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编写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这里给大家分享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写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时参考。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

《少年闰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导入

新课。

(1)教学过程

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

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

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习“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旋紧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3、(预设)●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b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谁愿意来读读这句!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c还有谁想说说?(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师评: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d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4、(预设)●剪碎稻草

a(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b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c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评: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还有谁要说?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书:剪碎)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齐读)

c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d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e(预设)

生1:读句子:“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我觉得他们很关注小蚂蚁,等到夜深人静时听蚂蚁们的动静,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听听它们是否过得好。

生2:我觉得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

师:你的体会很有深度,能读出来吗?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读?

生4:我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g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h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课件)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

I同学们,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4、学习第7自然段

a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b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c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d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E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指名读)

f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g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课件:(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大声地读出来吧!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巩固收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a作者曾经这样认为:

(CAI: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b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因为他们开始认为喜欢蚂蚁就把蚂蚁关起来养,而后来却发现蚂蚁们不愿意被关起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这样关着不是“养蚁”而是“囚蚁”。)

2、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课件),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4

“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执着追求、勇于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录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学情

同学们,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预习的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文章有哪些让你质疑的地方?

二、走近玛丽感悟容貌美

1、下面,我们一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玛丽居里(出示幻灯片)。用一句话说出你对她的第一印象。

2、打开课文,看看作者梁宽是怎么描写站在领奖台上的玛丽的。找到直接描写玛丽居里样子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轻声读一读。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肃然无声”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它换个词?结合文章描述的情景想一想,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指导朗读)

4、体会文章的语言,往往是一个句话,或者一个词,而入情朗读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感悟其意!(板书:关键词句)

5、出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观察这两个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进行描写?(外貌)

(我们都知道,表现一个的外貌有可以从很多地方着手,比如——衣着、头发、体态、四肢等等,可此处对居里的外貌,作者主要是抓住什么进行描写?——因为,此时作者笔下的人物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而一个人的眼神最能透出她的聪明与才智。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得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性的细节来进行描写。)

三、走进玛丽感悟品格美

1、是什么能够让一位女性站在这个万人瞩目的领奖台上呢?到底在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性格呢?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下文——

2、你又是从文中具体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认真默读课文3——6段,感悟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待会大家一起来交流。

3、交流体会。

句子一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不断地追求科学真理非常执着)

句子二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顿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抓“一锅一锅”“终日”“烟熏火燎”体会居里的艰苦奋斗)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点谈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句子三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四个“变成”体会居里夫人一生的荣耀和不朽的功绩)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4、由于玛丽倾心地付出,劳累的工作,她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出示图片)看着此时的玛丽,我们不仅为她感到心酸,感到遗憾。可是,在玛丽看来,这并不算什么,那是因为——

5、面对着对科学发展有着如此巨大的贡献的玛丽,你此时是一种怎么的情怀?把我们对玛丽的崇敬与钦佩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总结升华感悟“美丽”

我们再来读课题——现在再来谈谈这份“美丽”饱含了什么?

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在黑板上。

板书设计:

越美容貌美

百丽

年科学精神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7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8

【设计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条分清晰,说服力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会学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孝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情感目标: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评:一猜就准。)

2、出示地球图: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3、你们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吗?(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二、设问导读:

(一)了解地球的“美丽”。

1、谈话: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指导朗读。

3、迅速浏览第一段,看看课文还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因此说地球是“母亲”,是“摇篮”。)

思考: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分小组学习,并找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理解地球的“渺斜

(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4)出示九大行星比较图: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他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排列第五,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校(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三)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谈话: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又渺小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但是宇航员在赞美它可爱的同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其他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是易碎的呢?(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哪两类?(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

4、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5、什么是“生态灾难”?举例说说吧。

6、“但是,......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学们读到这一句,请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四)理解人类目前不能移居

1、谈话: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想一想: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人类不能移居有2个原因。

第一是至少在40亿公里的范围里(至少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第二是火星或者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少数人也许有可能,但是人多了就不行了。因此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3、老师引导:这部分是用什么说明方法告诉人们不能移居的呢?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5、老师引导: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破坏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6、补充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五)情感升华,保护地球

下面我请同学们看个短片《拯救地球》,看后说说你的感想。总结:

同学们都认识到地球的重要,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地球的爱,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现在起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

三、拓展延伸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人类不能移居

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极具科普知识的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环境保护这个大问题。而这种文章不太好上,稍微把握不准,就有可能成了空洞的

说教课。那么怎么来上这篇文章呢?我觉得还得让学生在感悟中朗读。在上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的资料,用来补充说明问中的一些语言,同时我也准备了相关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看看地球的图片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书中是怎么样描写地球的可爱的。让后让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就这样让学生在感悟中不断地朗读,提高了对文章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说说看到环境被破坏后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评价,这样学生就仿佛亲眼见到了环境被破坏的惨境,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本次公开课结束后,我一直都在做深刻的反思和琢磨。为什么有的时候讲课会精彩纷呈,亮点不断。有的时候却压抑、沉闷,效果欠佳呢?我有这样一种片面的想法: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学生从自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畅所欲言,而在学生汇报时,往往只忙于顺应学生的自主,不自觉就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这样也就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于关键处回归整体,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就很容易具有零碎和片面性,而缺乏整体的把握。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词,掌握“唾”的写法,掌握 “喱”在文中的读法,通过小资料了解蜥蜴。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3、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4、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重点: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让学生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读有关离别的古诗。

2、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踏上新的路程,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自己的未来。你可曾想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你将会做点什么?

