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防止地道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最新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 ,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
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
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
(二)讨论:
(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赏析:
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
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
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拓展延伸:
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
五、总结:
六、作业:
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
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随笔《茶的联想》。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体会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把握中心句。
教学构想: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9、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美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 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
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
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_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_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_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_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谁能说一说在学习中你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谈),看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大家对待的方式和态度各有不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面对困难古人是怎么做的吧。今天我们来学习13课——为学。(师板题)
(二)教师解题、介绍作者
①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彭端淑)
②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的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他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那么究竟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都讲述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章当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5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长句子的断句,边听边标注不认识的生字读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现代汉语与古文言文是血脉相承的,文言文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它还在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此同时呢,文言文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最为精练的语言。所以,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很有学习并学好文言文的必要。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因为这篇文言文不太好读,再加上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和学习文言文,所以就由老师先来范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个别句子的断句,并标注好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同学们,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些字比较生疏,不太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谁能试着来读读。
4、下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这些生字,并把它圈画好。然后再小声地将课文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三不:不加字,不丢字,不错字,力求准确。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共同帮助他纠正错误。
6、男女生互读、全班齐读
(四)翻译全文、研读领悟
1、同学们,文章我们已经读通了,那么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古义与今义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字词呢一词多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理解意思:为、亦、鄙、语、恃、之、去、顾
2、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对照原文,结合书中译文和手中的工具书来翻译一下这篇课文。而后自由的组合成学习小组,在组内练说一下。
3、逐段翻译讲解(这篇文章共有三个自然段,我们逐段来理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是否“为”。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作者的观点正确吗?有何为证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2)指名翻译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
①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②请你想象一下,在去南海的路途中,穷和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③是啊,西蜀去南海一路上如此困难重重,那么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还能成功呢?是因为条件充足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④对贫者去南海之事富者前后态度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⑤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3)齐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翻译,学生思考:
文章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却写了一穷一富两个和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是通过一正一反鲜明地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五)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本文作者为了证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为学观点,举了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六)总结收获、结束全文
1、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受?(学生谈)
2、是啊,同学们,人贵有志,事在人为,让我们从现在起,立志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百学须先立志”, “少年志则国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人的叮咛仍不绝于耳,让我们共同立下远大志向,为着我们美好的人生、为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策马扬鞭、奋发图强!最后让我们再次齐颂《为学》一篇,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