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20__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燎原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你到过什么地方,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自己游玩过的地方)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
3.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或影片)
4.师:美吗?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师: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
戈壁滩 炎暑 白缎 高悬的山河 飞泻 闪耀的银链
洄水窝 饮马 俯视 五彩斑斓 白皑皑 重重叠叠
马蹄 溅起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4.师: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师:同学再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2.师:谁出来把你勾的词句读一读?(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师: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合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学生提示: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4.分小组汇报学习体会,在学生汇报时师适时进行点拨。
根据学习提示,先说说自己学习部分作者描写了哪些?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5.进入天山——描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景物。 感受: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感受:仿佛走进幽静的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感受:犹如走入了春天的花园。
6.师: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能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简介鲁迅。
二、自学生字、词,并进行交流
1、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
2、汇报交流。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读文思考:
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班内交流。
3、你发现全文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吗?
(以空行为标志。)
4、学写小标题:
⑴指导写小标题。
师:先总结这段的意思,再从在中提炼出小标题。
(深切怀念。)
⑵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其他几段。
四、讨论
了解轮训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读通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段读课文,体会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出示自学提示。
2、汇报学习成果。
3、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⑴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以读的形式汇报。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穷人,因而必然会得到人们的爱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问题。
2、汇报学习成果:
⑴“张冠李戴”的意思是什么?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理解它?用它可以造个什么句子?
⑵“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
3、师:“谈《水浒传》”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内质疑,讨论。
3、班内交流:
⑴“碰壁”是什么意思?
⑵“四周围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五、朗读第一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爱戴?揭示中心。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做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诗歌整体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并基本能背;
3.激发学生做服务于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对比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二、题解
1.题解:板书主标题,让学生说副标题。
2.作者:结合连接语,出示作者语,指出读文的感情基调(语调)。
三、通读课文
1.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有问题的请举手。
2.出示第一节课件。
3.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四、理解对比和对应
1.出示作者语“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是怎样体现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两类不同的人的对比<板书>,每小节前半节和后半节的对比)
对比读。
2.(一共有几节)出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同桌交流)
(板书:行为——结果)
3.“怎样的行为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对应读。
4.理解两句诗:出示⑴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⑵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五、出示:
背。“熟读成诵,先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我们来背。”(齐背——个背)
板书:
20﹡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
欺压人民的人——活着却死了(白)
服务于人民的人——死了还活着(红)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12跳水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资料提供者: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案例背景】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本课的教学我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重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进行拓展思维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和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船长逼孩子跳水时是怎么想的?在教学前,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段】
师:所以孩子往前走,危险;走到头也转不了身,真是走上了“绝路”,此时作为父亲的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生默读课文第6节,用“~~”划出父亲的举动(板书:逼)
师:你能体会一位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出示: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心想:,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生1:父亲此时一定很焦急,他肯定想:呀,这孩子怎么站到那上面去了呢?哦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他从上面救下来呢?
师:有没有具体措施呢?(指前一句)看看父亲手里拿着什么?
生2:父亲此时想:我一定要找一个最快捷的办法,分秒必争,赶快把孩子就下来.哎,对了,我不是有枪吗?用枪把他逼下来.
师:说得真好,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父亲想出用枪逼孩子跳水的绝妙办法,该怎么读出船长逼孩子的语气呢?(同桌合作,有感情地读第6节)
生讨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孩子已经在上面摇摇晃晃,稍一犹豫,就有可能摔在甲板上。
生2:父亲的这个办法是最快捷的办法,跳下水可能受伤,但要比摔在甲板上没救了要好,是有生的希望的.
生3:父亲的这个办法是急中生智的好办法,用枪逼孩子既快又安全.
师:是啊,可见父亲在紧要关头的胆略和智慧。(板书:智慧)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应该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要有助于学生去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认为学生想得越多越好。
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思维理解方面的要求,要适当地交给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的方法。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跳水》
背景分析: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文章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通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字词、分清段落、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设计运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问题教学中,逐渐形成善于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对问题教学中承载的知识会比教师讲解记忆更为深刻。
案例实录(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根据课后提示的段意给课文分段。接着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学习,了解各段所描写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全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解决难点。
教学第一段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人们、猴子”之间的联系:本段讲了哪些内容?猴子为什么那么放肆?人们为何有这么高的兴致?
