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有帮助。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39;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

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__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__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3

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教学目标

1.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2.在与爸爸妈妈的沟通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3.自己的习作,自编或合编集。

教学重点

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并能有条理地将然后编辑成册。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将编辑成册。

教学准备

学生刚入学时的照片、课件

预设过程

·教学过程·

一、在照片中搜寻自己成长的痕迹

(一)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牵着爸爸妈妈的手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时的情景吗?还记得你们刚进一年级时那牙牙学语的样子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瞧,他是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猜猜他是谁?

课件展示一位变化比较大的同学的照片。

师:他是谁?为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学生展示自己刚入学时的照片

师:(揭示答案)是啊,当我们回家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时,相信有些人不禁要感慨:啊,原来的我是这样的啊!下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生上台展示)

师:照片中的你和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观察交流)

(三)揭示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师:六年的时间过得真快,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们猛然发现自己长高了、变漂亮了、变得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自己的成长足迹。

师板书:金色足迹。

二、在编辑集中感受自己成长的印痕

(一)师:同学们,六年的时间,我们变得和一年级的时候不太一样了,而我们写的一也无不承载着我们成长中的点滴回忆。

说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文章。

(二)编辑自己的成长集。

师:我们的是一次次与众不同的经历,是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是一颗颗童年的心,让我们把咱们的自编或合编成一本集吧,以后再来看看仿佛就能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

1.将自己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并列表。

师:相信课前一定搜集了很多自己的优秀习作,跟同学们说说你们挑选的习作都是有关什么内容的?

(生交流,师归纳并确定各分类。)

例如: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2.将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列表

师:要让我们的集更有条理,我们就必须按各类

主题对文章分分类,下面请同学利用发下来的表格进行分类填写。

表格内容:主题题目年级文体字数自我

2.讨论如何才能让集更有意思?

师:很多小组的同学已经将自己的进行了分类,那是不是就直接把所有的订成一本就可以了?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集更有意思?

生讨论:画封面、写序言、编目录、配插图

三、在“累累果实”中感受自己成长

师:听着大家如此胸有成竹的介绍,相信我们的集一定能够编得非常出色。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记录了大家的成长,很多的奖状也见证了大家的成长。

(一)荣誉台

(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状)

(二)家长感言。

师:真可谓硕果累累啊,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谁愿意来谈谈临近毕业,爸爸妈妈对你说的话。

(生交流)

四、后续活动

(一)师:真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回顾成长中的点滴,回去之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课后我们将展开作品集的展出活动。

当作品集展出后,请每位同学当当小评委,仔细阅读每一本作品集,完成我们表,我们将选择同学最喜欢的集中精彩的部分编入我们的班级纪念册。

(二)课件展示表格:

《作品集》表

小评委:

评选目录结果理由(30字左右)

最吸引你的封面设计

最有创意的主题编辑

最佳排版配图

最喜欢的

·板书设计·

金色足迹

——作品集

心灵驿站

浪漫天空

少年故事

美丽时节

板书设计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作业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4

《习作1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准备《我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时,要设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三、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四、老师点评作文。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绝无仅有、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习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7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1.尝试自读课教学的第三个层面:活动式自读,即借鉴活动课的模式进行自读课教学。

2.探索课内外衔接的途径,特别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3.尝试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自读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开展一次与数字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有趣、神奇。

自读重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自读难点:领会数字的情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填写”数字发展一览表”;

2、发动学生找与数字有关的成语、、、对联、趣事等,为活动课的开展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数字的趣事导入。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了解主要内容及要求,确定学习目标。

三、积累词语

1.抄写”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2.齐读两遍,教师正音。

3.课外给六个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四、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要点。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用”△”标出第一段中能统领全文内容的三个短语。

3、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用横线画出能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句。

4.填表

5.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数字的身世的?

