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供大家参考。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
《习作1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2
《瑞恩的井》一文很长,如果每个点都关注的话,估计35分钟的一节课室来不及上完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抓住了三条线,一条是非洲儿童的痛苦生活,学校老师发出的募捐;一条是瑞恩自己的捐助,包括他在妈妈的要求之下每天通过做家务来挣得美元为非洲儿童捐款;还有一条就是瑞恩发动大家的募集活动;通过这三条线的教学,学生既能清楚地理清线索,也知道了课文的主题“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文中要求理解的三个词语的意思,“捐助”、“募捐”、“募集”我通过课文三句句子的指导学生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就是“募集”这个词学生知道其意思,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在他们概括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募集”就是“广泛征集”的意思,他们才恍然大悟。看来,以后必要的也是需要的,不能老是参考“教材全解”,不然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词语、句子的理解,估计也快还给老师了,总之,五年级学生,既要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一些基本能力也丝毫不能放松。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2.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4.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导语: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高深的转基因技术,你们能读懂文中的内容吗?(生齐答:能。)
2.追问: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写法将这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这般通俗易懂?
(用打比方(比喻)的写法来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
3.默读课文,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比喻)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5.指名反馈,全斑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⑴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句中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通俗、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⑵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用“搬家”这种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来介绍转基因技术,十分形象直观,使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⑶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的“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
用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行为来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原理,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
6.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8.教师过渡、引导:文中除了打比方的写法令人叫绝,还有其他哪些写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9.学生自由发言,并指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⑴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第l与第5自然段)
⑵设问激趣的写法。(课文第1与第2自然段)
⑶详略得当的写法。(课文第7、8、9自然段)
⑷举例说明的写法。(课文第7~10自然段)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马上提出建议,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斑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5
《习作1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读读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历了哪些事?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说家,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交流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
(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
(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
(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要选择自己觉得能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就要突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点,而不要还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渡: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这四个题目都特别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能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一轮月亮,树上有鸟儿在栖息,树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的联想。所以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相信大家现在大致确定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吧!
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渡: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写最有意思、最有趣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时间10分钟,开始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而且通过读、评学生所写的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或者太过平淡,读来没有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四、点评修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6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qióng) 孕育(yùn) 摇曳(yè) 馥郁(fù) 赠予(yǔ)
硕大(shuò) 琼浆(qióng) 鸣啭(zhuǎn) 婆娑(suō) 冠冕(miǎn)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都是从地球上索取。
⑵使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⑶使学生知道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⑷使学生明确,确立“地球日”是为了宣传和呼吁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2、能力目标:
通过上网教学和学生上网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成为世界性问题。
2、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爱护地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丰富的资源,以及遭受破坏后的情景录象。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师小结、揭题。问题:
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⑵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三、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提问题,师小结。
2、上网自学:
自学书130~134页,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把学到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和网址,学生上网自学,师巡视。)
3、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小结、板书。)
四、课外延伸
1、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或宣传画。
(学生用演示文稿设计,师巡视。)
2、展示交流。
3、谈收获。
五、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地球装扮得更年轻、更漂亮!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9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质疑互辩:
(一)活动一: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说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
(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我对电影画报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险,紫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车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20)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写了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和的心是相通的。
(四)整体理解课文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集体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师设计了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小组讨论重点问题。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探究活动
1.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2.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做了错事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被人误解了的时候……当时你是否会自责?害怕?难过?还是其他的心情?选择一件写下来,展现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__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_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39;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7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习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9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孙悟空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二课。
读一读课题: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二、学习探究
1、切入 询问:能否把课题换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示意:写作忌题文不对应。) 把标题中的“白骨精”换作“老公公”好不好?(示意:容易误解,认为行者不尊老。原文题应明了。) 问:白骨精为何要变成“老公公”? ——情节的延续。联系之前的两变——村姑、老婆婆,都是为了迷惑唐僧、猪八戒。
2、深入文本涵咏
▲孙悟空为什么要打她? 学生可能答:“害人”、“吃唐僧”“除害”等,是要求学生找孙悟空自己的原话:“„„三番来戏弄我师父„„” 有何依据证明白骨精要害人?
①节。白骨精的自言自语:“好个猴王„„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
②节。“长老啊„„安葬茔中。”
总结:白骨精奸诈、狡猾。
要求学生模仿白骨精朗读有关语句。
想不想给她一个忠告?——(害人之心不可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白骨精的蒙骗有效果吗?
①蒙住了唐僧;
◇ 一节中的语言独白:“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
◇ 念紧箍咒惩罚行者、驱赶行者,钻进离间计圈套。
②骗住了猪八戒;
◇ 一节中的语言:A.“师傅,你且莫要„„”B.“行者打杀„„”
◇ 三小节的语言:A.“好行者!疯发了!„„”B.“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③但骗不了孙悟空: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要求一个学生读出: 行者笑道:“我是个„„你瞒得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
阐述:妖精要骗人、吃人、害人,可谓罪大恶极,孙悟空识破诡计,为民除害,那是天经地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吗?
