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写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20)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写了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和的心是相通的。

(四)整体理解课文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集体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师设计了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小组讨论重点问题。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探究活动

1.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2.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做了错事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被人误解了的时候……当时你是否会自责?害怕?难过?还是其他的心情?选择一件写下来,展现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2

《生活是多么广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重点难点:

对几个较长句子的朗读,把句子的停顿处理好,并把握好句后、节后的朗读停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三单元中的《一夜的工作》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

2、揭题:《生活是多么广阔》 (板书课题)

3、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确。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

去架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2、抽读,纠正读得不好的地方;全班齐读。

注意这几个句子的停顿:“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三、品读诗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说说你从这首诗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作上记号,并简单的写一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全班集体交流对诗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重点的句子: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就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4、理解了这些句子,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来,你能行吗?试试看吧。

5、指名读,教师范读,分男女生读。

四、结束语。

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天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闪亮的印迹。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质疑互辩:

(一)活动一: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说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

(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我对电影画报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险,紫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车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__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相关文章:

(1)阅读冯骥才的散文《黄山绝壁松》,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精神。

(2)阅读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凯的《上天都》进一步体会黄山绝美秀丽的风姿。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5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孙悟空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组织教学

(板书课题。)

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二课。

读一读课题: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二、学习探究

1、切入 询问:能否把课题换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示意:写作忌题文不对应。) 把标题中的“白骨精”换作“老公公”好不好?(示意:容易误解,认为行者不尊老。原文题应明了。) 问:白骨精为何要变成“老公公”? ——情节的延续。联系之前的两变——村姑、老婆婆,都是为了迷惑唐僧、猪八戒。

2、深入文本涵咏

▲孙悟空为什么要打她? 学生可能答:“害人”、“吃唐僧”“除害”等,是要求学生找孙悟空自己的原话:“„„三番来戏弄我师父„„” 有何依据证明白骨精要害人?

①节。白骨精的自言自语:“好个猴王„„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

②节。“长老啊„„安葬茔中。”

总结:白骨精奸诈、狡猾。

要求学生模仿白骨精朗读有关语句。

想不想给她一个忠告?——(害人之心不可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白骨精的蒙骗有效果吗?

①蒙住了唐僧;

◇ 一节中的语言独白:“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

◇ 念紧箍咒惩罚行者、驱赶行者,钻进离间计圈套。

②骗住了猪八戒;

◇ 一节中的语言:A.“师傅,你且莫要„„”B.“行者打杀„„”

◇ 三小节的语言:A.“好行者!疯发了!„„”B.“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③但骗不了孙悟空: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要求一个学生读出: 行者笑道:“我是个„„你瞒得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

阐述:妖精要骗人、吃人、害人,可谓罪大恶极,孙悟空识破诡计,为民除害,那是天经地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吗?

▲孙悟空怎样打白骨精的? 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语句:“行者掣出„„才断了灵光。”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又思量道„„(想清楚了再打)

◇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定好证人后打)

◇那大圣棍起处,打到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干脆利索地打) ——表明行者勇敢、坚定、无私、心细。 ——妖怪打死了,孙悟空功德无量,换作你是他师傅,师弟,你将会怎样? 学生淡看法。 但课文的后续情节令人大跌眼镜:一个懵了;一个笑了。

▲ 唐僧为什么要念咒语并驱逐孙悟空?

◇ 他不识妖精。

依据;

①段中“阿弥陀佛„„”

◇ 受了挑唆。认为行者“滥杀无辜” 依据: ②段中“唐僧果然耳软„„” ③段中的语言描写。“唐僧道:‘猴头„„你回去罢!’”;

③、⑤段中的神态刻画。“唐僧发怒道„„越添恼怒„„转回身不睬„„不肯转意回心” ——请评价一下唐僧的行为。(太傻、太绝、太迂、太胆小„„) 你要不要提醒一下这样的师傅?(要明察秋毫,处事要明辨是非„„)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有一个人对唐僧后续行为的发生影响蛮大的,那个人是——(猪八戒)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如何理解他的笑?——幸灾乐祸 猪八戒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挑唆者。

这对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章回小说的特点) 引导关注有杀伤力的语言描述:①③段。

A、“师傅,你且莫要„„”

B、“行者打杀„„”

C、“好行者!疯发了!„„”

D、“师傅,他的手重棍凶„„” ※猪八戒为何要挑唆师傅与行者关系?

