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写好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 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 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 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程设计

一、 古诗引路,揭示课题

1、 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 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秦→汉→唐)

二、 诵读诗句,了解内容

1、 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 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 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 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 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 品读诗句,体验感情

1、 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 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 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 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 赏读想象,依诗作画

1、 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 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

3、 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

胡马

阴山

三唐 关塞 飞将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2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13、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4、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或诗文,谁愿意来朗诵一下?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结合预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八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伶伶俐俐、俳徊、涔涔、潸潸、罢了、蒸融、挪移、跨过。

3、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4、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4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5

《穷人》这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独白,环境烘托等不同表达方式,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写活了。这个经典的片段,语言很简洁,层次很清晰,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所以,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在让学生理解了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后。我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联系主题丛书中的文章《虚职实爱》,运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人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 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 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 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 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 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 交流分段结果。

3、 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 质疑问难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 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2、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 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 交流明确。

(1) 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 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 防句练习

(4) 指导朗读

5、 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 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 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 齐读最后一段。

(1) 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 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 学习“单元提示”

四、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 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 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 指名说主要内容。

2、 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 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怎么做)

(结果)

4、 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 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7

《穷人》一课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渔夫感人的形象。讴歌了穷人那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在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中关键的关联词语“非……不可”,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后得出结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紧跟着我提问:“为什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随后学生通过自渎,感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结尾处,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内心世界。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互动中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互相激励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插图)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这一自然段。

4、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很美)你从哪里体会到很美呢?

(深蓝……)颜色,是啊,作者把这些色彩写得浓重,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让老师也感受到这美景吗?

5、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认识这位少年吗?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闰土

读了课文,你想填什么词语? 知识丰富(板书)

3、课文中哪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请用“——”划出来,指名说,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闰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后概括。

交流、板书:瓜地刺楂

雪地捕鸟

海滩拾贝

沙地看跳鱼

5、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特点,并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场景,当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读,感悟

三、学习课文(一)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聪明能干)板书

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动作)请大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说。

2、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注意读出敬佩之情。

3、你读得真不错,喜欢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吧,读的时候该强调些什么呢(动词)

4、这一部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讲读“瓜地刺楂”

1、指名说,你从“瓜地刺楂”这件事中感觉到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呢?

提示:我们写作文常常通过人物的——生接: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吗?指名读。

4、这样吧,每位同学在旁边找一位同伴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吧。指导两名同学分角色读。

5、这一部分内容与哪一部分相呼应?

(三)学习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1、指名读,说说这两件事看出闰土什么特点?(见多识广)板书

2、齐读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讨论交流,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了吗?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补写“我”的外貌。

五、结果、拓展

板书:

少年闰土

稀 瓜地刺楂 机智勇敢

奇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事 海滩拾贝 见多识广

沙地看跳鱼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9

学习目标及要求:

知 识 和 技 能: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感情读文。 (重点)

3、了解课文讲述有关闰土的事情,从中体会人物特点。 (重点)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难点)

过 程 与 方 法:1、有速度地默读全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的黑暗下,闰土身上所展现的品质。

课 前 准 备:1、查找并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2、本课的生、字、词卡片和鲁迅形象图。

学习 指导 时间:2课时

活 动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介绍朋友,并与学生试着去和他打招呼。

师:今天教师给你们位新朋友,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答:想!

师:他叫闰土(出示课文插图)板书:闰土,谁能主动与闰土打个招呼?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着闰土的插图交流。

2、鲁迅先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的伙伴(听老师讲闰土刺猹的故事,学生谈感受。)引入课题——少年闰土。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读文,找出文中陌生的字词,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

2、读课文后,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并说说理由。

3、学生相互交流。

4、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辨认理解并正确运用。

三、 质疑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已读懂或没弄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并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

四、 了解闰土的形象

1、指名在文中找出。

2、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其形象特点。归纳(纯朴、活泼)

3、通过毡帽及紫色,体会闰土的健康。

4、自由读这部分,学习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试写几句。

五、 教学文中第一段画面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反馈交流,相互体味。

3、指导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出示文中闰土刺猹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机智勇敢)

2、闰土除了这时所表现的特点外,其实还有很多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吧。

二、品读并体会

1、概括课文讲了闰土的几件事?并说说自己对哪件印象最深。

2、指多名学生谈,并让其概括闰土其他的特点。

(1)闰土会捕鸟,是个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闰土自由自在,很快活。

3、小结:闰土是个 的少年。(结合学生的概括)

4、让学生交流难理解的部分。

5、展开想象,情景表演。

闰土和作者最终还是分开了,在他们分别之际,会发生怎样的感人情景呢?让 学生说一说,并演一演。(仔细体会文末两个“哭”字)

6、拓展延伸。

让有兴趣的同学,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1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跟老师一起学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瓦砾lì、耷拉dā、木屑xiè、鹧鸪zhè、gū

蠢东西chǔn、轻蔑miè、胳膊bo、云杉shā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耷拉:下垂。

婉转:悦耳、动听、形容声音特别好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生机勃勃:生命力特别旺盛。

垂头丧气:低着头、没有精神、沮丧的样子。

3、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注意: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另一个部分是课文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要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感知课文,再把重点概括出来。

4、文章为什么要以“夜莺之歌”为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这个问题是围绕着主要内容展开的。从内容上讲:

⑴夜莺之歌在文章中出现过5次。

从表达意义(即中心)上讲每一次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一次的作用: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的作用: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的作用: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的作用: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从他的反复的穿插出现,并且作用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夜莺之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是夜莺之歌把内容巧妙的串联起来的,同时由于每次出现时的不同作用,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⑵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进而刻画人物,这篇课文着重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文章的最后夜莺灵巧地摆脱敌人的跟随,也就变得有说服力了。)

⑶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有很多对人物的刻画,同时也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文章中景物描写语句:这些景物描写,不是随意的书写,而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处描写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这一处景物描写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是一处拟人描写: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时,我们称之为拟人描写,垂头丧气本来是对人的描写,这里用来描写树,既形象又生动。在我们写作时特别值得学习。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树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了情节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题引言,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欣喜、感动,甚至悲伤、失望,为什么它们能让我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情感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有魅力,在我们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直接以魅力为题,向我们展现出什么魅力呢?

板书课题:魅力

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学生读题后提问:是什么样的魅力?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1)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可自由发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了卡佳随父亲第一次上剧院看戏的经过,写出了看戏过程中卡佳心情变化的故事。

3、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课文层次。

看戏之前→观看演出→演出结束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1~15自然段,思考:在演出前,卡佳的心情怎样?并在相关的语句上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

——从“早上起”、“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在开演前一个小时”、“第一个走进剧院大厅”这一连串的时间句子,表现出卡佳等待演出的焦急心情。

——除此之外,通过“踱来踱去”、“庄重”、“严肃”、“焦急”、“怯生生”等神情和一些杞人忧天的言语,可以看出卡佳对演出充满期待的心情。

3、师问:那么,卡佳为什么这样既焦急又期待呢?

——因为她看过剧本原著,是原著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她,这就是——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卡佳在看戏之前那种焦急而又期待的心情,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在观看演出时有什么样的表现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想:在演出过程中,卡佳有什么表现?

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后小结卡佳的表现。①灯光熄灭,专注观看;②幕间休息,忧郁抽泣;③拍卖汤姆,高价救助。

2、出示“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从中可以体会到卡佳的神情高度紧张,已进入原著的情境之中。

3、找到“不停地轻声抽泣”、“脸色忧郁”、“不想吃蛋糕”、“愁眉苦脸”等词体会卡佳的心情。

——因为她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知道情节的发展,她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连好吃的蛋糕都拒绝。

4、找出卡佳挺身而出,高价竞拍剧中汤姆叔叔的句子和词语,从语言的气势来体会卡佳当时的心情和思想,如“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

——学生朗读这一层,读出卡佳的坚决,读出卡佳的果断,感受到卡佳的正义、善良、有同情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作相应指导。

6、思考:为什么卡佳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

7、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卡佳的内心情感丰富,人性十足,纯真可爱,她会为剧中善良的汤姆大叔的命运担心、动情,才会发生以上的种.种别人认为不正常的表现,但这恰恰是文学魅力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从卡佳的性格特点中,也感受到了卡佳的形象魅力,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去多读名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2、小结

当卡佳看到演员后,卡佳忧伤失望,“失望”是因为原剧中命运不幸、令人同情的黑人汤姆,现实生活中是大红脸。“忧伤”的是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扮演汤姆这个令她同情的角色。所以最后她只好同意卖掉吧!她心中的那个令她牵挂、揪心的“汤姆”大叔的形象轰然倒塌,所以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作品那强烈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魅力升华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再次体会卡佳为什么竞拍汤姆的动因。

2、小结:正是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厚善良、有情有义的好人,也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被卖掉的悲惨命运和结局,才会让她产生要救汤姆的决心与以上举动。那么,使卡佳作出以上惊人之举的根源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这本名著所产生的魅力呀!同学们,多读书吧!多读名著吧!他们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08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 │ │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六年级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想象、想象产生的依据,培养想象、表达与探究、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本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1、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可爱的袋鼠、矫健的燕子。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可与班内同学一起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选出表演小组)。

师: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演示《长了尾巴的人类》的图片,想象一下人类尾巴的样子和作用。

二 初读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脂. 穴 癌 翘 褪(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能够概括文章的大意。

三 理清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 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阅读课文

1、同学们,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它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层次和内容。

把握课文层次和大意,重在归纳作者想像的人类尾巴作用与功能。(可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让各小组将提纲写在本上与其他组交流)

2、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本文想象的内容,用哪个词呢?作者的第一步想象是怎样引发的呢?作者又是怎么想到人们会珍视尾巴呢?那么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尾巴功能的想象呢?结论又是怎样想到呢?

3、大家自由郎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作者丰富而新奇的想象。以各种方式自读课文

4、同学们的回答,老师非常满意,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得到作者的每一步想象都是有依据的,而且这个依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5、那本文想象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呢?

三 拓展延伸

1、想象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想信同学们都想让自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做练习,检验一下谁的想象力丰富。“作者希望人类也有尾巴,但人类真的有了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

2、现在让我们打破常规,变换角度,对我们的器官大胆想象。

3、作者想象出尾巴如此丰富的作用,同学们想象出了尾巴给人们带如此多的麻烦,那么,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还是退化?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展开一场辩论。

四 布置作业:以“假如……”为题,写短文,要求在科技方面展开想象。

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