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

时间: 小龙 六年级教案

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精选篇1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 诞生(dàn)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_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②各兵种通过_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_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 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 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 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 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 行。游 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 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 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表现不出游 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精选篇2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豁、凛、疙”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疲倦、疙瘩、威风凛凛”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它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范锡林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辟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等,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三百多万字。他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豁开 疙瘩 卡住 冰棍 孙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头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预设:本课的生字比较多,有些还比较难写,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时,要对易读错字、易写错字进行点拨。本课的四字词语也比较多,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解决。

◆需注意的字音:

“凛”是前鼻音,“橡”是后鼻音,“筹”是翘舌音,“裁”是平舌音,“瘩”要读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混字:裁—栽—载 磕—瞌—嗑

易错字:“疙”被包围部分是“乞”,不是“气”。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大致了解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你认为写得好或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打动你,稍后举手交流。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相关语句。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预设: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这句话,说课桌的“年纪”,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裂缝“像黄河长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桌破旧的特点。而这样的课桌就是竹节人“大战”的战场。

(2)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节人比作健美的小伙子,“威风凛凛”和“叉腿张胳膊”又属于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了竹节人的神采。

(3)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预设: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用词的丰富、语言的幽默和描写的画面感。如“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出了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之强、乐趣之多,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同时趁机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四字词语,多积累,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在课后通过查词典的方法解决。(出示课件)

词语归纳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呆头呆脑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暴露无遗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 前功尽弃

叱咤风云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咋咋呼呼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简单说说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2)合作与交流。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原因,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们”喜欢玩具。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了“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20—29自然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我”和同桌的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大家有没有心痒痒,也想动手做一做竹节人呢?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对应的玩具,我想同学们从小到大肯定玩过各种有趣的玩具,它们也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乐趣。但老师觉得有点遗憾的是,今天的玩具太过精美,而且少了一点人情味,大家多是自己玩,而很少能体会到许多人围在一起玩某个玩具的快乐了,更何况那玩具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呢?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竹节人的制作过程以及斗竹节人的诸多乐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还对一些好词、好句进行了品读。我们这节课并没有就阅读策略进行学习,下节课,我们将接触一种新颖而有趣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章,分组交流学习。

2.通过品读文本,激发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思考,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感知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由于阅读目的不同而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抓住阅读重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豁开 疙瘩 卡住 冰棍 孙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头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播放斗竹节人视频片段,导入课文。

过渡:同学们看看,这是我找到的斗竹节人视频。竹节人玩具确实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玩具,我竟然找不到太多关于它的视频资料,也很难买到实物。好在作者的描写十分生动,我们还是去文章里瞧一瞧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语和课后习题,快速浏览全文,确定阅读任务,制作表格。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我要关注的内容

2.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任务,确定分组,小组交流、汇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思考问题。

阅读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①找出制作竹节人的相关文字,写一份制作指南。

预设:重点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数量词“一截”“八截”“一对”“一根”和动词“锯、钻、做、穿”来整理。课文第11—13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让竹节人更威风的装饰方法,如系上冰棍棒儿、装上废钩针,等等。若学生就这几自然段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

②找出与竹节人的玩法相关的文字,画出重点字词。

预设:重点阅读第8、9自然段,重点字词如“嵌入、拉紧、一松一紧、放在一起、对打”。

③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为什么用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来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呢?

明确: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所以说得详细,让读者有一定的了解,若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制作和玩竹节人;二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作者竟然还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记得那么清楚,可见竹节人曾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又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①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预设:全文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能说出“乐趣”即可。

生1:做竹节人看似简单,却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动手的乐趣。因为大家都迷上了做竹节人,所以“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大家都乐此不疲。

生2:斗竹节人就更有趣了。“(两个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没头没脑”“呆头呆脑”读来就让人觉得好笑,因为斗竹节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两个竹节人对打,但简单的玩法儿折射出的却是孩子们对竹节人单纯、热烈的喜爱。

生3:我觉得给竹节人起名字也很有意思,我读到第11—13自然段的时候都笑了。其貌不扬的竹节人被安上各种装饰,取上各种大名之后,仿佛真的很神气。比如这句话:“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可见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得意,那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溢于言表。

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斗竹节人的有趣经历(第8—19自然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要按照斗竹节人的具体过程来写,但课文中记叙的是几个片段、几个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构思布局的呢?