▲孙悟空怎样打白骨精的? 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语句:“行者掣出„„才断了灵光。”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又思量道„„(想清楚了再打)
◇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定好证人后打)
◇那大圣棍起处,打到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干脆利索地打) ——表明行者勇敢、坚定、无私、心细。 ——妖怪打死了,孙悟空功德无量,换作你是他师傅,师弟,你将会怎样? 学生淡看法。 但课文的后续情节令人大跌眼镜:一个懵了;一个笑了。
▲ 唐僧为什么要念咒语并驱逐孙悟空?
◇ 他不识妖精。
依据;
①段中“阿弥陀佛„„”
◇ 受了挑唆。认为行者“滥杀无辜” 依据: ②段中“唐僧果然耳软„„” ③段中的语言描写。“唐僧道:‘猴头„„你回去罢!’”;
③、⑤段中的神态刻画。“唐僧发怒道„„越添恼怒„„转回身不睬„„不肯转意回心” ——请评价一下唐僧的行为。(太傻、太绝、太迂、太胆小„„) 你要不要提醒一下这样的师傅?(要明察秋毫,处事要明辨是非„„)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有一个人对唐僧后续行为的发生影响蛮大的,那个人是——(猪八戒)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如何理解他的笑?——幸灾乐祸 猪八戒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挑唆者。
这对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章回小说的特点) 引导关注有杀伤力的语言描述:①③段。
A、“师傅,你且莫要„„”
B、“行者打杀„„”
C、“好行者!疯发了!„„”
D、“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猪八戒为何要挑唆师傅与行者关系?
(动机参考:不识妖、怨恨行者打死了“美女”、嫉妒行者功劳„„) 在做人方面,给八戒提个醒,如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家和万事兴;不要窝里斗„„)
▲ 孙悟空如何面对师傅的一再驱逐? 阅读文中描写悟空师徒关系的有关内容,圈画批点评价。
②段“凭我花言巧语„„”(顽)
③段“师傅错怪了我也„„只是你手下无人。”(怨)
④段“„„不如不作此意。”(怕)
⑤段“却又软款对唐僧说„„”(孝)
⑥段临走嘱托;忍气含悲而别。(义) 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义”的文字。
读到这里,你想对孙悟空说什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烧„„) ※离开师傅师弟,到花果山享受自由,这难道不正是行者所向往的吗,他为什么对惩罚他的师傅还那么留恋? 占山为王,享受自由,果然快乐,但他念念不忘师傅曾救他的恩情,可见他有情有义有度量,有智有勇有谋略。
3、小结。现在,你最想对课文中的哪个人做评价?有词语说出你对他的评价。(教师板书) 参考—— 白骨精: 奸诈狡猾,装腔作势,蒙骗人 猪八戒: 爱挑唆,搬弄是非,自私狭隘。
唐僧;
① 是非不分
② 胆小怕事;毫无主见
③ 固执 孙悟空;明察秋毫、行事心细、有智有勇、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赤胆忠心,忍辱负重。 我们了解到: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语言描写。现在请你在文中选个人,也对他说几句话,如何?
交流。
3、作业
完成文后学习建议“积累”诸题。
假如有一天,唐僧了解了真相,他会怎样想自己的行为?请站在唐僧的角度,写一 段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吴承恩
白骨精 狡猾奸诈
猪八戒 搬弄是非
唐三藏 人妖不分
孙悟空 重情重义
ppt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20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1.尝试自读课教学的第三个层面:活动式自读,即借鉴活动课的模式进行自读课教学。
2.探索课内外衔接的途径,特别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3.尝试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自读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开展一次与数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有趣、神奇。
自读重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自读难点:领会数字的情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填写”数字发展一览表”;
2、发动学生找与数字有关的成语、、、对联、趣事等,为活动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数字的趣事导入。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了解主要内容及要求,确定学习目标。
三、积累词语
1.抄写”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2.齐读两遍,教师正音。
3.课外给六个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四、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要点。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用”△”标出第一段中能统领全文内容的三个短语。
3、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用横线画出能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句。
4.填表
5.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数字的身世的?
6.第一段的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CAI板演课文内容的要点。
六、开展与数字有关的比赛活动(由学生主持)
(一)宣布比赛规则(CAI)
1、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计分;
2、题目分定组回答和自由回答两种,定组回答题如遇到该组无人回答时,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回答;
3、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计分,也不倒扣分;
4、累计得分者为比赛的优胜者。
(二)比赛的内容(CAI)
定组回答主要内容:猜谜语、按要求说出成语、巧接歇后语等;
自由回答主要内容:根据对联、趣事回答问题等。
七、总结活动,评出优胜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与数字有关的奇闻趣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见”课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尽识上目不识丁学之土不举雅俗共赏
然天成无之谈拍案叫绝如痴如醉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德育训练点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qiàn。
尽识——完全了解。
上——,chéng。本为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字应写作“个”,因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举——胜shèng;,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然天成——,hún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无之谈——,jī,查考。没有根据的言论。
拍案叫绝——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几案,桌子。绝:少有的,罕见的。
如痴如醉——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失常,神思恍惚。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缩写全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