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预先设计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制定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写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2

教学构想:

1.设计与观察相结合。设计是头脑中积累一定素材后的创造,没有图案的积累,很难设计出好的图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形成的图案,并说说这些图案的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设计。在设计初期,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风格的图案设计。

2.设计与计算机相结合。有些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会影响图案的美观,有的甚至难以设计,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利用计算机设计图案为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3.设计与欣赏相结合。在班上举办“我是未来设计师”图案设计展览,在相互欣赏中感受图形的美,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依依展示各种图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随后,学生迫不及待的展示自己收集的图案,再次欣赏。学生在欣赏时眼里流露出赞叹之神。

2.观察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生1:这块桌布中的图案是利用长方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生2:这块丝巾的图案是利用一朵菊花通过平移得到的。

生3:我这件毛衣上的图案是利用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生4:教室窗帘的图案是把小卡通人通过平移得到的。

……

3.欣赏了这么多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一个字“美”。

生2:他们都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

生3:欣赏了这些图案,现在我也想设计了。

师:真聪明,不但欣赏了它的形,还观察到了它的本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放飞思想去设计开谁的图案创作得最有特色。

【通过欣赏,学生初步体验了运用平移,旋转,在设计图案中的乐趣,同时激活了他们创作的-】

二、动手设计,深化对平移,旋转的认识。

1.在正方形纸上设计基本图案(要求其中有一至两个基本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在纸上绘制你喜欢的花边图案。

2.用一块硬纸片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对于设计2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通过设计,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数学知识与美术,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心中最美丽的图案】

三、展示作品,体验设计乐趣。

师:“我是未来设计师”图案设计展览现在开幕,请每位“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案设计构想与特点。

生1:我想设计一幅七彩雪花图,而这些雪花又非同一般的雪花图,于是我将自己的名字(张珉玥)用汉语拼音打出来,再利用旋转就得到一朵雪花,然后将这朵雪花进行平移便制作成了这幅七彩雪花图。

生2:我设想能否将三角形通过切拼制作图案呢?于是,我尝试在计算机上讲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切下来再拼到其他地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我将这个图案平移便得到了一条花边图案。

生3:我是用硬纸剪了一条小鱼,在通过平移得到的。

……

【在相互欣赏中,感受图形美,体验成功喜悦】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偏30度方向移动了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四、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交流总结: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㈡

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画路线图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字母变换问题(3个字母排序)。

2、初步体会程度规则对字母排序变换的影响,了解变换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

简单的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程序规则对排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次序分明。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或数字卡片)、指令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⑴甲、乙丙三位同学排成一列,顺序为甲、乙、丙。

⑵变为丙、乙、甲的顺序。学生观察,并用一句话概括活动的过程。

引入

生:变换前、后两个人的位置。

师:这就是指令,我们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可以重新排列甲、乙、丙3人的顺序位置。

二、情境展示,探索新知。

出示A、B、C三张卡片。

⑴ABC→BAC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概括说明吗?

(变换左边两张卡片的位置)

⑵ABC→CAB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

(将最右边一张卡片放到最左边,其余卡片顺次进一格或向右退一格)

⑶ABC→BAC→CBA

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描述吗?

(先执行①指令,再执行②)指令)

师:先执行指令①,再执行指令②记作执行指令序列①②,所以(3)还可以记作:执行指令序列(1)(2)

ABCCBA

⑷尝试填空

①ABC(CAB)(ACB)

即执行指令序列②①

ABC(ACB)

②执行指令序列①②①

ABC(BCA)

③小结:改变卡片的顺序可以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来完成,与指令的序列也有关系。

⑸继续填空,感受“周期性”。

①ABC(ABC)

ABC(ABC)

学生填完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②CBA(CBA)

CBA(CBA)

进一步验证。

③ABC()()()

三、练习拓展,开阔思维。

⒈执行指令序列②①多少次。

ABCABC

⒉寻找指令序列。

①BCA→BAC,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

②ABC→CBA,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根据学生解答分析情况,进入下一环节:这个指令序列可以缩短吗?)