6.第一段的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CAI板演课文内容的要点。

六、开展与数字有关的比赛活动(由学生主持)

(一)宣布比赛规则(CAI)

1、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计分;

2、题目分定组回答和自由回答两种,定组回答题如遇到该组无人回答时,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回答;

3、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计分,也不倒扣分;

4、累计得分者为比赛的优胜者。

(二)比赛的内容(CAI)

定组回答主要内容:猜谜语、按要求说出成语、巧接歇后语等;

自由回答主要内容:根据对联、趣事回答问题等。

七、总结活动,评出优胜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与数字有关的奇闻趣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见”课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尽识上目不识丁学之土不举雅俗共赏

然天成无之谈拍案叫绝如痴如醉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德育训练点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qiàn。

尽识——完全了解。

上——,chéng。本为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字应写作“个”,因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举——胜shèng;,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然天成——,hún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无之谈——,jī,查考。没有根据的言论。

拍案叫绝——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几案,桌子。绝:少有的,罕见的。

如痴如醉——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失常,神思恍惚。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缩写全文的内容。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正音:券、缕、陌。

⑶正形:

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

蜡的形近字:腊。

幽的笔顺。

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作者围绕缺水描述的几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南沙卫士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弄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南沙卫士。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南沙群岛缺水的?

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2、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

3、小结:大家学得很认真,在文中留下了你们阅读的痕迹,还与同学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在请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吧!

三、学生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体会你勾画的表现缺淡水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战士们用雨水洗澡。(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知道了这些,你想怎样赞美战士们吗?请说出来。学生概括并板书。

(4)自己蓄水

过渡: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战士们把切得不能再薄的黄瓜片放在嘴里,品味着它的清凉,半天舍不得咽下去。从“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体会战士们对蔬菜的珍惜,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

3、生活单调

出示: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海岛的生活是单调和寂寞的。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四、欣赏录像,激情朗读

1、播放《南沙掠影》观看战士生活状况。环境恶劣,生活艰难,战士们对祖国亲人却如此慷慨,祖国亲人说——齐读“妈祖救助渔民……怀抱中航行。”

2、战士们的付出祖国亲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六岁小女孩的画中有多少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呀!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3、这些战士甘愿吃苦受累为的是什么?读“我们甘愿奉献每一滴水,每一滴血。我们渴,我们热,就是为了你们永远幸福!”

五、总结延伸

1、总结: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种无私奉献、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战士们的英雄本色,他们不愧是祖国的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2、作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南沙卫士的生存条件今非昔比,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南沙现状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1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_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_,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_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概况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概况

2、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梦中遨游太空与地球妈妈对话的形式引入课题,理解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居住的陆地更小;地球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知道要好好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昨晚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老师梦见同学们制造了一艘奇特的宇宙飞船,邀请老师去参观。老师坐在宇宙飞船的驾驶舱里,高兴极了,忍不住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忽然,飞船外面变得漆黑一片,只看见到处是闪闪的星星。坏了,飞船飞到宇宙中来了!可这时老师并不害怕,因为宇宙中的星星太美丽了,也太好客了!都说要请老师去它们家做客。忽然,老师看见一个晶莹透亮,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圆东西(课件出示地球的图案)。这是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地球)这就是地球,地球就像妈妈一样,人类就生活在她的怀抱里。

2、师:地球妈妈也很好客,于是老师就和她聊了起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老师问问地球妈妈吗?

(学生自由发问,老师不作回答。)

3、小结:同学们向地球妈妈提了许多问题,但地球妈妈并没有告诉老师答案,她说你们的问题有些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要等我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地球的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文段读读。

(学生读了以后请几个说说写了什么。)

三、学文明理

师:现在,先让我们来遨游太空,看看地球妈妈的样子吧!

(电脑出示地球全貌图。)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地球?(要说出地球美。)

2、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地球美的,找出来读一读。

3、除了讲到地球的美,再好好读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还从中知道什么?

1)学生自由读,自己想,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板书: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小)

过渡引入:看来同学们对地球妈妈的样子还是比较了解的,地球妈妈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可是,地球妈妈这几天生病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4、让学生先讨论,再指名说说。

5、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上“-----”线

6、学生汇报

7、学生讨论并举例说说人们如何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和滥用化学品。

8、交流:你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也会给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呢?

