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优秀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____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人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齐背古诗)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4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6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丹麦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2、说说你对安徒生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
3、老师简介卖火柴小女孩的写作背景。(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互相帮助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提出要求。
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渎,思考勾画,共同学习。
3、汇报交流,把课文内容分为“卖火柴”、“擦燃火柴”、“冻死街头”三个部分。
(四)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潘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引导有感情朗读“奶奶,啊,请把我……”读出恳求、读出迫切)
生: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引导朗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出同情、读出悲伤)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寂寞;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生:听出了人们的漠不关心。
生:也听出了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一个会读书的人,就是能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忧同乐。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没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饥饿和寒冷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5、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她点燃起对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是她的希望)然而不灭的又是什么呢?(不灭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吗?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6、小女孩的命运如此悲惨,然而至始至终,她有没有哀怨过?有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表情的一个词。(微笑)你从“微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却从火柴中得到了这样的幸福,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说是她自己。因为她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因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五)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想开去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
1、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她的处境吗?你能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面对饥饿,面对痛苦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你怎样的启发?(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视和同情社会中的贫困者与弱势群体
3、领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你能不能通过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名篇,成为几代人成长的精神食粮。安徒生已经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不仅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位经历了200年沧桑却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
四、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
2,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有关资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只有一个地球”,懂得我们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教学难点: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课前活动
同学们,喜欢看董浩叔叔主持的节目《奇思妙想》吗?今天,我也来给大家主持一集《奇思妙想》。
看黑板上这个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请同学们给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让想象飞起来!可以七嘴八舌大声说。
(我们班的同学可真是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啊。)那,我就再来考考你们:
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到了地球。地球是圆的,这地球人都知道。我想问一问,我们同学中有人亲眼看到过地球的样子吗?这是为什么呢?谁能用一句古诗概括说明其中的缘故?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但是,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离开地球,到茫茫太空中去,看到地球的全貌。中国人也已经做到了。谁知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什么号?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是谁?
我们班同学博古通今,很了不起。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一定能成功。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宇航员登上太空时,拍摄下了地球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呢?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展示运动中的地球图片)同学们,这个水兰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家园。喜欢吗?
请你用一句话,夸夸我们的地球。(板书:地球)
但是,宇航员遨游太空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板书:可爱、破碎)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了解其中的原因。(完成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复习旧知: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出示)
2,生答,概括为三个方面:(1)地球的样子、大小;(2)地球的资源;(3)地球的唯一性。(出示)
三,分段学习:
1,探究第一方面: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描写地球样子的句子,赞美地球的句子。
(2)交流情况。
(3)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体会说明方法。随机展示。
(4)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起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该怎么读?现在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然后全班一起读。
(过渡语)说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呢?这样伟大的星球,为人类无私、慷慨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人类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2,探究第二方面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重点句子。
(2)概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板书:无节制开采、滥用化学药品)
(3)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4)对比读句子: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多媒体出示资料)证明:人们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导致环境的破碎。
资料1: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在北京4万口水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资料2: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3,探究第三方面
(过渡语)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他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1)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快速阅读第六、七自然段。
(2)交流讨论。
(3)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假如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星球,小明称作时速40万公里的宇宙飞船前往,需要多少年?
计算结果表明,至少需要一万年。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强调: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人类必须精心保护地球。
4,(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必须精心保护她,齐读第八、九自然段。
(3)找出文章中心句齐读。
5,(1)集体朗读全文
(2)小结:我们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用关联词语表述完整)
四,总结:
1,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你们能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吗
2,同学们,你们写的宣传口号非常响亮,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的。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草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乐曲磁带、《种太阳》歌曲磁带。
2、丝绸被面或围巾。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_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音乐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_,)
2、感受: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外面去寻找阳光、感觉阳光的温暖好吗?(带领学生到室外,指导学生寻找,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话平台
欣赏
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文本美,与大自然的美互相呼应。)
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
(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困难。)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识字要有一个过程,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循序渐进。)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如果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办法帮忙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猜猜猜。(看老师的口形,猜猜发的是什么音,看谁的生字卡片举得快,猜得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充分让学生自学--小组学--汇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朗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读:指名读、组内读。
3、接力读:每人读一自然段,比比谁读得好。
4、选择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写字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用“也”练习说话。
2、小组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己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防战士的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结合点拨
教具和学具:
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体会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书,其它同学在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深理解,再集体朗读。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预习《8_中华少年》
课后作业:
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7_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护小昆虫
