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

出示例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

1、能自觉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因此教学时,我让已经养成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的学生利用这幅主题图做充分预习,然后把所有信息设计成开放式,让学生根据信息大胆找到关系,提出问题,并出示探究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思之有法,学之有据,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馈时,学生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如果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要引领学生做好分析,可借助线段图的功能沥青思路。

课前预习作业:

1、读一读、想一想:P29

2、写一写、填一填:

操场上有()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有()人;

踢毽子的有()人;打篮球的有()人;跑步的有()人;

踢足球的有()人。

3、说一说、做一做:

感到认识模糊的与父母和同学说一说,试做名校。

4、质疑: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么?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课外活动?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发生数学故事那,今天就让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快乐的数学活动好么?(1分钟)

预习检测:5分钟

1、判断谁是整体1,说出个数量关系。

(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

(3)参加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2、解方程:

8x=4/75/8x=1/4

3、前面的填一填。

二、自主探究: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预习很认真,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可能会出现: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等等(随即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能会出现:踢足球的有多少人?等等。(随即板书)

3、同学们你们想解决哪个问题?

选定探究问题,出示探究指导:

独立思考我能行:(3分钟)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我们提供的哪些条件?

找到整体1,等量关系是什么?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我最棒:

做完后与同座交流列式的根据是什么?(2分钟)

4、汇报交流

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提倡)

除法:可借助线段图理解。

5、探究其余问题。

6、总结方法:

分数应用不算难,

掌握方法是关键;

是、占、比、与、相当于,

后面数量看作1;

知一求几用乘法,

知几求一用方程。

三、运用提高:

生活处处用分数:

1、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2、丑小鸭超市让利大酬宾,商品一律八折,一件衬衣现价4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四、小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尾小测。(10分钟)略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3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准备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

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验证。)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看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图略)

2、判断: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②圆柱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用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长方形纸,再配两个圆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两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张大爷家有一块直径为3分米的圆形铁皮,他想以它为底做一个圆柱形水桶,应选怎样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比较合适?

四、反思体验,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探讨了圆柱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相等的圆

长方形长=底面周长

侧面:展开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正方形宽=圆柱的高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2教学难点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

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

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表示……

师:℉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

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师: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温度计做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一小格表示2摄氏度。

师:0摄氏度怎样规定的?你知道吗?

生: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师:是的,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生: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2、读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课件出示)

教师课件出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引导学生读一读。

3、从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例如:北京最高温度是5℃,最低温度是零下5℃。

师:北京-5℃和5℃一样吗?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5℃和5℃不一样,-5℃表示比零度还要低5摄氏度,5℃表示比零度高5摄氏度。

生:-5℃和5℃不一样,-5℃比零摄度冷,5℃表示比零摄氏度热。

教师小结:5℃和-5℃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正确读出例1中的各个城市的天气温度。

师生一起小结:当气温高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读作零上×摄氏度。当气温低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来表示,读作零下×摄氏度。因此,+5℃表示零上5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5℃表示零下5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板书:+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学生自主完成例1的信息表,然后和同桌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学教材第3页例2。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页例2的图片,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20__”表示存入20__元。

生:“-500”表示支出了500元。

生:“-132”表示支出了132元。

生:“500”表示存入500元。

师: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吗?(提示20__.00与+20__.00代表相同的意思。)

师:那在这里500.00和-500.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00.00表示存入500元,-500.00表示支出500元

学生说出各个数字的含义。

教师小结:500和-500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很好,同学们再试着说说图中其他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

6、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例1和例2,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提示:在例1和例2中,都有两种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支出与收入。

7、0是什么数?

师:我们把海平面的高度看做多少呢?

生:看作0。

师:(课件展示)比海平面高的&39;用(+几或几)表示,例如+5000米比海平面低的用(-几)表示,例如-20__米

把海平面0当成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师:(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怎么表示?

生:记作+8844.43米。

师: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如何表示?

生:记作-155米。

课件展示小知识:海平面,顾名思意,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地面高度上,又称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是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的,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通过对海平面的认识,温度计上的0,得出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结: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16,-500。像-16,-500,-3,-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__,,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号,例如+16,+,+6.3等(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

师: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

(1)、用正负数表示。

①、零上12.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12.5℃)

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3.5℃)

②、广西某地有一天坑,

坑口高于海平面125m,表示为:________,(+125)

坑底低于海平面m,表示为:________.(—100)

(2)、先读一读,再议一议:观察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可以分成正数、0、负数。正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负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正数前面可以写“+”,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必须写。正数前面可以读“正”,但通常不读(如果有“+”号必须读),而负数前面的“负”必须读。

四、走进生活

师: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出示题目进行检测:

1.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______。(100℃,0℃,-88.3℃,-183℃)

2、做一做

胜5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5场,正五场)

输3场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3场,负三场)

收入1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100元,正一百元)

支出200元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200元,负二百元)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3、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4、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5、你会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吗?

(1)、华山比海平面高20__m,记作(+20__m)

(2)、死海比海平面低392m,记作(-392m)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6、我能判断对错

(1)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小。(√)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4)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5)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6)5゜C和+5゜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7、小结交流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吗?

生:家庭收支账本上。

生:冰箱的冷冻室温度。

生:地图上显示的海拔高度。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3℃和-18℃这两个温度,并根据题干思考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哪个低些。

教师指名回答。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小组依次回答,教师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

认识负数

+5℃正三摄氏度-5℃负三摄氏度

5三-5负三

八分之三-

负八分之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导学教学法

创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探究主体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不要过多提示,主要指导学困生完成探究任务。】

三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1/3?)

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1/3÷54/5÷31/3÷5

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后)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9/10÷3015/16÷20_/15÷218/9÷6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22页练一练

七.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1)4/7÷2(2)4/7÷3

=4/7×1/2

=2/7

六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作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究中探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接受教育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感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2)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

(3)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感念辨析等方式,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每位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6水槽红颜色水。直尺6把。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 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砂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立方米 3a立方米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6立方米 3立方米 2立方米

3.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的圆锥体。

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同学、哪个小组学习?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1、本节课后第3、4、5题。

2、回去观察你生活身边有哪圆锥物体?测量计算它们的体积。下节课交流汇报。

2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