9、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双向导行

1、过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就像是地球妈妈的血和肉,人类随意的&39;破坏和伤害,地球妈妈当然会生病了。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人类会怎么样呢?

2、课件播放人类破坏地球的影象。

3、看了这些人类破坏地球的情况,你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关联词,如“因为……所以……”或“如果……就……”等,也可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地球妈妈知道她的孩子们那么爱她,想帮她把病治好,她肯定会重新露出笑容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大家知道吗?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人写一两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好吗?

1)学生写宣传标语

2)学生宣读自己写的宣传语,师生互动评价

五、拓展延伸

师:有人说,当地球的资源用完了后,我们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呀!到底我们能否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呢?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有关材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3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_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_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_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4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5

课文说明: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四、教学过程:

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1.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Ⅰ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Ⅱ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Ⅳ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①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③“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1)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2)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3)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4)“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①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②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③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④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⑤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⑥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⑦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4.完成练习册。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二、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文章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拓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集》,毛泽东称赞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意大利北部,它是有一百多个小岛构成的,城内河道纵横,作为总干道,就是第一节介绍的相反写的S的大运河,威尼斯的南面就是沙提,课文中重点介绍的圣马可方场,就在城的南部临海的地点。

四、学生课内自学课文并画出段落提纲

(一)教师重点解说

1、多音字解说

着着色(zhuo)(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出了个高着(zhao)(计算,办法)

着凉(zhao)(感受,受到)

你听着(zhe)(助词)

沈沉毅(chen)(这里同沉)(沉着)

沈阳(shen)(专门名同姓)

数数一下(shu)(逐个计算)

数次(shu)(几,几个)

数见不鲜(shuo)(屡次)

2、词语解释

花团簇锦;像花朵促成团,像锦缎集成堆。团聚成团;簇:集成堆。

华妙;华丽而美妙

阑干;同栏杆

沉毅;沉着刚毅

典丽风华;本指端庄美丽,富有风华和才华。

(二)提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水上城市”的特点时,从平视(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和俯瞰(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两个观察角度,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为你死的明媚景色。

第二部分(3——9段)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按时间转移的顺序,向四周环视,先从东部的两个建筑写起然后写南面运河中的夜曲,接着介绍西北的两个(建筑写起)两个教堂,再写到方场东面的公园,全文的材料及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极为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讲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层次极为分明。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教师讲述;威尼斯给人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别致”“别致”指跟寻常不同,即新奇可喜从第一节,看看威尼斯,是怎样“别致”的?

学生们回答,教师明确

别致1、交通工具,小火轮,“刚朵拉”

2、大街,大运河

3、小胡同:小河道四有十八条

4、分述不同的船的作用

A,轮船;在大街上走,像公共汽车

B,刚多拉;哪儿都去,摇橹的小船

5、桥多:三百七十八座

6、威尼斯人爱水:喜欢乘船

(二)提问: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解释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的特点的?

学生们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用亲切对话的方式,引起联想

2、比喻作者巧妙的使用比喻,有些地方配合起来用,构成双关

3、文笔很细密,体贴读者的心理

(二)教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生共同归纳:本节是鸟瞰,从全局中看威尼斯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环俯视)

碧波中团花簇锦的陆州(俯视)

水天相接(远视)

天空明镜透明(感受)

江南水乡景色(对比穿插)、

北欧全景(对比穿插)

六、教师总结

文章第一句中的“别致”二字是全文的总文眼,下边从“水上之城”写其“明确”,文化艺术之城写其“华妙庄严”,写“明媚”又从两个视角摄影,第一段是平视,活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第二段是俯瞰,活画出一幅“海上之城图”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看,与力矩相同的一组是

例;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锦簇似地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2)已经近午了,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

(3)这个亭聚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森林中却闪着烟火的红火光

(6)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八、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一、二大段

(2)预习第二部分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__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相关文章:

(1)阅读冯骥才的散文《黄山绝壁松》,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精神。

(2)阅读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凯的《上天都》进一步体会黄山绝美秀丽的风姿。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8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_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19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39;“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篇20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2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