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希望对大家写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有所帮助。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热:

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平,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3

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并在问题情境中明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20分钟)

1.读课题,解题。什么是学弈?1分钟(学弈:学习下围棋。)

2.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2分钟(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

3、指导读文。8分钟a师范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b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c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4、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10分钟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反馈疑难问题。(CAI课件显示疑难句子)

(3)自主合作解决疑难,读懂课文。

(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合作)

组长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成果汇总集合。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

A.汇报疑难句子的解决情况

B.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内容。

(4)小结过渡

5.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12分钟

(1)创设“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叙说、辩论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讨论:

a.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b.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c.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2)播放“专心致志”成语故事,加深体会。

(3)创设“孟子讲学”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读、演读达到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文言文吟诵的韵味。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三、布置作业,课内外延伸积累5分钟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25学弈

专心致志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 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 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 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 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 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 阅读段段通 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39;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