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供大家参考。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d=6dm,h=7dm.r=3dm

S底=πr2=3.14×32=3.14×9=28.26(dm2)

V=S底h=28.26×7=197.82198dm3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加载中...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课外实践: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作业:册第37页。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

项目父母工资电话费父母奖金水、电、气费伙食费

收支情况(元)4500-1301000-280-1750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盈亏情况(元)+6500-27000-750+9500+16700

教师:表中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教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盈和亏也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我们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简洁而准确。

3.讨论生活中的负数。

教师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取出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四、课堂练习

1.下图每段表示1m,小丽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丽从0处向东行5m表示+5m,那么她从0点向西行4m表示为()

(2)如果小丽的位置是+8m,说明她是从0点向()行了()m。

(3)如果小丽的位置是-6,说明她是从0点向()行了()m。

(4)如果小丽先向西行6m,再向东行9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m。

(5)如果小丽先向东行3m,再向西行7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m。

2.如果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90°,那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

3.如果-20分表示比平均分低20分,那么+15表示()

4.如果比规定任务多做5个记作+5个,那么-5表示()

5.2.如果在银行存入10000元记作+10000,那么-5000表示()。

五、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92页内容,说说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6、7题。

家庭作业:90页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十二第5、8题

板书设计:

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及其简单应用

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3、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100×3/5=60(平方米)

100×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60(平方米)

60×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40(平方米)

40×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2、3、4、6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1

使用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的:1、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问题。

1学生实验。

教师准备好一桶盐水、一桶淡水,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杯子,随便在哪一只桶里去装一杯水,再把鸡蛋放入杯中,观察发现了什么?(有的杯中的鸡蛋能浮起来、有的杯中的鸡蛋沉下去了)

1、猜测原因。

2、如果没发现原因,教师可以带学生尝一尝杯子里的水,发现鸡蛋能否浮起来与水的咸淡有关。

二、探究学习,初步感知

1、演示实验

一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5克盐。

二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10克盐。

三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20克盐。

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盐溶化在水中了)

2、计算,三杯盐水中盐各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5÷(200+5)10÷(200+10)20÷(200+20)

=5÷20=10÷210=20÷220

2.4%54.8%9.1%

3、揭示:盐占盐水的百分比就是含盐率。

4、口述:①号、②号、③号杯中盐水的含盐率。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比一比三杯盐水的含盐水率的高低。

(方法1:看计算出的数据。方法2:尝盐水的味道。等)

2、含盐率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①猜测。(与盐的多少有关。与水的多少有关。)

②讨论。

③验证。

А、与盐的多少有关。

在①号杯中在放入5克盐,计算出含盐率约为4.8%,与原来①号杯中含盐率约为2.4%比较:盐多起来了,含盐率高了。

Б、与水的多少有关系:

在②号杯中再放入20克水,计算出含盐率约为4.3%,与原来②杯含盐率约为4.8%比较:水多起来了,含盐率减低了。

④、结论:水不变,盐越多,含盐率越高。

盐不变,水越多,含盐率越低。

3、一杯水的含盐率是20%,要提高它的含盐率,该怎么办?(方法1、可以加盐。2、可以蒸发水分。等)

四、知识迁移、完善揭题。

1、种子发芽率的研究。

①课前同学们都做了种子发芽实验,请大家汇报试验情况。

(如:我试验用的种子是黄豆,共20粒,发芽了17粒。)

②为了提高种子的利用率,需要计算发芽率。什么是发芽率?怎么求?

③计算后,学生交流自己的种子的发芽率。

④问题: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多少?

2、除了含盐率、发芽率,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百分率,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百分率,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取个课题?(百分率应用)

五、比赛、调查、应用延伸

1、现场每人计算10道口算题,比一比谁的正确率高,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现场请学生调查近视情况,计算出近视率,然后再谈一谈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3、课后调查,填表我班共有人,来自个家庭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12-113练习二十二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2.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自主检测题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回顾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简单回忆,说一说: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游戏公平,可能性等概率问题。

2.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变化趋势上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该公司去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由此可以作出预测: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考虑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几率的多少。

(二)综合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

②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第二小题。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明确在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数据的代表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时候较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本题是有关众数的应用的练习。从进货和销售数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7、39三种型号的鞋进货有些多了,下一次进货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数量;但从销量来看,37码的鞋仍然排名第一,36和38码的列第二、三名,所以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研究一组数据的频数大小分布情况时,应用了众数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六(2)班同学的血型情况如图,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该班有50人,各种血型有多少人?