安营扎寨,建设小岛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爱海岛、爱祖国
课后小记: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1
《穷人》这节课终于上完了!此时,我心情特别愉快。这种愉快来自我和学生的配合。我能够把课顺利讲下来,语言流畅、幽默,提问恰当。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一些平时不太积极的孩子也勇敢积极的举手发言,这让我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为桑娜一家的命运担心着,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那。我喜欢这种上课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来自课前我认真的备课,对教材的深钻,学生提前认真预习。
再次回想本课,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文中没有一个“爱”字,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作家在写文章时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以便切确传达出思想、情感和形象意义。我们读文章,如果注意揣摩那些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句子、标点,就可以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指向。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我们在极普通的语言文字中捕捉作者的思想倾向,在看似客观的文字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这节课我就是通过以抓重点词句为契机,以揣摩人物桑娜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来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整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在有疑处释疑 在无疑处设疑
文本细读,首先要寻找文本中的“疑点”,凡有疑处,庶几正是文本言语及其承载的内容、情感、思想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本节课我紧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初读之下,学生读出了“疑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序是混乱的,我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正确排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序混乱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衬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质。
文本细读,其实也要有做学问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处咀嚼探讨,还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于无声处听惊雷”,才算是深入堂奥。
牢牢抓住字、词、标点符号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是我这课教学的一又大亮点。分析渔夫一家生活艰难时,我抓住“受”、“熬”等字重点分析,体会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读中,“……”、“?”、“!”怎么读?这些贯穿于教学中的设疑,都引领着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渔夫“穷人富心”的美好心灵。
二、揣摩人物对话,触摸人物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钻研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读,体味情感,才能为文本而感动,获得体验,感受人文。而进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穷人》这一课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时也看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两次沉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要先让学生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真情。这样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对话、触摸到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三、揣摩课文语言、品析人物心灵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重点、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的“忐忑不安、熬、受”等词都值得揣摩。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领悟。在教学第九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桑娜在没得到丈夫的同意抱回西蒙两个孩子的心情时怎样,找出“忐忑不安”一词后,让学生围绕“忐忑不安”这个词通过找有关句子进行交流,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娜害怕、矛盾又坚定的心理,她那善良的形象油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交流“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醒来。”体会渔夫善良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最能让你感受到渔夫的善良是哪个词(熬),能换个词吗?比较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揣摩文中标点,深化人物心灵。
教学中我们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浅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通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穷人》这一课多处运用省略号。在教学第九小节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 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了决心的复杂心理,让学生在揣摩标点时,领悟深化人物心灵美。
五 、揣摩教材空白,升华人物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乐园,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往往存在许多值得深挖的空白处。将学生带入空白处进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同时让学生深入领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两次沉默背后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引导学生交流桑娜两次沉默会想些什么,为“沉默”一词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我都给予鼓励,这样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尽管无言,但通过特定的情境,我们能够强烈的感觉到桑娜处处为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那份善心。通过这些 “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获得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我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润物无声、训练语言
课文中语言训练处很多,我在本节课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我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抱回来会怎么样?不抱回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家总结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又巧妙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 ),也要( )。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学会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我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换词理解关键词“熬”,我认为理解“熬”字要精要、准确,当同学认为可以换成“撑”“挺”“坚持”“扛”时,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熬药、熬汤,让学生明白这里“熬”不光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还包含着日子长。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意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 , 抓住联接点 , 突破重难点,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感知”、“揣摩”,再到“朗读”,整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间又相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对渔夫的描写,课文着墨不多,但几处描写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写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确一个“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体会就更好了。两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哦” 在这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总结全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对有的重点语句的感悟深度不够时,由于自己缺乏应变能力没能及时引领上去花费时间较长;本计划有交流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的环节以及该如何朗读体现省略号作用,心理活动应该怎样读,因时间关系省略了;学生之间写作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在起来读自己写的渔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时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也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纠正;本来我打算组织学生进行一下续写的想象交流,可由于听课领导要求进行课后测试,所以就取消了这一环节。甚为遗憾!这种.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这节课与平时的课堂相比我觉得是成功的,它又让我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情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时刻要有“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
有个教育家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要“用心” 教书育人!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2
《怀念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2~2009.7.11),字希逋(bu,一声),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生的了解: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1)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3)意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6、怀念母亲
一、(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二、(2)怀念亲生母亲
三、(3~12)母亲、祖国
四、(13)呼应开头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3
《离别的礼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
2、喋喋不休()
3、尴尬( )( )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从而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
1、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以自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方法进行生字识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运用对照比较、社会调查、指导朗读、感官刺激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自由畅想等多种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得等几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那么同学们绝对地球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了解我们这位无私的母亲。(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这篇课文。
2、读了课文,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问一下大家,那文中的宇航员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地球的可爱与易碎表现在哪里呢?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三、自主研讨。
1.汇报交流
同学们刚才的学习非常投入。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探究,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美丽又渺小:
(1)、说说看,你从哪里读出了“地球的可爱”?
