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写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有所帮助。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交流和讨论,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感受;产生对地球现状的忧虑感,并自觉提高环保意识,爱护地球。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自由讨论、自觉感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目,体会情感。

1、板书课题。齐声朗读,体会每一个字的轻重程度。

2、分析作者拟题目的。这种拟题方法很少见过,回忆前面所学课文的拟题方法:有以事件命题,以景物命题,以人物语言命题,读后思考:从每个字的轻重程度,你体会到什么?

3、从“只”字想象,作者写作时怀着怎样的情感?(珍爱)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己的方式读全文,告诉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这么珍爱地球?说出一点就行。

2、讨论,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别无去处

3、学生将板书内容连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她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没有她,我们别无去处。

三、理解内容,欣赏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自己认可的观点、怀疑的观点、不懂的地方、体会更深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学讨论。

2、将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体会,就写在句段旁;如果是从全文得出的体会,就写在题目下或全文后面。

3、按课文结构展开讨论。

1)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美丽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从这一段得出什么体会?

分析描写地球“美丽”的词语:纱衣、母亲、摇篮。(比喻、拟人)

分析描写地球“渺小”的词语:五分之一。(比较)

分析“美丽”和“渺小”的关系,从一褒一贬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矛盾、无奈)

2)教师范读“资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学生谈体会,教师引导分析如下词句:

“慷慨”“枯竭”“不节制”的意思是什么?体会到什么?请学生谈谈从课外了解到的关于矿物资源的知识。

“再生”“随意”“灾难”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物链的破坏谈谈后果。

想象描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变成灾难,若干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3)学生齐读“别无去处”部分(第5、6、7自然段)。教师提问: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让学生谈谈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宇宙知识。

4)学生谈谈教师没能分析到的其他体会,引导出结论:地球很美丽,可是太渺小,这是宇宙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改变;但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灾难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在人类别无去处的时候,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精心保护地球。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板书“精心保护”。

四、自主讨论,形成认识。

学生自由读全文后,分小组开讨论会“怎样精心保护地球”。

教师小结:珍爱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精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行动。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号召大家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小学生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地球的珍爱。

板书设计

美丽渺小

只有一个地球别无去处→精心保护

资源有限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第二部分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三部分说明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四部分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整篇课文一层一层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号召。条分缕析。说服力强。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教学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时将生活中的实例、资料引入课堂。采用“资料交流引申法”。

隐性内容:

小组合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搜集信息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从学生自身来说。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已有了较扎实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好的阅读方法。经过近期创新教育的开展。很多学生己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

阅读后会在内心产生自己的想法。有了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学生也越来越关注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学习本课有4础和优势。但就教材来说。本课是一篇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而且介绍的是有关地球的知识。虽然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对地球的知识并不甚了解。

从保护环境这一点来说。虽然在生活中人人都有了一定的体会,但要落实到“重要性”还需要加深学生的了解程度。据此。本课教学“‘以课前查阅部分资料为4础。以课上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线。以教师随时引导为辅助”展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I.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2.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

3.朗读课文。

4.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1.习理解课文经历“朗读感悟一互动交流一一资料引申”的过程。

2.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的同时。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学前准备教师

1.深钻教材,依据本课课文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2.搜集“介绍地球知识和有关环境污染情况”的资料。

3.课文配读录像和介绍宇宙中星球情况的录像。

4.制作课件,主要内容包括太空中地球运行动画效果、有关图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见附表)。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介绍地球知识和有关环境污染情况”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尝试后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待改善之处。成功之处。是运用了“打破课文结构。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的方法。

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避免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且通过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将资料和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好地达到了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

欠缺的就是未将情感目标进一步注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应在授课完毕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污染源。并尽自己的所能去治理污染或宣传环保。避免污染的扩大。

附表一:

第一部分:

出示文字:从“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地球。

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现。和蔼可亲”。

第二部分: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第三部分:

出示文字: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到‘。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第四部分:

科学家己经证明,至少在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__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2、读读记记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珍藏着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访蒙娜丽莎!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来,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之约,仿佛是在跟朋友约会,感觉好浪漫;作者没有把它当成一幅画,而是当成一个人,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幅画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这是一篇课内阅读课文,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课文中一些词语和生字容易出错,请大家看课件。课件出示:

有朝一日赴约交涉脸颊颈项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

矜持悄然流露转瞬即逝蜿蜒隐去璀璨的明珠难以捉摸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并对这幅画的艺术魅力进行了赞赏。)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

(找到5——7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阅读5——7自然段,并根据学习要求读懂课文。请看课件:

用心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产生了怎样的想象,请用波浪线批画出来。

3、学后交流:

⑴课件出示: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预设:她不像是画中的人物,而跟真的一般,太神奇了;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真美;作者看到这幅画就如同跟真人面对面,可见这幅名画的魅力。)

⑵出示: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预设: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产生无数的想象,很难想象这只是一幅画;这几句话是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的具体描写,作者把看到的跟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神秘的微笑一样。)

达芬奇凭着自己的天才想象力及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

引入资料:(课件出示)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过度:达芬奇精湛的艺术,这幅画独特的魅力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引出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七段(达芬奇不仅把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画得耐人寻味,还注重她的身姿、服饰的搭配以及他身后背景的衬托,可见达芬奇的艺术高超。

⑷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回顾这三段话,想想作者是如何来介绍的?课件出示:尺寸大小、色彩、整体外形,面部表情、神秘的微笑,身姿、服饰、身后背景。描写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过渡: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除了这些,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无穷魅力?请大家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4、学生读课文1——4段,思考回答:(抓住两个“慢慢”体会;抓住“队伍之长”体会)

四、总结升华。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能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画的神奇,还能够从人们的等待中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示最后一段)

1、齐读这段话。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明珠灵魂的一部分)

引读:我相信蒙娜丽莎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请大家读:

读到这里,让我们不得不对这幅世界名画的作者无比赞佩,他就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请看课件: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

五、课外延伸。

《最后的晚餐》也是达芬奇的名画,它是世界著名的宗教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有关的资料,也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来描述一下这幅名画。

板书:

蒙娜丽莎之约

明珠灵魂的一部分

《蒙娜丽莎之约》背景知识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6.5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与任何一座标准博物馆一样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服饰馆也堪称世界之最,收集了4个世纪以来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装1.5万件。

我国的苏州园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馆的.主楼二层的北厅之中,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1981年9月才由我国苏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轩十分吸引观众,不时听到游客问:“中国花园在哪里?”为了避免拥挤,规定了专门路线入园,由定时电梯控制人数。园中飞檐。雕梁。鱼池。凉亭,室内对联。掸瓶。八仙桌。太师椅一应俱全。一些美国游客坐在凉亭里闭目养神,宛如中国的墨客骚人,甚至摇头晃脑的姿势也带上了“中国味”,十分有趣。

生平简介

1452年4月15日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文西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进入维落琪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创作《圣告图》

1476年被告密与维落琪奥的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1503年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交流和讨论,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感受;产生对地球现状的忧虑感,并自觉提高环保意识,爱护地球。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自由讨论、自觉感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目,体会情感。

1、板书课题。齐声朗读,体会每一个字的轻重程度。

2、分析作者拟题目的。这种拟题方法很少见过,回忆前面所学课文的拟题方法:有以事件命题,以景物命题,以人物语言命题,读后思考:从每个字的轻重程度,你体会到什么?

3、从“只”字想象,作者写作时怀着怎样的情感?(珍爱)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己的方式读全文,告诉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这么珍爱地球?说出一点就行。

2、讨论,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别无去处

3、学生将板书内容连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她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没有她,我们别无去处。

三、理解内容,欣赏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自己认可的观点、怀疑的观点、不懂的地方、体会更深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学讨论。

2、将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体会,就写在句段旁;如果是从全文得出的体会,就写在题目下或全文后面。

3、按课文结构展开讨论。

1)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美丽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从这一段得出什么体会?