教学第二段时,我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发生变化。如: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孩子的脸为什么红了?孩子见到猴子摘下帽子戴在头上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学生了解到由于猴子的放肆,事情发展变化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猴子和孩子上,强烈的自尊心促使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教学第三段时,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如: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怎样戏弄孩子?水手们看到孩子走向横木时为什么都吓呆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本段主要写孩子与猴子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教学第四段时,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同时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本段主要描写谁和谁之间的联系?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时,船长是怎么对待自己孩子的?结果怎样?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孩子的生命有了危险,随时有可能丧命,父亲与孩子之间最密切的联系处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船长,即孩子的父亲急中生智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反思分析:
教学中,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随后使设计的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合作解惑,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中心。在思考、探讨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这节课由于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形成。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教材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为我的朋友约翰生日无人过问担忧,而“我”的妈妈出乎意料地买来蛋糕为约翰庆祝生日这件事,赞扬了“我”和妈妈真诚对待朋友,热诚关爱朋友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长彼短的定量。要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学的主线必须简明,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串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本课的教学,我确定了我与约翰的熟识过程,由相见排斥——相知接纳——相好牵挂。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填补文中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
辞藻的华丽,文笔的流畅是有限,想像则是无限的,因此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文章的精炼,为了留给读者更多遐想,往往会在字里行间留下许多空白,或描述到某一境界就不再做细细铺展,或叙述到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恰当地把空白填补,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实、深切的体验,领悟人物特点。
3、以读为本
抓住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地读。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的理解“窃窃私语、窘迫、寒酸、轻蔑”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变化的原因。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方法,并从中体会出“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感染。
教学难点:
1、“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教学策略:
1、以读为主,抓住情感变化,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抓住人物描写,探究变化原因,体会人物特点。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温馨的时刻“Happybirthdaytoyou……happybirthdaytoyou……”在轻轻生日歌的祝福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出现在一间教室的门口,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盛着许多杯形蛋糕,蛋糕上面还插着漂亮的小蜡烛。她的胳膊下面夹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上面打着红色的蝴蝶结。她来到一位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的黑人小男孩面前,对他说:“生日快乐,约翰”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窃”“聊”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层次。板书:相见——相知——相好
4、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约翰第一次到我们班,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我”的态度又如何?
2、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引导体会:
①出示:“他头发蓬乱,身上穿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衣服,脚上的鞋破旧不堪,已经张了口。”
“他们很穷,在穷人中也是最穷的,微薄的收入几乎不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通过“读——品——读”体会约翰“可怜”“窘迫寒酸。”
②同学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出示“大家虽然还不太确定……有人窃窃私语,嘲笑他的窘迫寒酸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的不懂事,缺乏同情心。
——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一句。
③同学们会怎样嘲笑他呢?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读出同学们不懂事,无同情心,幼稚的特点。语气中带有故意、嘲弄的语气。
④“我”对约翰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我屏住呼吸……我特意避开了他的目光……”
——抓住“屏住呼吸”“特意避开”体会我当时的紧张,对约翰的排斥、冷淡。相机板书“排斥”。
4、引导学生简洁概括同学们和“我”第一次见到约翰的态度以及为什么这样对待约翰的原因。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面对寒酸的约翰,“我”和同学们对约翰冷淡与排斥,后来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人物内心和妈妈的美好品质,受到爱的教育和感染。
2、学习人物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7—10自然段,思考:“我”对约翰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读后交流,了解“相知”过程
①读7—8自然段,了解我对约翰的关注,对约翰态度悄然的变化。
②品读第9自然段抓住“看看四周”“低声”体会“我”当时内心情感活动,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是怎样想的?
