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 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 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 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 反问句式 “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 机智从容 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 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 固善盗乎——傲慢,嘲笑 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3、阅读下文,复述并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设计: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孙悟空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二课。
读一读课题: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二、学习探究
1、切入 询问:能否把课题换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示意:写作忌题文不对应。) 把标题中的“白骨精”换作“老公公”好不好?(示意:容易误解,认为行者不尊老。原文题应明了。) 问:白骨精为何要变成“老公公”? ——情节的延续。联系之前的两变——村姑、老婆婆,都是为了迷惑唐僧、猪八戒。
2、深入文本涵咏
▲孙悟空为什么要打她? 学生可能答:“害人”、“吃唐僧”“除害”等,是要求学生找孙悟空自己的原话:“„„三番来戏弄我师父„„” 有何依据证明白骨精要害人?
①节。白骨精的自言自语:“好个猴王„„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
②节。“长老啊„„安葬茔中。”
总结:白骨精奸诈、狡猾。
要求学生模仿白骨精朗读有关语句。
想不想给她一个忠告?——(害人之心不可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白骨精的蒙骗有效果吗?
①蒙住了唐僧;
◇ 一节中的语言独白:“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
◇ 念紧箍咒惩罚行者、驱赶行者,钻进离间计圈套。
②骗住了猪八戒;
◇ 一节中的语言:A.“师傅,你且莫要„„”B.“行者打杀„„”
◇ 三小节的语言:A.“好行者!疯发了!„„”B.“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③但骗不了孙悟空: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要求一个学生读出: 行者笑道:“我是个„„你瞒得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
阐述:妖精要骗人、吃人、害人,可谓罪大恶极,孙悟空识破诡计,为民除害,那是天经地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吗?
▲孙悟空怎样打白骨精的? 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语句:“行者掣出„„才断了灵光。”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又思量道„„(想清楚了再打)
◇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定好证人后打)
◇那大圣棍起处,打到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干脆利索地打) ——表明行者勇敢、坚定、无私、心细。 ——妖怪打死了,孙悟空功德无量,换作你是他师傅,师弟,你将会怎样? 学生淡看法。 但课文的后续情节令人大跌眼镜:一个懵了;一个笑了。
▲ 唐僧为什么要念咒语并驱逐孙悟空?
◇ 他不识妖精。
依据;
①段中“阿弥陀佛„„”
◇ 受了挑唆。认为行者“滥杀无辜” 依据: ②段中“唐僧果然耳软„„” ③段中的语言描写。“唐僧道:‘猴头„„你回去罢!’”;
③、⑤段中的神态刻画。“唐僧发怒道„„越添恼怒„„转回身不睬„„不肯转意回心” ——请评价一下唐僧的行为。(太傻、太绝、太迂、太胆小„„) 你要不要提醒一下这样的师傅?(要明察秋毫,处事要明辨是非„„)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有一个人对唐僧后续行为的发生影响蛮大的,那个人是——(猪八戒)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如何理解他的笑?——幸灾乐祸 猪八戒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挑唆者。
这对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章回小说的特点) 引导关注有杀伤力的语言描述:①③段。
A、“师傅,你且莫要„„”
B、“行者打杀„„”
C、“好行者!疯发了!„„”
D、“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猪八戒为何要挑唆师傅与行者关系?
(动机参考:不识妖、怨恨行者打死了“美女”、嫉妒行者功劳„„) 在做人方面,给八戒提个醒,如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家和万事兴;不要窝里斗„„)
▲ 孙悟空如何面对师傅的一再驱逐? 阅读文中描写悟空师徒关系的有关内容,圈画批点评价。
②段“凭我花言巧语„„”(顽)
③段“师傅错怪了我也„„只是你手下无人。”(怨)
④段“„„不如不作此意。”(怕)
⑤段“却又软款对唐僧说„„”(孝)
⑥段临走嘱托;忍气含悲而别。(义) 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义”的文字。
读到这里,你想对孙悟空说什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烧„„) ※离开师傅师弟,到花果山享受自由,这难道不正是行者所向往的吗,他为什么对惩罚他的师傅还那么留恋? 占山为王,享受自由,果然快乐,但他念念不忘师傅曾救他的恩情,可见他有情有义有度量,有智有勇有谋略。
3、小结。现在,你最想对课文中的哪个人做评价?有词语说出你对他的评价。(教师板书) 参考—— 白骨精: 奸诈狡猾,装腔作势,蒙骗人 猪八戒: 爱挑唆,搬弄是非,自私狭隘。
唐僧;
① 是非不分
② 胆小怕事;毫无主见
③ 固执 孙悟空;明察秋毫、行事心细、有智有勇、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赤胆忠心,忍辱负重。 我们了解到: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语言描写。现在请你在文中选个人,也对他说几句话,如何?
交流。
3、作业
完成文后学习建议“积累”诸题。
假如有一天,唐僧了解了真相,他会怎样想自己的行为?请站在唐僧的角度,写一 段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吴承恩
白骨精 狡猾奸诈
猪八戒 搬弄是非
唐三藏 人妖不分
孙悟空 重情重义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梦想在于坚持。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
第一课时
累计84节月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梦想在于坚持。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梦想——一个多么美丽又神秘的词汇,吸引着我们不倦地追求,不断地奋斗。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座牧马农场,这听起来就像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老师眼里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共享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2、说一说这文章那个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本课重点词语,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词语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思考交流
1、出示学题:细读课文,想一想蒙提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抓住文中重点语句理解感悟。
2、围绕学题,自主读书。
3、小组交流感受,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抓住老师在不同时期对这个男孩说的话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找一些实例理解道理。
四、整体回顾,领悟写法
1、齐读重点段落,明确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2、学习倒叙的叙述方式。
五、全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请你设想一下蒙提所写的《长大后的志愿》这报告的具体内容。
六、作业
搜集名人成功的故事。
板书设计:
追随梦想
↓
自己的牧马农场
↓
不愿放弃梦想
↓
坚持自己的梦想
↓
获得成功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
()的少年闰土。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
(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__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
(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
点击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
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
(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评: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了学生的思路,使其茅塞顿开。教学也就此推向纵深。)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评: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评】
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⑴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⑵“我”往常的朋友指谁?⑶“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