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按照教学过程的步骤编排,让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语文六年级的教案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语文六年级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1

一。课前交流。

自我介绍,知道我姓氏之后,你们怎么称呼我?感觉很亲切,今天一下子多了那么多的学生。在这里我可告诉你们个小秘密,20年前的我和你们一样,也是这所中心校的一名小学生呢?所以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校友哦,你们现在还可以称呼我什么?今天我旧地重游,并且再一次跨入母校的课堂,你们谁能找个词来形容一下我此时的心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么聪明,把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形容的如此恰当,那我也来揣测下你们,看我说的对不对?你们都很喜欢旅游,喜欢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吗?但有个地方你们迄今为止没有去过,那就是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长江三峡。我猜的对不对?不要紧,我也没有去过,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方纪一起去“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

一起读读课题。(齐读)多好的题目啊,简单的四个字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课下同学们都搜集过三峡的相关资料了,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三峡?

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搜集资料、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三峡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找个词来形容下?

你们用了那么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三峡,可见三峡景色确实是秀丽无比,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色的?哪些词语显示了是按照时间顺序?(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会显得很有条理)

四、合作交流

现在我们就随着作家一起去三峡旅游了,我们真的来到了三峡,看到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树,月光,那里的一切,此时你带了相机,你最想拍下秋天三峡的什么景物?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找出来后就把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提起笔来。把你喜欢它拍它的理由写在一边,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这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老师说明白了吗?开始吧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五,品读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静思默想,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对了,带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级的摄相机,谁来说,在三峡你最想把什么拍下来??

生:我喜欢拍橘柚树。

指导书写“橘”字

师:是呀,橘柚树是三峡秋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师:真是会取景的小摄影师,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知道有很多小摄影师也拍了橘柚树,但和这位拍的橘柚树不一样?谁来说?(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橘柚树?)

生读第二段。

师:同样是写橘柚树,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段通过橘柚树的叶与果实的变化来体现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第二段侧重写橘柚树上的露水、阳光,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的明丽。)(随文板书:明丽)

③小结:同样的景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就不一样。

(2)“长江”

①生读相关句子,谈感受,补充。

②还有谁拍到了和他不一样的长江?你找到了吗?(学生找句子,汇报)

对比句子。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自己小声读读这三个句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同样写长江,巧用修辞手法,就能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C、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争取把这些特点读出来,老师有个经验,可以把书读好,想不想知道?

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放进课文中,像自己真的到了那里看到了那里的景物似的,边读边想像,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也就是“过电影”。注意:把你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里。

(生练读)

③指导“中午”的长江。

A、长江中午的热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

B、评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建议?(你觉得好在哪里)

你觉得哪些词语重读更能突出长江的热烈?

教师抓住“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重点词进行指导。

再次指名读。

C、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长江的热烈吧。(齐读。)

(3)①如果说中午的长江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帅小伙子的话,那么,下午长江就是一位??夜晚的长江就好像一位????

(温柔文静的姑娘,沉睡的婴儿)

下午的三峡——这位文静的女孩可是很有耐心的,她来的早去的迟,爱美的她披着什么而来?谁用相机捕捉到了??

生找描写雾的句子。

▲雾中的长江是这样的平静而朦胧,能谁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这种朦胧、轻柔的感觉,你能把它读得轻些、慢些吗?

夜终于来了,喜欢拍三峡夜景的同学,你拍到了什么?

B、指导“渔火”、“灯标”。

生读句子,谈感受,补充。(指名读)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那朦胧的睡眼呀,

师:夜晚的三峡是如此寂静,长江沉沉欲睡了,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的,舒缓的(读)(▲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夜色的宁静。)

师:我发现你拍的照片里面,除了长江朦胧的睡眼,还有一艘驳船呢,糟糕它好像发出汽笛声了,夜晚的长江是不是不能用寂静来形容了?

