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员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有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善、坐、为、诣、病”等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人物对话,比喻论辩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角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显然,晏子的这次出使不会一帆风顺了,接下来他还会遇到哪些刁难,他又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橘逾淮为枳》。
二、正音正字,梳理情节
1、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馈预习单,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复述故事情节。(不要句句翻译,以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复述) 提示: 复述思路;晏子将使楚——晏子至——晏子对 欲辱之————————自取其辱
三、探究对话,品味比喻
1、楚王预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也”,晏子用什么反驳取胜呢? 明确;
★比喻: 橘生淮南则为橘——民生齐不盗水土异也 生于淮北则为枳——民入楚则盗 环境对人影响(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其实味不同——人的本质变了
★反驳有力: 反问句式 “得无……” (朗读,读出那种反问,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语气。)
追问1:你能想象楚王被驳后那个“笑”是怎样的神情吗?
追问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那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言善辩 机智从容 爱国
2、楚国君臣明知晏子是一个“习辞者”,为什么还要密谋羞辱晏子呢? 明确;
☆楚国强大,齐国示好(知人论世)
☆提前密谋,掌握主动 朗读:试着体会楚国君臣的语气和心理。 王视晏子 固善盗乎——傲慢,嘲笑 师小结:掌握主动的楚国君臣在这次交锋中一败涂地,其自大与愚蠢不言而喻, 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晏子的机智从容、能言善辩) 追问:楚王羞辱的是晏子一个人吗?
四、总结要点,感悟先哲智慧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这个大纷争的时期,晏子作为一个使臣出使楚国,肩负着结盟的重任,结盟不是示弱,不是丧失尊严。晏子以一个比喻水土可能造成植物变化,环境亦可以改变人的本质,驳斥的振振有词的楚国君臣哑口无言,先辈的智慧就在于此,大国的自信也在于此。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整理本文的实词,要求:写清例句,写准意思,分类整理。
2、小组分工合作,将本文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进行表演。
3、阅读下文,复述并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设计: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
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始就有许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远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学生围绕作者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学生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智慧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兴趣,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整体感知
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 “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度,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诵读,质疑,讨论。参考提示——
对于“言”和“行”的四种表现的排列,晏子强调的原则:“行”是最重要,且强调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所以四种表现的依次排列是“等而下之”的。
晏子对于四种表现所持的态度可谓爱憎分明:“不能言”而“能行”的人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人,虽然各有长短,但毕竟也是可用之才,都值得“爱”和“任”;最值得发自内心敬重的是既“能言”又“能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言善”而“行恶”的人,如成克杰之流,欺骗性大,流毒之深,应该铲除。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关键词“表现”和“态度”,精心设计几个有坡度的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研读、质疑、讨论、感悟等环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文章阐述的道理也能逐步了然于心。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个招纳人才的人,面对“不能言”而“能行”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讨论、交流。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既强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是对其进行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课后作业
布置写一则短文,谈谈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句名言的感受。
回家完成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激励学生刻苦“修身”,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思路点拨
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情况:能言、能行(国宝);不能言、能行(国器);能言、不能行(国用);言善、行恶(国妖),再分别表明自己的敬、爱、任、除等四种态度,脉络清晰,文字障碍较少,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能够把握大致内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其阐述的深刻道理,却不易。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辅以说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对“国器”、“国用”和“国妖”可以这样理解:“国器”往往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虽然他们不会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地长篇大论,然而却是以不善辞令、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踏实苦干来处世立命的,他们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国用”是有思想、有主见、有韬略,懂策略的士人,他们在总体上来看,是“谋士”角色;“国妖”则表现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善行恶,伪善真恶,有时大_似忠,道貌岸然,其实是一伙_滑小人,无耻歹徒等。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行 ②国器也 器 ③国用也 用
④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敬 爱 任 除
2、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马论”:苦了当牛做马,肥了溜须拍马,亏了单枪匹马,牵就害群之马,冷落千里宝马。对于这种似乎很偏激的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3、有人说,现代社会需要善辩之才,会说就行,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 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
2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来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了解寓言特点
领会故事内容
1提问:什么是寓言?
2本文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
1自由回答.
2集体交流复习旧知识以引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三、补充内容
加强理解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循表夜涉”: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思。
1齐读。
2自由交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其知道“察今”篇中共讲了三则寓言故事。
五、作业 兴趣题:
选择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创作一集动画短篇或创作有连读几个画面的连环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
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
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
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
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
名家
阴阳家
农家
小说家
纵横家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
二、介绍《吕氏春秋》
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
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
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
3、翻译课文
四、比较阅读
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
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D、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
E、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2、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a、针对的错误: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认为事物是不会发展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
b、语言特点:前者设问句,后者双重否定句。
3、你认为作者写这两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你认为文中所说的道理到现在还有显示意义吗?你能结合当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吗?
五、拓展迁移
1、阅读《循表夜涉》,归纳异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通过练习课堂复习文中字词
3、扩写文中两则故事其中的一则,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