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合理的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写好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

教学进程: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升华情感。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揪发现不揪喜爱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习“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 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 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 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 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 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 阅读段段通 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article/,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样一篇离孩子们很远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体)活(肉体)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马骑头上

记住摔垮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三、教学思路及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首先,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从以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关于“积累”的理念,在新近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

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

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简述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情感思路。小组讨论或自己独立阅读思考,课文主角巴迪在这件事情中的情感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弄清了巴迪的情感变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弈诲鸿鹄弗援缴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平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平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平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短文。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四、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9

一、导入新课

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齐读诗题。

3、解题并质疑。读完课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书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的诗)解湖阴先生(导学单)

4、介绍王安石。(导単)补充王安石的晚号。(王安石罢相之后隐居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南京郊外,只茅舍一处,聊避风雨,四周连墙都没有,他自己买了一头小毛炉,常常骑驴外出游逛,也够逍遥的,那时他的住地在城东七里,离钟山也是七里,故称为“半山园”所以王安石晚号“半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罢相之后所做之诗。

二、预习检测。

1、课前大家已做预习,相信大家也自学了不少的知识,那么在自学之后,对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古诗的朗读。

4个组的7号读诗。3号评价。

4、读好诗句的节奏。

(1)师范读。

(2)自主读。

(3)指明读。

(4)齐读诗。

三、学习古诗。

大家古诗读得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会更棒。

独学:课件。

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透过景物,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提示:可结合注释、插图、自己的想象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

1、生汇报:师板书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田、山。

2、生汇报画面。

3、把我们刚才想象到的美好的画面通过我们的读作以展示。(小组读诗)

群学: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

各种预设:

预设:勤快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预设:朴实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说明主人的朴实。

预设:热爱生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预设:富有生活情趣。虽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内确是花木成行成畦,可见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的怎样,(愉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古诗。

预设:主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护田绕绿”“排闼送青”

2、课件出示后两句。

观察诗句,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拟人,原因:小河守护者田地。一个“护”“送”让我们看到了小河就像母亲一样的(温柔、深情),青山的(苍翠欲滴)。“护”“送”将一水、两山转化为生命情感的对应物,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读出这种和谐之美。

3、此时,让我们摇身一变,变成诗人,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送_______来。

对偶。诗句中的对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正因为诗人的绝妙,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生读诗。

4、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不仅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还寄托了自己的闲适心态。(恬淡心境)

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更是自己闲适心态的寄托。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诗人的情,诗人的境不仅仅在这首诗中,请看,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liàn)花繁,风敛(liǎn)余香暗度垣(yuán)。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作业: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0

一、简介李白

(音乐、图片)

师:同学们,半个多月来,我们携手一起围绕着“走进李白”的主题,读李白诗,品李白文,领略了一代诗仙的风采。这里有李白的磅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里有李白的潇洒,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里有李白的大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有李白的豪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有李白的大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这个大诗友,和各位小诗友一起来开展这样一个阅读交流会,来交流我们学习李白的感受,好吗?

二、我的小诗友——请你来吟诵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李白的诗,你最欣赏的是哪一首?选出你最欣赏的一首,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吟诵给大家听,你可以独吟,也可以合作,好吗?

生1:我们同桌合作为大家朗诵《千里思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2:我给大家朗诵

生3:我和我的伙伴为大家朗诵〈早发白帝城

(配乐)

生4:独坐敬亭山

生5:春夜洛城闻笛

生6:行路难

生7:将进酒

……

三、我的小考题,请你答答看

师:吟诵诗词,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了李白的诗才。在“走进李白”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考问,你来我问,又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下面一起走进“我的小考题——请你答答看。”

生:自由相互出题考问。

师:看大家你问我答,不亦乐乎,我也想考考大家。我说名句上句,请你来说下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我的小发现——请你诗为证”

师:你问我答,问得巧,答得妙,你们真是智慧的小诗友啊!在走进李白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品味,我们发现,下面走进“我的小发现——请你是为证。”(出示范例)比如:我发现李白爱喝酒,有诗为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生1:李白也慕虚荣,有诗为证:〈清平调〉,李白醉酒,为贵妃作诗,极尽赞美之词。可见诗人也有虚荣一面。

生2:李白是侠客,“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拔剑四顾心茫然。”剑乃侠客之物,可见李白是个侠客。

生3:李白多愁善感,听,“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4:李白爱钓鱼,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生5:李白爱鸟,在他文中,多次出现各种各样的鸟“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生6:李白爱寻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生7:李白多次写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生8:李白重情重义“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我的小网页,请你来跟帖

师;走进李白,让我们感受很多,同学们都在网上“走进李白”专栏中留下了自己的感悟,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网上留言。请留言同学朗读,并介绍心得。

李白,中华骄傲[By:三(1)班]

盛唐的土壤培育了李白,庄子的灵魂孕育了李白。李白——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矛盾的李白!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李白,何等潇洒、豪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个花钱如流水的李白,多么糊涂!真是矛盾李白!唉!

嫦娥奔月!By:欣欣兰]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嫦娥奔月”的直播,你们猜我想起了哪句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奔向诗仙梦中的地方吧!

李白之死[By:跳跳糖]传说,李白是从采石矶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想象一下,诗仙乘着酒兴,把伟大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化成了琅琅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李白永远在青天明月间向我们微笑!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防战士的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结合点拨

教具和学具:

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体会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书,其它同学在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深理解,再集体朗读。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预习《8_中华少年》

课后作业:

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7_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护小昆虫

安营扎寨,建设小岛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爱海岛、爱祖国

课后小记: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  小巧玲珑  小道消息  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为主。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征”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出征才称得上是伟大的出征呢?

1、展示杨利伟、“神五”图片。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

2、出示世界航天的大事件,从这些事件中,你发现什么?

3、出示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你从这些事件中又感受到什么?

4、师述:

20__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历史一刻吧!

5、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那激动的一刻。

6、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走近人物

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下面让我们一块走近人物杨利伟,感受他的风采。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笔画出来。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读中体会

(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3)、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__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4)老师充满激情的介绍:

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训练,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5)、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这是一次…..)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进行体会其含义。

4、教师小结:

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送英雄出征

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基本的要求是:

(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

(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4)篇幅要简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39;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四、探究质疑

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2、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

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品味鉴赏

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如: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应反复的诵读、细细的品味。

六、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

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七、小结语:

今天,我们一块重温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的伟大历史时刻。这次壮举成功了,我们中国从此步入了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让我们同英雄杨利伟一起向我们伟大的祖国敬礼吧!(在“歌曲《五星红旗》”的嘹亮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生同唱歌曲《五星红旗》结束。

板书设计:

4、伟大的出征

等待送行庄严出征

站满从容稳健的步伐

激动洪亮的报告声(果断、从容、)

渴望标准的军礼

爱国的情怀

附:

1、世界航天的大事件:

第一颗人造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登月的人: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2、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20__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5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