四、我的设计

你能重新设计一种指令序列,连用2次后,把ABC调整为ABC吗?

五、作业。

⒈一个厨师带了一头猪、一条狗和一筐菜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他不在时,狗要咬猪,猪要吃菜,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⒉三张卡片A、B、C,根据①交换右边两张卡片的位置,②将左边第一张移到最右边,其余依次向左退一格。

⑴ABC()

⑵ABC()

⑶ABC()

⑷ABC()

⑸ABC()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组织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

第一种放法;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第四种放法;

2.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教学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2)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至少放3本)

7÷2=3……1(至少放4本)

9÷2=4……1(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6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2/5+3/5)×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8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折扣、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活动课。

活动构成:

1、明确问题。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该问题共蕴含着三个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的利率,国债的购买及其利息的计算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信息。

3、设计方案。就是从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相关实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不同的储蓄存款方案。

4、选择方案。即从上述各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时的总收入。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同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学习综合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问题的方法。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一、旧知铺垫,引入活动

1、复习:杨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买了一台复读机,这台复读机的价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问: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让本钱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存款,获得的收益也会不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妈妈准备给小灵存1万元,供六年后上大学用,同学们计算分析一下,应该选择哪种存款方式收益?为什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案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选择存款期限长的,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虑利息税。

生3:国债和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都可以考虑。

生4:国债的利率比教育储蓄的利率相对低一些,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储蓄。

师:课本第111页有两个表格,请同学们再次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按照你们的思路设计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较高。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4、每组交流一种方案,说说这种方案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师:(根据汇报)看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合理获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据大家的汇报,老师把各小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对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为什么不考虑了?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存款有许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发现,就能获取的方案,让存款合理的获利。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这笔钱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1万元钱,这1万元四年内不使用,四年后可能会随时取出。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个存款方案,使方案获益。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2、学生汇报,学生评述。

四、活动结束,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9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0

【设计说明】

《圆环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的教学内容。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环形的本质问题。圆环的面积教学,是通过一个例题来完成的,教材借助插图中的光盘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环,为学生学习圆环的面积作了感性铺垫。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安排了两道相关圆面积的计算题,让学生回顾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接着安排了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内容,让学生更多感受生活中的圆环,产生学习圆环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建立环形的表象,体会环形的特点。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

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接着让学生自学例2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最后在练习环节设计中,结合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厘米

(2)直径8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3.14×(2×2)

=113.04-12.56

=100.48(平方厘米)

3.14×(6×6-2×2)

=3.14×32

=100.48(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厘米,r=6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圆环的面积》教学时,我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参与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在直观演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我事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并用硬纸板做了环形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能求环形的面积,但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我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圆环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2.深入钻研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学生认识环形之后,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练习求圆环面积,总结圆环面积的字母公式,认识到环形面积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大、小圆的半径。这样的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环形,说说你是怎样去做的?

生1: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大圆,然后缩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再画一个小圆,最后把小圆剪掉就得到了环形。

生2:在硬纸板上,我先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然后圆心不变,再画一个更大的圆,最后把小圆剪掉也得到了环形。

师: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哪几点?

生:都说到了要画两个圆,而且圆心不变,半径大小不同,然后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

师: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环形的?

生:光盘、环形垫片等。

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剪圆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明白了“从大圆里剪去小圆,就得到环形”的道道,从而更容易了解环形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三、在探究发现中,碰撞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师:判别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环形?