分析描写地球“美丽”的词语:纱衣、母亲、摇篮。(比喻、拟人)

分析描写地球“渺小”的词语:五分之一。(比较)

分析“美丽”和“渺小”的关系,从一褒一贬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矛盾、无奈)

2)教师范读“资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学生谈体会,教师引导分析如下词句:

“慷慨”“枯竭”“不节制”的意思是什么?体会到什么?请学生谈谈从课外了解到的关于矿物资源的知识。

“再生”“随意”“灾难”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物链的破坏谈谈后果。

想象描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变成灾难,若干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3)学生齐读“别无去处”部分(第5、6、7自然段)。教师提问: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让学生谈谈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宇宙知识。

4)学生谈谈教师没能分析到的其他体会,引导出结论:地球很美丽,可是太渺小,这是宇宙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改变;但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灾难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在人类别无去处的时候,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精心保护地球。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板书“精心保护”。

四、自主讨论,形成认识。

学生自由读全文后,分小组开讨论会“怎样精心保护地球”。

教师小结:珍爱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精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行动。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号召大家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小学生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地球的珍爱。

板书设计

美丽渺小

只有一个地球别无去处→精心保护

资源有限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流畅,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又饱含着深情。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我们山里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只能让他们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而老师则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建构的“支架”,从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二、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通过影象让孩子们观察太阳系,让他们对了解太阳系了解地球产生兴趣。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同时播放影象,把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幻灯片,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一些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具

录音机、地球仪

教学体会

此文知识性较强,指导学生多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双边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知识。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范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文章。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音不易读准,教师要重点指导,使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3、解释词语。

天际、遨游、映入眼帘、晶莹透亮、纹痕、摇篮、和蔼可亲、璀璨、慷慨、滥用、枯竭、目睹。

(四)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2.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3.订正:

第一段(1、2):讲地球很小,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第二段(3、4):讲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有些资源已遭到人类的破坏。

第三段(5、7):讲在宇宙之中,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是地球。

第四段(8、9):讲宇航员的感叹,呼吁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五)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学生读课文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2、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的?

(有一定的限度。)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结果: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出示小黑板,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

指名读句子,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再举个具体例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概括地说一说。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三)讲读第三段。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

(不能移民)

教师引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板书: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六)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大家要畅所欲言,为练笔服务。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3题。

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举例:

渺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贡献: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一副好的身体,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自然资源有限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道理的好处。

3.积累惯用语,了解惯用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积累惯用语。

教学难点:

学习用对比法说明道理。

教学准备:

积累惯用语。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读一读。

神采奕奕玄妙斟酒轻盈菜肴耽误吹嘘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

(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词语,读一读。

蜀鄙之僧租船磕头懒惰羡慕传授犹豫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中间的一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顿悟: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哪些条件,而是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使这个深刻的道理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富者未至

原因:志坚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1)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小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2)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将后一材料充实。

三、语文知识

1.出示范文,在语境中感悟惯用语的意思及语言风格。

有一个人,不过是个半瓶醋,却常常吹牛皮。其实,他只会走后门,而且见不得不顺眼的人,常给人家穿小鞋,还自以为是公司里的台柱子。有一次,经理让他制定一份合同书,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白天在那儿磨洋工,晚上才开个夜车赶出来。经理发现合同书中有很多漏洞,给他指出来了,可他把经理的话当耳边风,直接把合同书的草稿给了客户。结果让对方钻了空子,生意亏了本,最后自己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文中的惯用语有“半瓶醋、吹牛皮、走后门、穿小鞋、台柱子、磨洋工、开夜车、耳边风、钻空子、炒鱿鱼”。

a)读一读。

b)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大概意思。

c)重点汇报交流学生不太常说的“半瓶醋、穿小鞋、台柱子、磨洋工”。

并从中感受惯用语通俗、风趣、精炼的语言特点。

2.读读“语文知识”,进一步了解惯用语及其风格与作用。

3.说说你积累的惯用语(可以是课外积累的,也允许说刚刚在课本中积累的)。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知道从人们口头交谈中也可学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可适当引导

你想去肯德基,妈妈不同意,可以怎样叙述这件事呢?

如果想通俗风趣的表达这件事,你可以怎么说?(碰钉子)

相机板书,直到积累,如:狗腿子、闭门羹、碰壁、唱高调、泡蘑菇、打退堂鼓、眼中钉……

四、拓展作业。

积累惯用语并试运用。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卡佳随人物命运而展现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这本书了吗?书名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学生看书名齐答)。这本书不仅吸引了你们,也使老师深深陶醉其中,而且有一位小女孩还为它落泪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于这部作品给小女孩带来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魅”字书写。

二、初读文本,大概了解文本内容

1.质疑,梳理问题。

师:本单元的话题是“艺术魅力”,前面学的两篇文章都是直接以艺术作品的名称作课题的,但今天要学的文章,却直接以“魅力”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发散提问,师梳理问题,把主要问题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2.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吗?