③自由读第10自然段,小组交流:“我”为什么决定跟约翰交朋友的语句,体会“我”对约翰的情感变化。
相机板书“接纳”
三、品读第三部分
1、师:不知不觉中,我对约翰的感情悄然发生了变化。约翰再也不会没有朋友了,我要做他的朋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5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我”已经把约翰当作好朋友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出示“为什么别人总是欺侮约翰呢?”——体会“欺侮”,“我”对约翰同情,抱不平。指导学生读好
②“妈妈,明天是约翰生日,我担心他什么也得不到……谁也不会关心他是不是过生日。”——体会到“我”对约翰真诚关心,希望约翰快乐。
③“他的生日会无声无息地悄然溜过。”引导想象:如果你的生日悄然溜走,没人祝福,没人关心,你会怎样呢?——来体会“我”对约翰无法过生日的那种伤感,惋惜,痛苦,担忧,牵挂。
——引导学生用师生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品读这些句子,体会出我对约翰的真诚的关心,由衷的牵挂。相机板书“牵挂”
4、师小结
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虽幼稚但充满同情,充满关心,充满真诚的爱心,读书的时候,要抓住这些语言、心理的描写,它会带我们走进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带着“我”对约翰真切的关心,由衷的牵挂,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吧!
5、当“我”担心无人给约翰过生日时,妈妈只是吻着我说:“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一切真的如妈妈说的那样会好起来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21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6、学生读后交流。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多么感人的场面呀!妈妈到学校给约翰过生日来了。听,妈妈唱着生日祝福歌轻轻地走过来了,杯形蛋糕多诱人啊!漂亮的小蜡烛仿佛正摇曳着妈妈对约翰的祝福呢!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了吗?
7、把最打动的地方读給同学们听一听吧!
8、看到这一切,约翰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在同学们的目光中,……惊慌不知所措。”
①理解“不知所措”,体会约翰为什么会惊慌不知所措。
②指导朗读约翰的惊讶、惊喜、激动。
③此时此刻,意想不到地听到了生日祝福歌,看到了精美的生日蛋糕,约翰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④此时的“我”,也和约翰一样,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啊!妈妈对我“眨眨眼睛”在对我说什么呢?
——回扣“别担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9、师:一位多么有爱心的妈妈呀!孩子的朋友就是妈妈的朋友,虽然,文中对妈妈的描写不多,但一字一句浸透着她对约翰来自内心的关爱,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对约翰的真情。
四、讲读第四部分
师:每当我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就会想起妈妈那温柔的歌声,想起约翰眼里闪耀的光彩,想起生日蛋糕的味道,那是最美味可口的蛋糕。
1、默读第2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认为妈妈送给约翰的生日蛋糕是最美味可口的?
——引导体会妈妈对约翰的关爱,才是最美的。
2、深情诵读排比句,“但每当……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五、拓展延伸
1、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堂练习(选作一题)
1)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与他谈谈你的感受:我想对你说“
2)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9、祝你生日快乐
相见→相知→相好
↓↓↓
排斥接纳牵挂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柱石图
郑燮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妙香稠
浮云喧闹→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一、教学资料: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透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透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透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
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潜力。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明白,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这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资料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资料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
(1)要准确;
(2)要简练;
(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样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
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
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到达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
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主角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十分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能够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主角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明白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证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证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表演、质疑等学习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推敲炼字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示范理解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贾岛推敲》,师板书课题,“推”和“敲”二字,我们单看啊,其实就是就是两个不同的动作,然而合起来,却有着深层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深入的理解这个词。
二、走人文本,初探大意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102页。
2、谁来读一读?(针对个别地方进行点拨)好,能正确的掌握停顿。
3、我们读古文啊,除了要正确的读出停顿外,还要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文章的情感来。
三、细读文本,入情入境
1、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谁能说说。
2、归纳一下,(出示大屏幕):
①参照书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
②查找相关资料;
③向老师、家长请教;
④同学间的交流。
3、下面就请大家利用这些方法,再来默读这篇课文,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一写批注。
4、你都读懂了哪些?文章的哪些内容引起了你的关注?学生汇报,相机出示: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你体会出了什么?“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这该是怎样的状态呢?你能来表演一下吗?作为旁观者的你们,怎样想呢?那么贾岛感受到周围的这么多议论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5、我们就顺势往下看课文的下一句话,看看对于这句话,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示: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6、就请大家反复的读一读,想一想,再来评议一下你觉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并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
四、练习推敲
屏幕显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跳水
逗拿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放肆追救↖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