(补充,以动写静的写法,可举例:《鹿寨》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

师:你们拍的长江夜景真美,我第一次来三峡,你乐意做我的导游吗?此时,我们乘着轮船正行驶在三峡之中,姗姗来迟的夜色刚刚笼罩了三峡,小导游,开始介绍吧。

(你的语气轻缓,让我享受到了长江夜色的宁静)

(4)“月亮”

过渡:三峡的夜景有一样景物不能不拍摄。那就是——月亮。这时候的三峡尽管已是深夜,万籁俱寂,但月亮在这一段中却唱起了主角,江水睡了,月光却动了:

①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这样的月色可用那个词语来形容?(有人说三峡的月色是独特的)

师:刚才我们在三峡走了一趟,拍下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再认真仔细的读读课文第六段,注意把你读懂的地方用波浪线划划。(学生自己读)

师:好,停,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是一段话都要跟同学交流分享下,谁来?

理解,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儿?

(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的词语就是“清冽”;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光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而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3.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你们班里读书的同学是谁?

推荐读。(朗读这段,要抓住月光的动作,如“连在、对比、顺着、泻到、凌空飞降、挂”,这些词突出了动中有静。月光、山脉、江水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朗读的时候要突出月光的动感,不要读得太静。)

过渡: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六、练笔

1、随着作家我们欣赏了三峡早晨的明丽,感受到了三峡中午的热烈,享受到了三峡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一次又一次的陶醉在课文如诗的语言中,都说三峡“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节小诗,想不想读?

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

绿叶金实清香扑鼻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那么,在你们的眼里,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动手写上一节小诗。请你抓住三峡秋天某一个时间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物展开来写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小诗

总结:多美的语言啊!如果把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描写三峡秋天的绝妙好诗。

七、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同感受着方纪先生笔下三峡秋天的丰富与美丽。回家之后,做两件事

A.请阅读与三峡相关的诗文,如郦道元的《三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B.当好小导游,做个孝顺的孩子,领着父母一起游览下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

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39;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阅读及课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2、品读对联,感悟文中对联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感受共产党人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感悟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红岩》等革命书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文中对联表达的意思。

难点:从革命者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狱中联欢(板书)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它是由罗广斌和杨益言写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资料一

2、交流,资料看后收获。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炼课文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练习1(3分钟)

唱歌()→()→()

2、学生自由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要点:按时间顺序写,各个内容之间的安排有详有略。

3、快速默读课文2分钟

4、透过狱中联欢的节目,你是否明白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抓住要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机智,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5、小结:作为六年级的同学,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应该多问问自己: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这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聚焦重点,体味语言:

1、看看黑板上的四块内容,那一块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中地体现了革命者乐观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聚焦“贴对联”部分。

(1)介绍对联:对联也叫对子,一般根据周围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来创作。如新春来临,人们就会写春联;结婚时门上会贴喜联,老人过生日,就会送上寿联。

(2)找到课文中的几副对联,仔细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应的点拨)

(3)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课文的前两副对联,读过之后,大家心里明白:这洞中数月,(课文中没有具体说明)是指……

世上千年又指……,扭转乾坤,就是……

(4)通过朗读,更能感受到那种胜利的喜悦。必胜的信念

师:联系当时的背景:革命即将胜利,祖国即将解放,每一副对联的背后还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5)课文中还有3副对联,没有直接写出他的含义,你能读懂吗?

(6)例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副对联我们非常熟悉,是谁写的?(是诗人叶绍翁的写景名句)可是这句现在贴到了牢房的门外,此时此景,又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7)那么另外两副呢?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副试着写写。

练笔:

对联:横额:

大家心里明白:

(8)看来,这一副副对联,全都洋溢着这样乐观、诙谐的情趣,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文字的魅力。革命者对联作武器,与敌人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9)再读19—23小节,看看他们和敌人之间展开的一次较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初步体会苦、乐

(10)补充资料二,进一步体会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了他们的狱中生活之后,你如何理解这副对联。

小结:在这场较量中,革命者用犀利的文字战胜了敌人,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还有很多这样斗智斗勇的场面,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细细品读,感受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阅读《红岩》这部长篇小说。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①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清凉,要我梳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邀我唱喝快乐,幸福

瀑布:雄浑,有气势

悬崖:身躯挺拔

白云:谈风景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篇6

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2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