师:观察得真仔细!环形的宽度相等。

师:环形中的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环形的面积。你能比较出这几个环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纷纷作答)

师: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生1:环形的面积与环形的宽度有关。

生2: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面积有关。

生3: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有关,所以环形的面积与外圆、内圆的半径有关。

(这位学生博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师:判断题中其余三个组合图形不是环形,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1: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生2:不管是不是环形,只要是从大圆里剪去小圆,要求剩下部分的面积,都是用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上面的教学中,探求新知,其实就是在圆的面积基础上求圆环的面积。对一些学生来讲,解决它不成问题,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校对、归纳公式的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断闪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教学,如果找准了起点,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就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让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列,第-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置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2)分数单位是的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4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行驶了10小时,从乙地回甲地行驶了8小时。回来时比去时所用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4.某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由王、陈两位老师任教,这四个班的人数分别是:一班60人,二班40人,三班50人,四班50人。期末考试及格率的情况统计是:一班的及格率是95%,二班的及格率是85%(这两个班由王老师任教);三班的及格率是96%,四班的及格率是86%(这两个班由陈老师任教)。那么,这两位老师谁教的学生及格率更高一些呢?

五、全课小结

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上你的练习情况如何?正确率高吗?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2、3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设计图案、扇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本版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操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

从单元安排看,本教材把圆的认识和画圆安排了3课时,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并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特征。

2.认识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三角板、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脸是圆圆的,长长的、还是方方的?其实呀,老师更喜欢圆圆的脸,快来找一找,咱们班的同学中,谁的脸是圆圆的?圆圆的脸透着可爱,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可爱的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悉,但是老师相信,咱们一定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二、教师引领,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大家的脸上找到了圆,那除了圆圆的脸以外,咱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呢?

预设:钟面、硬币……

出示幻灯片(圆形物体)

正如同学们所说,钟面上有圆,硬币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可以说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描圆

要想认识圆,那咱们得想办法先得到一个圆。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得到一个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打算怎样得到一个圆?

预设

生:我想绕硬币的边画圆。

生:我想利用尺上的圆洞画圆。……

同学们果然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老师真的为大家高兴。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在老师为你准备的操作纸上画出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

3.探索圆曲线图形的特点

摸摸你的圆的边,想想看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得出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板书:曲线图形。

4.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半径以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出示幻灯片。

②生操作,然后交流,引出圆心定义,并把圆心标在圆上。

在一个圆中,我们把折痕相交的点叫做圆心,其实除了圆心外,圆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

出示自读提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③师生交流,认识半径、直径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预设

A.认识半径

半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注意引导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同一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B.认识直径

直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生交流过程中,师引导明确

⑴圆的直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圆心,二是两端都在圆上。

⑵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直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C.探索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测量你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比较至少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的长。

生交流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相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师板书即d=2r或r=

5.知识的梳理

出示课件: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或r=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圆的知识,那么大家敢随我去《圆的王国历险园》去逛一逛吗?

出示幻灯片。

1.直径半径抢答馆。

2.爱心救助站。

3.巧手测量坊。

四、回顾知识、感受圆的魅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知识)

师:一位希腊的数学家说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最后,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吧!出示课件。

五、作业

幻灯片:为什么井盖是圆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共同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6

教学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教材附页制作圆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新课

出示圆锥实物图,并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师:像这样的形状叫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着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圆锥有多少条高?为什么?(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数时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直角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小结: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

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二、动手量一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4号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三、对比分析

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自由谈。

学生发现: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2.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3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课后作业:1.完成数练第30页。2.C

2024年数学六年级教案篇20

教学内容: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我们全班有40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不叫出你们的名字,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今天继续在前面学习过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学习《位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谁能描述出-同学具体坐的位置?

有的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描述同学的位置,也有的同学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老师都给予肯定。

如果老师用第3列第4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先指名说说,然后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说。可以采用不同的问法来练习。同学互相评价。

(3)教师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3列第4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3,4)。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评价。

2、师生小结例1:

(1)刚才大家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3、巩固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准确位置并集体订正。

(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位置;或说出某一位置,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

(4)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教师: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让生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小结:在图上表示各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明确行和列,先说列再说行。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⑴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⑵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⑴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⑵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⑶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⑷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评价。教师最后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板书设计:位置

例1:第3列第4行(3,4)例2:图略

数对

先列后行

1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