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为什么可爱?
(2)再给大家读一下这句好吗?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出地球的可爱?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这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什么感情?(赞美,写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
(5)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比喻、拟人。表达上通俗易懂,有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6)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是地球赋予万物以生命,是地球养育了万物生灵。)
是的,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现在谁再来读这一句,说说该怎样读这句话?(赞美、热爱等)全班同学带着你对地球的赞美和热爱一起读!
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地球的渺小?
(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就象一叶扁舟。
(2)半径6300千米(小而可爱,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有理由就行。)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学习了上面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地球。但是大家又知道地球对人类的贡献吗?我们来学习下面这一段,了解地球给了我们什么。
(1)地球无私地向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找到书上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结合上面所学的,地球的可爱还体现在哪里?(无私和慷慨)
无私、慷慨在这句话里该怎样理解?(地球有多少资源,她就愿意向我们人类提供多少资源。这就叫做“无私”,这就叫做“慷慨”)
(2)除了矿产资源,地球还向我们提供哪些自然资源呢?
(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3)这些资源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中,谁会这么无私,这么慷慨?只有我们的地球母亲,只有母亲才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无私而又慷慨地对待她的儿女。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表达吗?(学生自由表达)
(5)我听到了你们对地球母亲的感激崇拜之情,听到了你们从心底发出来的赞叹。让我们再回到这一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们,突出感情的赞美一下我们的母亲吧。
地球易碎:
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我们是应该好好的爱护她。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呢?下面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这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举例子)是的这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的易碎。
(2)还能从哪儿体会出地球的容易破碎?
(3)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生态灾难。
(4)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中“本来”是什么意思?(原先,先前)
原先是什么样的.?那么现在呢?(可再生的资源已经遭到破坏。)
这一系列生态灾难是怎么造成的?(认为的)
你从哪看出了这一切都是人为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使他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老师这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每天地球上共有12亿到15亿千克垃圾产生
每天地球上有75个物种生物灭绝
每天地球上的生物正以每日减少160种的速度在不停地消失
每天地球上有288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
每天地球上由于空气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引起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病、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等引起的死亡人数平均为304人,超额急诊数达430万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7亿美元
每天亚马逊热带雨林有8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消灭,这意味着维持各种生物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热带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一种物种
看了这段话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
六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模板篇15
教学目的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交流和讨论,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感受;产生对地球现状的忧虑感,并自觉提高环保意识,爱护地球。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自由讨论、自觉感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目,体会情感。
1、板书课题。齐声朗读,体会每一个字的轻重程度。
2、分析作者拟题目的。这种拟题方法很少见过,回忆前面所学课文的拟题方法:有以事件命题,以景物命题,以人物语言命题,读后思考:从每个字的轻重程度,你体会到什么?
3、从“只”字想象,作者写作时怀着怎样的情感?(珍爱)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己的方式读全文,告诉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这么珍爱地球?说出一点就行。
2、讨论,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别无去处
3、学生将板书内容连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她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没有她,我们别无去处。
三、理解内容,欣赏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自己认可的观点、怀疑的观点、不懂的地方、体会更深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学讨论。
2、将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体会,就写在句段旁;如果是从全文得出的体会,就写在题目下或全文后面。
3、按课文结构展开讨论。
1)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美丽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从这一段得出什么体会?
分析描写地球“美丽”的词语:纱衣、母亲、摇篮。(比喻、拟人)
分析描写地球“渺小”的词语:五分之一。(比较)
分析“美丽”和“渺小”的关系,从一褒一贬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矛盾、无奈)
2)教师范读“资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学生谈体会,教师引导分析如下词句:
“慷慨”“枯竭”“不节制”的意思是什么?体会到什么?请学生谈谈从课外了解到的关于矿物资源的知识。
“再生”“随意”“灾难”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物链的破坏谈谈后果。
想象描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可再生资源变成灾难,若干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3)学生齐读“别无去处”部分(第5、6、7自然段)。教师提问:这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让学生谈谈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宇宙知识。
4)学生谈谈教师没能分析到的其他体会,引导出结论:地球很美丽,可是太渺小,这是宇宙发展的结果,人类无法改变;但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灾难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在人类别无去处的时候,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精心保护地球。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板书“精心保护”。
四、自主讨论,形成认识。
学生自由读全文后,分小组开讨论会“怎样精心保护地球”。
教师小结:珍爱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精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行动。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号召大家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小学生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地球的珍爱。
板书设计
美丽渺小
只有一个地球别无去处→精心保护
资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