本题是有关可能性的习题,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自主检测

1.填空:

(1)人们对收集的统计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后可以制成()还可以制成()

(2)()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

2.选择:

(1)评价一个班整体学习成绩情况,看()比较合适?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做一做:

有A—J10张字母卡片,小明翻字母卡片,小红猜小明的字母卡片,如果小红猜对,小红获胜,如果小红猜错了,小明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对谁有利?

(2)请设计一个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课堂总结

1.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都分同学掌握较好,值得表扬。

2.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练习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等可能;公平;

作业设计

基础:

1.简单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和()统计图。

2.()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3.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4.在一组数据中,()只有一个,有时()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填众数或中位数)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字母变换问题(3个字母排序)。

2、初步体会程度规则对字母排序变换的影响,了解变换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

简单的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程序规则对排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次序分明。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或数字卡片)、指令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⑴甲、乙丙三位同学排成一列,顺序为甲、乙、丙。

⑵变为丙、乙、甲的顺序。学生观察,并用一句话概括活动的过程。

引入

生:变换前、后两个人的位置。

师:这就是指令,我们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可以重新排列甲、乙、丙3人的顺序位置。

二、情境展示,探索新知。

出示A、B、C三张卡片。

⑴ABC→BAC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概括说明吗?

(变换左边两张卡片的位置)

⑵ABC→CAB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

(将最右边一张卡片放到最左边,其余卡片顺次进一格或向右退一格)

⑶ABC→BAC→CBA

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描述吗?

(先执行①指令,再执行②)指令)

师:先执行指令①,再执行指令②记作执行指令序列①②,所以(3)还可以记作:执行指令序列(1)(2)

ABCCBA

⑷尝试填空

①ABC(CAB)(ACB)

即执行指令序列②①

ABC(ACB)

②执行指令序列①②①

ABC(BCA)

③小结:改变卡片的顺序可以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来完成,与指令的序列也有关系。

⑸继续填空,感受“周期性”。

①ABC(ABC)

ABC(ABC)

学生填完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②CBA(CBA)

CBA(CBA)

进一步验证。

③ABC()()()

三、练习拓展,开阔思维。

⒈执行指令序列②①多少次。

ABCABC

⒉寻找指令序列。

①BCA→BAC,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

②ABC→CBA,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根据学生解答分析情况,进入下一环节:这个指令序列可以缩短吗?)

四、我的设计

你能重新设计一种指令序列,连用2次后,把ABC调整为ABC吗?

五、作业。

⒈一个厨师带了一头猪、一条狗和一筐菜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他不在时,狗要咬猪,猪要吃菜,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⒉三张卡片A、B、C,根据①交换右边两张卡片的位置,②将左边第一张移到最右边,其余依次向左退一格。

⑴ABC()

⑵ABC()

⑶ABC()

⑷ABC()

⑸ABC()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4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列,第-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置

数学六年级拓展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工具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图片。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39;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说说什么是半径?

[媒体]连结圆心和圆上一点,是半径吗?半径也有几条?为什么?[板书]

你们也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①一条直径=两条直径。

师:还可以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师:你们认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么?量的结果呢?你的结论呢?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还可以呢?(相等的圆)你认为还有哪些结论也需要这个前提?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四、应用

师:所以我们今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想得仔细、周详,对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填空

1、[媒体]填一填

2、[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五、画圆

师:回答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新的要求,能接受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师:想想半径为2厘米该怎么画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画。(生画)

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两脚间的距离为2厘米,再定住,再画)

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2厘米的?

如果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呢?

画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呢?

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半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位置呢?

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

(等一会儿)

师:为什么不画?(圆规太小)想有什么办法呢?(钉子、绳子)绳子多长?(50厘米)为什么?我们下课试一试好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从圆桌到圆的各种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值得我们问一问有吗?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谁的家里用的是西餐桌?有什么感觉?相对来说,圆桌呢? 

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