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好的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六年级 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5)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1、读学习目标
2、读自学指导
3、按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
(1)边读边画,解决字词。
(2)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3)结合上下文,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解决自学指导中问题。
4、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1)读写字词,解释词语。
(2)回答问题。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而日中时远也()如盘盂()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二)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⑵其
①问其故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③未有其比
(三)内容理解
⑴《两小儿辩日》选自《》,据说是____时期____所作。
⑵《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他们的可贵精神。
(3)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
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经过:一儿:日初近日中远——远小近大角度
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日中近——近热远凉不同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平平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平,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习《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习“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 (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 (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 请你告诉老师说—— 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7
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
(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
(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
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
(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生1: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
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生2: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
生3: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
生:文眼。老师以前说过的。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板书:“多好啊”!)
(二)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师点拨:什么多好啊?(板书:“ 多好啊!”)
生:__广场的灯多好啊!
师:他赞美的是“__广场的灯多么好啊!”,其实他也在赞美什么多好啊?
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板书:赞叹)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师;郝副营长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在电灯下看书多好啊!
师:请观察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神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专注、聚精会神、羡慕)
师:同学们,那是郝副营长对那个孩子的羡慕呀。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师:此时,郝副营长又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是呀,从这话中我们听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
生接:憧憬。 (板书:憧憬)
(三)品读描写“灯光”的句子,悟表达方面
师:这么多的“多好啊!”都跟一个词有关,那是什么?
生:灯光。
师:请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__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第五个句子让老师觉得特别耳熟。
生:因为它和第1个句子一样,都是讲__前的灯光,这是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前后照应,让读者听出了“__广场的灯光”给作者王愿坚带来的那种无法忘却的记忆。
生1:还有一句,那就是“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生2:那是写“火光”,不是“灯光”。
师:也许它不是“灯光”,但它跟“灯光”却有着不可紧密的联系,那是什么联系?
生3:没有“火光”,就不可能有“灯光”。
师:是啊,正是那一闪又一闪的火光,那微弱的火光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璀璨的“灯光”,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四、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热:
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 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 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 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 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 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 阅读段段通 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 演戏
建设铁路 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 坐在实验室里 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 滑雪 驾船
探险 搜集植物
露宿…………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__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__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2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39;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八、休闲小作业(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六年级语文下册简短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
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带着自学提示第2、3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快速默读批划,可以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
2.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__广场美丽的景色时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板书:千万盏灯
(2)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板书:吊着的电灯 抓住沉思,他在想什么呢?刚才的同学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郝副营长的语言和神态、动作)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板书:憧憬中的灯
(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
么事情了呢?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①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②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③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4.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__前的璀璨华灯。
师出示课件 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5.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__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学生读句子。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四、课堂总结
播放《国歌》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等的勇气,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种的信仰,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时此刻,在清明时节来临之际,站在他们的墓碑前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又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板书
千万盏灯
吊着的电灯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灯光 憧憬中的灯 首尾呼应 一星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璀璨的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