预设: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下课时”来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

阅读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①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时,哪些段落可以略看?

明确:重点阅读第20—29自然段,即课文的第三部分,前面的内容可略看。

②老师没收竹节人时“怒气冲冲”,玩竹节人时却又“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矛盾吗?你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吗?

明确:老师“怒气冲冲”是因为“我们”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竹节人。这并不会影响老师形象,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老师形象。

③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

明确:当“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的那一幕时,肯定惊奇于孩子们喜爱的竹节人竟获得了老师的青睐,原来看似严厉的老师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很开心。同时,“我们”也因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给了老师一个放松、玩乐的机会而感到自豪。老师玩竹节人的一幕也成了“我”关于竹节人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

(2)教师相机指导阅读方法。

预设:三个小组有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学生分组学习,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但学生往往会按照以往的习惯来阅读全文,这样时间必然是不够的。教师便可以在过程中相机指导:“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比如,你是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阅读,遇到文中写‘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指导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

3.师生共同品读精彩段落。

(1)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威风和神气。

思考:①同学们是如何装饰竹节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课件出示填空题)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  ),就成了手握(  )的(  ),号称(  )。

竹节人手上装上两根(  ),就成为手握(  )的(  ),号称(  )。

还可以用(  )剪一把(  ),用铁丝系一绺(  )做一柄(  ),给竹节人装上。

②“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比作古战场,从中可见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装饰竹节人,给竹节人起上各种名号,把竹节人当成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将,写出了孩子们斗竹节人的热情之高,以及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之多。

(2)读第17—19自然段,感受场面之热闹。

思考:

①读一读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这三个词都是主谓式结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这三个词常用作武术招式名,形象而生动,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强大,也就可见竹节人“战斗”的紧张和激烈了。第18自然段中的一组拟声词让人联想到戏剧中渲染气氛的锣鼓。这两段用简洁的文字烘托了斗竹节人时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同学们斗竹节人时的场面犹如武林高手过招,又似千军万马酣战的古战场,气氛活跃、阵势浩大。

②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战的“观众”也很投入?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呢?

预设: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如“一圈黑脑袋”极言观战的人多,反映了观众很投入;“攒”的意思是“聚”,表现了同学们围聚、簇拥的状态,表现出热烈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会令观众“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观众会说些什么?

明确: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样子,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一是“攒着”围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了才知道上课的事实,这些侧面烘托与精彩的细节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学生可根据自己童年的游戏经历进行补白,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三、拓展阅读,学有所获

过渡: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节人,她童年时的竹节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1.出示片段,学生拓展阅读。

玩竹节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当观众。我不想当观众,要用竹节人来唱戏。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艺,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我的两个哥哥给我做了二十多个竹节人,有些竹节人的手上还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宝剑,甚至小锄头、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这些竹节人装在一个小竹箱里,那是我最迷恋的玩具。

木鬼戏听多了,我能记熟情节和戏词。我常用这一班子竹节人立在一张长椅子上唱戏,全心投入进去,完全在戏中。后来,我大胆地更改一些戏的情节。再后来,我又试着把电影里看过的故事用竹节人演一演。又再后来,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进去,每个竹节人扮演身边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诚观众。任何时候,我在用竹节人演戏,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对面,目不转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铁杆戏迷的样子。后来,多来了三条狗当观众。再后来,就有了人当观众,多的时候能达二十多个。有些人被我用竹节人演进去,他们也觉得骄傲。没有被我演进去的人来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节人演一下。有人喜欢看,我就有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作家王勇英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竹节人是打斗用的,而这里的竹节人是“戏班里的演员”,而且形象更丰富些。)

(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精选篇3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_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精选篇4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5个生字,理解“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梳理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

1.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玩具是什么材料的,什么构造的?怎么玩?

