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怎样写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这里提供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分享,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主题“体育”。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懂得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切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习得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温故知新

1.课前游戏:反义词接龙。要求:用词不能重复。

专心致志——(预设:三心二意——心一意一心不在焉——心无旁骛——心猿意马——全神贯注——见异思迁——聚精会神——魂不守舍……)

2.能对几句经典吗?

不以规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穷则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

3.这些都是谁的名言?(板书:孟子)它们记载在——(补充板书:《》)加没加“《》”意思一样吗?谁对孟子有了解?请介绍。

4.今天,我们将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学弈》,刚才提到的成语“专心致志”就出自于这篇课文中。

5.认识“__”吗?它就是古篆体字“弈”,一起写一写。(板书:弈)“弈”下“廾”部,表示两手拱起。那么,这两个人面对面在干什么呢?(结合插图认识围棋)

6.课文的题目是一(板书“学”,齐读课题)“学弈”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疑,思之始,学之端。”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课堂,去看一看古人是怎样上课、学习的。

【设计意图:字源识字,记忆深刻,理解深入。揭题质疑,进而起到明确学习目标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读准读通

1.谁能读一读课文?(评读)

2.老师也想试试,请大家点评。(出示标注了断句符号的课文,师范读。)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除了读,我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提示:查资料,看插图,查字典,问别人,对照译文等。)

4.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对照译文读懂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或需要提醒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正音:诲、惟、缴、为、弗,识记字形。指导正确断句。

使弈秋诲二人弈,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交流:你还有哪些不会读,或想要提醒的地方?

(2)全文共有几句话?讲了什么事?

(3)指导朗读全文。(指名读一评读一自由练读一指名读一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促进学生在学法用法中,形成自主阅读古文的能力。】

三、精读理解,读懂读会

1.逐句对译,读懂每句话。

2.对号入座,理解重点字词。

师:有没有发现,文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多?(出示“之”及“之”字的几种解释)你能说出文中每个“之”字的意思吗?

师:就像这样,标出自己感兴趣的字词,编上序号,再在译文中标注解释。译文中找不到解释的,可查字典批注。

(预设:弈秋、鸿鹄、弗若、善、者、使、惟、援、缴、为、然。)

3.小结:点(字词)面(句段)结合学古文,能把古文读得更明白,学得更扎实,有益于积累和运用。

4.赛一赛,看谁能把课文背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读、赏读、研读、背诵等形式,学生既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发现和运用。】

四、总结提升,悟情悟理

1.大家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文中介绍插图的是哪句话?

2.从这个“惟”字,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他为了学棋,排除了一切干扰,专心听讲,潜心研究,勤学苦练,这就叫——(专心致志),而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究能成为一个——(师生合作归纳板书:专心致志有志者学有成)。

3.假如这是上联,你能对下联来评价另一个学生吗?

(师生合作归纳板书:三心二意无心人弈不精)

如果你是这个学生,听到别人这样评价时,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

(可多元解读,从态度、兴趣、心理、生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说明等。)

如果你是弈秋,你又会怎样评价、教育这个学生?

(联系前文《体育颂》,深化主题,加深对“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能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的体育理念和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深挖联系,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入情入境,悟睛悟理,既简化了教学,也深化了主题,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丁丁在“我的视角”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指名读“我的视角”。按这个设想,让学生再写一篇故事。)

阅读,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有许多新认识、新感受。丁丁肯动脑。也勤动笔,你能不能学习他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改一改、续一续或仿—仿?

2.生练笔。指导练笔:不拘。一格、大胆合理地想象当时的情景,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

3.交流:把你的想象读一读或演一演。

4.再读课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把课文读熟、读美。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39;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4

寒食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迢迢牵牛星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 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相关语句,分析晏子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品读文章相关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体会晏子爱护国家、维护尊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2、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 明确:楚王;

★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 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 晏子;

☆晏子避席对曰 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第一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 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 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

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六年级教案下册语文篇7

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案介绍: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匆匆》教案。

教材简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第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第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第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第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第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第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第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第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第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第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第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