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教案数学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设计教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里分享一些六年级教案数学下载,供大家写六年级教案数学参考。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

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

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出发的应用。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3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自评。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6

X×÷=6÷

X=6×

X=27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4

——德江县稳坪镇中心完小:安世兵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生

2、学科:小学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圆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P55/56/57页

四、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从圆中初步去感知,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尝试的基础上发现掌握圆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形纸片、一张白纸

(2)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圆相关的其它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

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书:半径。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板书:直径

㈢研究圆的特征

1、师:请同学们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生:由学生完成。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画,你们能画出多少条?

组织学生讨论。

师:你们能发现这些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2、想一想:直径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讨论:

师:在同一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39;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6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记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记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记作( )。

要求: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负数 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 ) 。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 )。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教案数学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b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1)阅读理解;(2)建立目标函数;(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_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00年到20_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00年20_年

20_年20_年

20_年20_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三.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