3、学生畅所欲言。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莫斯卡了解他和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

3、检查自读情况

A熟读人名:乔万尼·莫斯卡

马蒂尼里 克利帕 安东尼里 马尼利 斯巴多尼

奇奥蒂尼 达尼埃里

B、生词:

害臊 抽噎 簇拥 腮帮子

搬弄是非 热泪盈眶 噙着泪水

烟消云散 衣冠不整 聊以

C、我脸上还有黏糊糊的唾沫印儿哩。

指导“唾”的书写,“哩”的读法。

D、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学生畅所欲言: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

3、从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这群学生是这样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过渡:可是,就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们就要分别了,这群调皮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圈圈、画画)

6、生反馈: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

奇奥蒂尼也是热泪盈眶。“没什么,老师,现在我这儿都长了个茧子了。”

“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于是,斯巴多尼鼓起挂着泪珠的腮帮子,发出那种古怪的声音。

7、指导体验马蒂尼里、奇奥蒂尼、斯巴多尼的感情,利用课件了解小资料中的蜥蜴,指导个别读。

8、指导围绕课题引读这四个句子,体验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之情。在学校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我当老师的最后一天,奇奥蒂尼也是……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最后一天,马蒂尼里……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天,斯巴多尼……

小结:没有刻意的修饰,一切都是真心的流露,作者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一群真实的孩子,真实的感情。(板书:用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9、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想象师生的不舍。“同学们,你看见什么了?”

课件:(下课铃声响起)

为什么平时听起来那么轻松、愉悦的下课铃声此时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教室,揪紧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呢?

以至于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达尼埃里把那几张瑞士邮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笔帽也塞给了我。

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为什么呢?(学生对老师的爱)

小结:几个动作,透露的是学生对老师那浓浓的爱意。指着板书,依然是真实的语言,表现了真实的人,真实的感情。

10、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找

指导读最后一段。体会双重否定的好处。

对,这种感情不直接写出来,就叫间接抒情,它也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群调皮可爱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与老师依依惜别,这份真挚的感情,这份纯真的师生之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板书: 师 生 )

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学生送我情啊。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

2、简介作者:冰心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我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马温驯

狗驯良尊重动物

猫活泼关心动物

鸟快乐欣赏动物

虫可爱

2、思考: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由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介绍的)

3、重点朗读(7-11)自然段,思考:介绍了鸟的哪些内容?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4、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博爱精神。

四、作业:练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悟语言,积累好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新知:

1、结合(7-11)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马、狗、猫、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思考: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1

《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习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气”的含义。

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训练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训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勇气”的含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揭示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可贵。导入新课。

二、结合地图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着陆讲起,真切再现故事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读故事。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四、解读故事。

设置问题如下:

1、美国伞兵在着陆后遇到一连串怎样的糟糕情况?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法国妇女家的时候,法国妇女是怎样做的?

3、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样的吗?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更欣赏谁的勇气?

4、你怎样理解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女人是个“幸福的女人”?

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就自己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帮助解决。

教师指导,帮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场景介绍的引导下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进入想象,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然后学生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讲述当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想的。

六、课堂延伸。

出示反映当今世界战争情况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今世界和平仍需我们一起努力,体会自己今天拥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贵。

七、结束。

高唱和平之歌《橄榄树》,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业。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板书设计:

勇气

精彩情节:着陆失误大胆求救

不幸被捕挤窗而逃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3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阅览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分步揭题

1、指名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或全班齐声背诵)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诵读课后“资料袋”,我们对鲁迅先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鲁迅周晔的伯父,为什么课题不是我的伯父鲁迅,而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引导:先生,对知识分子和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男士。如宋庆龄、冰心、丁铃、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远程教育资源,录音朗读课文。

思:

①课文的构段方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一篇课文与本篇课文相同?

②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合作学习解决生字新词拦路虎。

正音、正字:嗽(右边是“欠”不是“攵”旁)“囫囵”(里面的字形为“勿、仑”)。多音字:北风怒号(háo)、数不清(“数”读shǔ)张冠李戴(“冠”读guān)

3、结合课文,说说下列成语的意思。

囫轮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4、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集体交流。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吗?

生:我认为,本篇课文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就写了一件事。我知道第一部分是回忆鲁迅追悼会的情景。

生:第二部分是在回忆伯父跟“我”谈《水浒》,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生:第三部分是在回忆鲁迅先生笑谈“碰壁”的事。

生:第四段主要讲的是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工人。

生:最后讲的是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师:看来同学十分肯对脑筋,对每一部分的主要概括得都非常准确。前面有有一位同学说,这篇课文是通过自然空行构成的段落,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过的哪篇课文与之相同?

