅读交流.

你还阅读了哪些人与自然的故事 请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在书上写上旁批(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

(1),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当时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2),突然,一只幼龟率先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解释词语踯躅不前,突兀,指导朗读体会幼龟犹豫不决的样子.

(3),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解释词语鱼贯而出.

(4),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理解句子含义.

4,理解 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升华,抒写亲情

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请和同学们交流.

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背诵第十自然段.

3,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救一只幼龟不能见死不救

救成百上千的幼龟补救

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

(美国)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帕格斯群岛。那些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怕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断的沙滩,他们少不留心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的食物。那天我们上岛时,以近黄昏。我们很快的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直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巢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琢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这一亩,其总以为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找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的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是却是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印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因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是,即使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像海边奔去。我们也学者他的样子,气喘吁吁的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一切都过去之后,几十只食肉鸟吃的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的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够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六年级教案ppt篇11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教案ppt篇1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感受合唱歌曲和谐、优美的音乐情绪。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用悠长的气息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

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银河并不是“河”,但说它是一条巨大的“天河”也未尝不可。银河最少有2000亿颗恒星组成,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行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

二、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1、听歌曲《我爱银河》录音范唱。

2、歌曲优美动听,银河是童声合唱团的名字,银河合唱团员亲密合作、共同闪烁,美丽而纯洁。我们在合唱时也应做到人人努力,使声音和谐,让合唱的声音美妙动人。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随录音学唱歌词。

注意:A、弱起乐句的起始,第二乐句要准确起唱。

B、第一、三乐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较易混淆。

5、随教师学唱第二乐段歌词,引导学生注意合唱部分的第二乐句。

注意:第二结尾最后两个音“银河”,用稍弱的力度

6、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并由学生自主设计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

7、跟伴奏带练习歌词。

三、教师小结

六年级教案ppt篇13

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

(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

(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

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

(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生1: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

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生2: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

生3: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

生:文眼。老师以前说过的。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板书:“多好啊”!)

(二)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师点拨:什么多好啊?(板书:“ 多好啊!”)

生:__广场的灯多好啊!

师:他赞美的是“__广场的灯多么好啊!”,其实他也在赞美什么多好啊?

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板书:赞叹)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师;郝副营长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在电灯下看书多好啊!

师:请观察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神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专注、聚精会神、羡慕)

师:同学们,那是郝副营长对那个孩子的羡慕呀。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师:此时,郝副营长又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是呀,从这话中我们听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

生接:憧憬。 (板书:憧憬)

(三)品读描写“灯光”的句子,悟表达方面

师:这么多的“多好啊!”都跟一个词有关,那是什么?

生:灯光。

师:请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__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第五个句子让老师觉得特别耳熟。

生:因为它和第1个句子一样,都是讲__前的灯光,这是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前后照应,让读者听出了“__广场的灯光”给作者王愿坚带来的那种无法忘却的记忆。

生1:还有一句,那就是“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生2:那是写“火光”,不是“灯光”。

师:也许它不是“灯光”,但它跟“灯光”却有着不可紧密的联系,那是什么联系?

生3:没有“火光”,就不可能有“灯光”。

师:是啊,正是那一闪又一闪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璀璨的“灯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四、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六年级教案ppt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

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六年级教案ppt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并计算的尝试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解决以下问题

(1)李明每天花多少小时做作业?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李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3)拿出课前收集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李明的有什么不同?想想怎么样安排时间才是合理的。

2.练习二十一第3题。

(1)看图读图,同桌互相说说能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在100 L空气中含有多少升氧气?

(3)估计一下,教室内大约有多少升氧气?同时进行环保宣传。

3.练习二十一第2题(在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陈东家每月总计支出2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3)这是李丽家每月各种支出计划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从图上看,陈东家和李丽家每月的教育支出金额是一样多的,对吗?

(5)如果李丽家每月总计支出3000元,现在你能比较他们两家的教育支出情况了吗?你还可以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你对它产生了哪些了解?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素材的准备。

课后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让学生从例题中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六年级教案ppt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②382=19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六年级教案ppt篇17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3、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题: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六年级教案ppt篇18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六年级教案ppt篇19

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歌曲的段落,记忆歌曲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第一圆舞曲,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歌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打开书看欣赏曲目的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①听赏第一圆舞曲

A、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规整、旋律上行)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

B、学生模唱主题旋律。

C、用竖笛演奏第一圆舞曲主题。

D、复听第一圆舞曲

②听赏第二圆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速度稍快、节奏跳跃)

B、这段圆舞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小鸟圆舞曲》《快乐的舞蹈》等)

③听赏第三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姑娘们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听赏第四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蓝的河水》等)

⑤听赏第五圆舞曲

A、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B、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C、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如《勤劳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师介绍曲作者。

被称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百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5.对比欣赏民族管弦乐版、动画与管弦乐版《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谈谈你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

6.音乐拓展。

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

7、教师小结: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被誉为“圆舞曲”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其它圆舞曲,去欣赏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年级教案ppt篇20

【教学过程】

热身:

1)教师和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打招呼Hello!Hi!Nicetomeetyou.What’syourname?

Howoldareyou?Whatisit?

2)学生之间用日常用语打招呼。

导入新知识:

1)教师呈现小鸭子图的一部分(一只小鸭子的头),问:What’sthis?多数学生可以答出:It’saduck.

2)呈现图的整体:四只鸭子,教师自问自答:Whatarethey?Theyareducks.教师带读“Whatarethey?”强调they的发音要咬舌头。

3)引导学生看图用Whatarethey?提问,教师回答:Theyareducks.强调ducks中[s]的音。小组进行问答练习。

4)教师将几本书卷起来拿在手中引导学生用Whatarethey?提问,然后找学生回答,教师要适时提醒book-books的演变。

5)教师出示图片:4ducks、5desks、3bikes、3clocks、7books。学生两人一组用Whatarethey?Theyare…进行问答练习。

6)请尽可能多的同学到前面作展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话中关于名词复数变化的发音。

3、会话教学

1)教师出示Learntosay部分的视频课件,学生观看,了解对话情景。

2)教师提问:Aretheyducks?Aretheygeese?Aretheyswans?学生回答:Yes,theyare.或No,theyaren’t.

3)播放对话跟读课件,学生逐句重复听到的句子。教师适时强调Arethey…?读升调。

4)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一个人扮演儿子,一个人扮演爸爸。

5)请几组学生到前面展示。

4、趣味操练:

1)学生将课前准备的Let’spractise部分的图片排列在桌子上,问:Whatarethey?教师说:Theyare…学生迅速选出有关内容的图片并举起,比比看,谁的反应快。

2)小组进行以上活动。

请一位同学选择任意一张图片到前面,不让其他同学看到图片内容,提问:Whatarethey?班内其他同学用Theyare…猜猜图片内容。猜对的同学可以到前面来请班里的同学猜自己的卡片。此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板书设计】

Lesson1

Whatarethey?They’re(Let’spractise部分的图片,下方标有相应的单词,复数变化)

duck+s=duckscake+s=cakes

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