(学生说,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看来同学们的玩具真不少,也都挺会玩的,有的同学能把一件玩具玩出很多的花样,真是动脑筋的孩子。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件玩具,(板书:竹节人)【课件2】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什么玩具呀?(学生大声读课题)你见过这种玩具吗?玩过这样的玩具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玩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出示:【课件3】

生字:豁 凛 疙 瘩 棍 悟 裁 筹 橡 雕 跺 颓 沮 趴 屉

①谁能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字音字形的好方法?

②教师评价,重点指导:

凛:左面两点水,右面是“禀”,不要把“禀”写得太长。

疙瘩:都是“疒”旁,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连绵词。

裁:读cái,注意与“栽”区分开。

筹: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寿”字。

出示:【课件4】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鏖战沮丧 悻悻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课件5】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鏖战:激烈的战斗。

沮丧:灰心,失望。

悻悻:形容怨恨愤怒失落的样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

(1)根据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6】

【1】根据下列划分标准,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表示)

①—④⑤—⑲

⑳—㉙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教师指导:

A.课文主要叙述了三部分内容

①—④制作竹节人

⑤—⑲斗竹节人

⑳—㉙老师也喜欢斗竹节人

B.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兴趣点不一样,所以印象最深的部分也会不一样。有的同学对制作竹节人这一部分印象最深,可能他们也想着自己动手做这种玩具呢!有的同学对斗竹节人部分印象最深,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还有的对老师玩竹节人这种玩具一部分印象最深,他们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能激情呢!

3.快速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读词语书写生字

1.认真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词语,同位相互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2.在田字格纸上练习书写生字,写完后同位评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掌握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积累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答问题做好衔接

1.提问:《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2.说一说,自己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些什么细节?

(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分小组探究学习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组的学习任务如下:

出示:【课件8】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二)小组探究,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1.每小组集中在一块儿,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然后交流、合作。

2.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指导。

第一组:

【课件9】竹节人制作指南:

(1)把毛笔杆(细竹竿)锯成约一寸长的一截,作为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

(2)在这一截上端留出脑袋,接下来的地方钻一对小眼,预备装手臂。

(3)锯出八截短的,作为竹节人的四肢。

(4)把这些截按人体的形状摆好,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线绳依次穿起来。

(板书:制作:一截长的八截短的)

玩法: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摆动,手挥舞。

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武器。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玩对打的游戏。

第二组:

【课件10】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利用破课桌玩竹节人,破课桌变成了古战场。

(2)玩出种种花样:一个竹节人独自表演;两个在一起搏斗;线被卡住,竹节人变成呆子;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枪的武士。

(3)课下玩,课上也玩。

(4)老师也会玩得津津有味。

(板书: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下课时——上课时)

第三组

【课件11】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1)起因:“我”课上玩竹节人。

(2)经过: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同学们在老师办公室窗外寻找老师扔掉的竹节人。

(3)结果:我们意外发现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

(板书:故事:没收全神贯注)

三、抓重点感悟语言

1.出示:【课件12】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学生讨论:

(1)“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为什么说毛笔丢了?”

(2)卖毛笔的为什么生意特别好?

(3)“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

(4)你认为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含蓄而幽默)

2.出示:【课件13】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学生独立思考:

(1)“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

(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写竹节人搏斗得多么激烈,但我们可以从围观者的表现看出来,这是什么写法?(侧面描写)

3.出示:【课件14】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学生独立思考:

(1)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很喜欢玩竹节人,从“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从全文的中心意思来看,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说明竹节人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只是孩子们才喜欢。)

四、谈收获课外拓展

1.学生说一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传统玩具——竹节人,知道了它的制作方法、玩法以及在当年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课下从网上搜一搜,看一看,传统玩具还有哪些?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

六年级语文苏教版名师教案设计精选篇5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_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在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_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_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升华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我们怎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