生:《夜莺的歌声》,出自四年级下册第组课文。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末段,找出首段和末段中相照应的句子;想一想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末段。

3、交流、订正。

前后照应的句子:

“那时候我有些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板书: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拼音。

数:数不清()、数学()冠:张冠李戴()、冠军()

号:北风怒号()、号角()的:的确()、目的()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教材86—87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

2、齐声朗读全文的中心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给课文每一部分加小标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沉痛悼念、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2、研读第一段。(出示课件)

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师: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汇集到上海来。

上面这些照片,就是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悼念鲁迅先生的场面。

①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我”而去了,小小年纪的“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2:“我”感万分的悲痛:“……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师:鲁迅先生的逝世震惊了全中国,从“数不清的挽联”花圈,“来来往往吊唁的人”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品赏交流“趣谈水浒”

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

我们就从趣谈水浒这件事,深刻领会鲁迅先生对孩子的关爱情吧!

①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趣谈水浒(出示课件)

②师:“我”是怎样读《水浒》,又是怎样交流《水浒》的?

生:读《水浒传》,囫囵吞枣;谈《水浒传》,张冠李戴。

重点理解: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③师:“我”读《水浒》囫囵吞枣,谈《水浒》张冠李戴。伯父是怎样批评教育“我”的呢?

生:伯父并没有直接的“训斥”我,而用幽默的语言、婉转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④重点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品读“笑谈碰壁”

⑴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有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鲁迅《碰壁之后》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交流中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就应给予肯定。)

⑵师:谈“碰壁”与表现伯父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什么联系?

重点指导: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斗争,赢得劳苦大众的尊敬和爱戴。齐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品味“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

再次朗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师:如果说“趣谈水浒”表现的是伯父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的话,那么,课文还写了鲁迅先生对哪些人关爱?

生:课文的第四部分写的是对普通车夫的真切关爱。

生:课文的第五部分通过女佣的回忆,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的女佣人的爱。

⑴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指名朗读第18节。

找出第18节中的动词,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心。(扶、半跪、拿、洗、敷、扎)

⑵感悟第22节鲁迅严肃的表情。——“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师:同学们,在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下,内心会想到些什么呢?是什么让先生半天没有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伯父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满怀一颗同情心,她“清清楚楚”看到的是伯父的那颗慈爱心和现实社会的痛心。现在,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也许就有那位车夫或更多的车夫。

⑶齐读第23自然段。合作学习、交流: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一是鲁迅病得非常厉害还半夜三更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为自己想得少);二是常劝女佣阿三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为别人想得多)

⑷师:女佣阿三是一个失业工人的妻子。你能想象一下,作为穷苦人民代表之一的阿三,面对鲁迅的遗容时会说些什么?此时,阿三回忆鲁迅生前的事情时心情、表情是怎样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请大家说一说,第一段与后面四段音间的关系。

点拨: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2、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的?

点拨:选取具体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矗立于我们的心中。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1、深入阅读“阅读链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脑媒体观赏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如《祝福》《阿Q正传》等。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道理的好处。

3.积累惯用语,了解惯用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积累惯用语。

教学难点:

学习用对比法说明道理。

教学准备:

积累惯用语。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读一读。

神采奕奕玄妙斟酒轻盈菜肴耽误吹嘘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

(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词语,读一读。

蜀鄙之僧租船磕头懒惰羡慕传授犹豫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中间的一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顿悟: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哪些条件,而是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使这个深刻的道理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富者未至

原因:志坚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1)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小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2)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将后一材料充实。

三、语文知识

1.出示范文,在语境中感悟惯用语的意思及语言风格。

有一个人,不过是个半瓶醋,却常常吹牛皮。其实,他只会走后门,而且见不得不顺眼的人,常给人家穿小鞋,还自以为是公司里的台柱子。有一次,经理让他制定一份合同书,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白天在那儿磨洋工,晚上才开个夜车赶出来。经理发现合同书中有很多漏洞,给他指出来了,可他把经理的话当耳边风,直接把合同书的草稿给了客户。结果让对方钻了空子,生意亏了本,最后自己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文中的惯用语有“半瓶醋、吹牛皮、走后门、穿小鞋、台柱子、磨洋工、开夜车、耳边风、钻空子、炒鱿鱼”。

a)读一读。

b)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大概意思。

c)重点汇报交流学生不太常说的“半瓶醋、穿小鞋、台柱子、磨洋工”。

并从中感受惯用语通俗、风趣、精炼的语言特点。

2.读读“语文知识”,进一步了解惯用语及其风格与作用。

3.说说你积累的惯用语(可以是课外积累的,也允许说刚刚在课本中积累的)。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知道从人们口头交谈中也可学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可适当引导

你想去肯德基,妈妈不同意,可以怎样叙述这件事呢?

如果想通俗风趣的表达这件事,你可以怎么说?(碰钉子)

相机板书,直到积累,如:狗腿子、闭门羹、碰壁、唱高调、泡蘑菇、打退堂鼓、眼中钉……

四、拓展作业。

积累惯用语并试运用。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luo。

忧虑:忧愁、担心。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顾惜:顾全爱惜。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2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