(在交流中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为什么卡佳会让人觉得有毛病?

为什么见到汤姆后,卡佳会忧伤,会失望?

为什么最后卡佳又同意卖掉汤姆?……

三、细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情感

1.师:有疑问就得从文本中体会答案,现在我们再来细读,看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些简单问题。这样,如果我想请几位同学分部分读文本,你认为请几位同学读,他们又分别读哪几段呢?

2.学生根据初读交流,给文本分部分,并简介理由,师作结。

3.指名读文,正音。感知文本情感。

4.解决质疑的简单问题。

四、研读文本,体会卡佳表现的真实感情

1.师:刚才我们已经初略了解了文本的内容,知道了卡佳很喜欢,也很同情汤姆叔叔这个人物,可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卡佳的很多表现却让人觉得她有毛病,你从哪里读出了她的这些表现?

2.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勾画词句,在旁边作批注。

3.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总结。

4.带着你对卡佳的感受再读勾画的句子,体会卡佳的真情。

第二课时

一、情感朗读,引入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卡佳的情感世界,了解了她的表现并不是有毛病,而是源于她对汤姆的喜爱与同情的情意使然,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和卡佳一起感同身受吧。

(生再读文本,体会情感)

二、再现“拍卖”场景,精读文本,走进卡佳内心

1.随着戏剧一幕幕往下演,卡佳的心在一寸寸紧缩。终于,剧院里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让我们把这一幕在教室里演一演吧!

2.生默读34-43自然段,自由分配角色,分组准备表演。

3.挑选表演出色的几个小组在全班表演。师采访扮演卡佳的几个同学,引导对话:

我听出,你在报“200块”的时候,声音哀怨而果决,为什么这样说?

(在对话中理解“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句。)

你为什么说不能把汤姆卖掉?

(在对话中理解竞拍动因)

三、体会卡佳的心情变化,探究“魅力”根源

1.字幕出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被拍卖给凶残的“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利,被鞭打地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地离开人世的有关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2.师启思:正是因为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是个忠厚善良,对人忠心耿耿、有情有义的好人,正是因为卡佳知道这样的好人被卖掉后悲惨的命运和结局,所以,她萌生了要尽一切力量救助汤姆的决心,由此出现了刚才的一幕。看来,引发卡佳心情变化,使卡佳做出惊人之举的原因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现在,你们知道了课题“魅力”指的是什么了吗?能说说这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吗?

3.学生交流、小结。

4.后来,为什么卡佳会忧伤,会失望?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读有关语句,谈原因)

5.为什么后来卡佳失望地答应卖掉汤姆?

(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给卡佳留下的深深印象与现实演员对扮演人物的淡漠的反差,感受《汤姆叔叔的小屋》给卡佳带来的艺术魅力之深切!)

四、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同学们,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是引起一场战争的小说,是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是文学最伟大的胜利。只要你走进去了,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愿经典的文学作品照亮我们精神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从而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

1、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方法进行生字识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运用对照比较、社会调查、指导朗读、感官刺激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自由畅想等多种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得等几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那么同学们绝对地球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了解我们这位无私的母亲。(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这篇课文。

2、读了课文,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问一下大家,那文中的宇航员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地球的可爱与易碎表现在哪里呢?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三、自主研讨。

1.汇报交流

同学们刚才的学习非常投入。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探究,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美丽又渺小:

(1)、说说看,你从哪里读出了“地球的可爱”?

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为什么可爱?

(2)再给大家读一下这句好吗?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出地球的可爱?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这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什么感情?(赞美,写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

(5)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比喻、拟人。表达上通俗易懂,有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6)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是地球赋予万物以生命,是地球养育了万物生灵。)

是的,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现在谁再来读这一句,说说该怎样读这句话?(赞美、热爱等)全班同学带着你对地球的赞美和热爱一起读!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地球的渺小?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就象一叶扁舟。

(2)半径6300千米(小而可爱,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有理由就行。)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学习了上面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地球。但是大家又知道地球对人类的贡献吗?我们来学习下面这一段,了解地球给了我们什么。

(1)地球无私地向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找到书上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结合上面所学的,地球的可爱还体现在哪里?(无私和慷慨)

无私、慷慨在这句话里该怎样理解?(地球有多少资源,她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这就叫做“无私”,这就叫做“慷慨”)

(2)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提供哪些自然资源呢?

(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3)这些资源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中,谁会这么无私,这么慷慨?只有我们的地球母亲,只有母亲才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无私而又慷慨地对待她的儿女。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表达吗?(学生自由表达)

(5)我听到了你们对地球母亲的感激崇拜之情,听到了你们从心底发出来的赞叹。让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们,突出感情的赞美一下我们的母亲吧。

地球易碎: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我们是应该好好的爱护她。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呢?下面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这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举例子)是的这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的易碎。

(2)还能从哪儿体会出地球的容易破碎?

(3)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

(4)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中“本来”是什么意思?(原先,先前)

原先是什么样的.?那么现在呢?(可再生的资源已经遭到破坏。)

这一系列生态灾难是怎么造成的?(认为的)

你从哪看出了这一切都是人为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使他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老师这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每天地球上共有12亿到15亿千克垃圾产生

每天地球上有75个物种生物灭绝

每天地球上的生物正以每日减少160种的速度在不停地消失

每天地球上有288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

每天地球上由于空气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引起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病、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等引起的死亡人数平均为304人,超额急诊数达430万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7亿美元

每天亚马逊热带雨林有8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消灭,这意味着维持各种生物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热带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一种物种

看了这段话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提升默读能力;明白故事的叙述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的要求,在自主默读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讨论,进而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品质,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每天一句话"是一个思维的观点,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每天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就能行动起来,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狐狸图片及简介)。

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狐狸的那些文章呢

(生:《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狡猾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看看狐狸还是不是那样狡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首先我们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里老师以"三自"为主线,设计了"自主阅读","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希望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1,自主阅读

首先我们大家来看"自主阅读"。我们在读写例话中曾经学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还要讲阅读的效果,今天我们按默读的"四不"要求来默读课文,并做好测试和评价,当你读完课文时请迅速合上课本,看大屏幕,你将看到的就是你默读速度的评价。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中又懂得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四,感受(课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思考: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那些努力,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汇报)

是啊,这种照顾,这种陪伴难道和我们人类不是一样吗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难点:

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字词检查。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研读、探究

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

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

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

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汇报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情感。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奇异的游历音乐演奏会爱散步

勤劳地工作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5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6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悟沙俄时代穷人的贫困和悲惨,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悟沙俄时代穷人的贫困和悲惨,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分析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师: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跟大家一样,也觉得旧沙俄时代的穷人确实很贫困,但是他们的思想却一点也不穷,他们勤劳、淳朴、善良,品德多么高尚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一下他们穷到什么的地步,学习一下他们高尚的品德好吗?

(根据学生黑板上的板书,确定学习目标,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二、细读课文,感悟情感,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抓住细节,感悟“穷”:

师:穷人很穷。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穷”字。(学生找不到)哦,没有?对,确实没有。那么你们是怎样领悟到“穷”的呢?(从课文的语句中领悟)你们真会学习。现在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1~7自然段,找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

(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1、学生读1~7自然段,找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

(学法指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在文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3、在找出的语句中自选一句有感情地朗读,看谁能读出“穷”。

突出重点,感悟“美”:

师: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也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怎样写桑娜的。

1、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桑娜善良?(学生继续运用学法学习)

2、学生汇报。

3、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⑴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写出桑娜什么的心情?。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⑵这段话里出现的略号起什么作用?请你想象出桑娜还会想些什么?

4、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一系列的矛盾心理活动。最后为了救人之难,宁愿自己受皮肉之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这充分体现了桑娜的善良。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⑴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品析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句中的“熬”能用什么字替换?那个好?(体会“熬”字用得妙)

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⑶感情朗读。

⑷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1、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学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2、口语交际:

假如作者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写什么?

假如桑娜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又会对她说写什么?

(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并在句后写写喜欢的理由。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7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具:

《月光曲》磁带

教法:

阅读欣赏法

学情:

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事物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juan,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恬——刮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背诵课文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8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记叙文?

(1)的开头你认为可以怎样写?

(2)对戚老师“雪夜补课”和“电话补课”两个事例,怎样接着开头部分写出来?

(3)怎样结尾最能表达朱志成和你对戚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4)结合讨论,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完整的记叙文。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电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0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