(动机参考:不识妖、怨恨行者打死了“美女”、嫉妒行者功劳„„) 在做人方面,给八戒提个醒,如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家和万事兴;不要窝里斗„„)

▲ 孙悟空如何面对师傅的一再驱逐? 阅读文中描写悟空师徒关系的有关内容,圈画批点评价。

②段“凭我花言巧语„„”(顽)

③段“师傅错怪了我也„„只是你手下无人。”(怨)

④段“„„不如不作此意。”(怕)

⑤段“却又软款对唐僧说„„”(孝)

⑥段临走嘱托;忍气含悲而别。(义) 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义”的文字。

读到这里,你想对孙悟空说什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烧„„) ※离开师傅师弟,到花果山享受自由,这难道不正是行者所向往的吗,他为什么对惩罚他的师傅还那么留恋? 占山为王,享受自由,果然快乐,但他念念不忘师傅曾救他的恩情,可见他有情有义有度量,有智有勇有谋略。

3、小结。现在,你最想对课文中的哪个人做评价?有词语说出你对他的评价。(教师板书) 参考—— 白骨精: 奸诈狡猾,装腔作势,蒙骗人 猪八戒: 爱挑唆,搬弄是非,自私狭隘。

唐僧;

① 是非不分

② 胆小怕事;毫无主见

③ 固执 孙悟空;明察秋毫、行事心细、有智有勇、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赤胆忠心,忍辱负重。 我们了解到: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语言描写。现在请你在文中选个人,也对他说几句话,如何?

交流。

3、作业

完成文后学习建议“积累”诸题。

假如有一天,唐僧了解了真相,他会怎样想自己的行为?请站在唐僧的角度,写一 段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孙悟空棒打白骨精

吴承恩

白骨精 狡猾奸诈

猪八戒 搬弄是非

唐三藏 人妖不分

孙悟空 重情重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猜读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过渡:是的,仙境般迷人的张家界有着举世罕见的自然风光,实在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张家界市的另一个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1)野是什么意思?2)野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是“着重”的意思,此时应马上指导学生个别、齐读课题。)3)索溪峪野在什么地方?即课文围绕“野”写了哪些内容?

4、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一读课文,读通读顺,扫清理解的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上述的几个问题。

2、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是否发现课文特别多生字词?它们是我们阅读的障碍,我们齐心合力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赋予”“淑女”“撅__”“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3、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

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索溪峪的“野”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能读得更好,对索溪峪的野会领略得更好。

2、随机抽三个同学合作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检查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

3、同学们读得太好了。相信理解得也不错。先看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出示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加以形容,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词语理解得不错。看看刚才那几个问题都找到答案了没有。

5、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重点探究,读懂索溪峪的“野”

1、刚才,我们已几次进入索溪峪,也谈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已把它写在了黑板上,很不错。但是,同学们,如果别人问你对索溪峪的印象如何,你的谈话而已,别人怎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反复研读课文,把重要的句子读得烂熟于心,肯定能让人无懈可击了。(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与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4)将各种游人在索溪峪的表现通过表演和旁白加以展现。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研读课文。

3、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

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

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

“水”小组活动,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

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

表演组的表演要恰到好处,不要因过分的夸张让人哑然失笑。

4、学生分组练习。

二、演绎索溪峪的“野”

1、刚才,大家兴致很高,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2、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三、漫谈感受、总结升华、

1、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2、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3、学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4、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7

蒋军晶老师是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二小的青年教师,听他的课,心中总有一种感动,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大概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亦或是他那份对教育教学的执着以及拳拳的事业心打动了我。

蒋老师对课堂教学有三个“坚持”:坚持不试教;坚持不用大量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课件;坚持不用铺天盖地的排比式的缜密的语言。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应该重内容轻形式,不作、少作表面文章。《瑞恩的井》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

一、注重基本训练

课始,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时,教师出示了“瑞恩”“为了”“终于”三个词,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概括能力。不少学生以“瑞恩”为主人公来加以概括。此时,蒋老师适时地予以点拨:“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以井为主人公,该怎么说呢?”学生心领神会,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在教学生字后,教师花了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记忆,当堂进行听写、校对、订正。基本训练扎扎实实。

二、创新生字教学

在教学课文中诸多生字时,蒋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他富有智慧性地编辑组合成的带生字语段很具课程创生价值与推广意义,细细品味,的确是一箭多雕。首先,生字在新语境中的再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习得规律,新语境的出现使学生学习生字有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不断接受语言的视觉反应并形成语感。其次,字词理解形成生动,在反解释中让学生感悟到了新词的意思。

三、解读文本独到

教者在四个月前就已经接触了文本,并对其进行了个性解读,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想象的。课堂上呈现的亮点亦是熠熠生辉,夺人眼球。

亮点一:实话实说

在深入研读课文后,教者采用了“实话实说”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角色扮演“瑞恩”“非洲小伙伴”“老师”和“妈妈”,台下学生以观众身份自由发问,教师自己则担当主持人角色,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们看到,课堂上即兴生成的精彩火花不断被擦亮,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妙合无垠,赢得掌声一片。我想,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是对学生做人、处世的一次实践和检验。

亮点二:以情动人

“不真不诚,不能动人。”有人说,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得先感动自己。蒋老师正是在对文本反复多次地深读细究,被

6岁小男孩瑞恩感动、并在查阅大量翔实的资料后,产生了强烈的执教欲望,因而课堂教学才显得如此细腻动人,打动人心,感动学生,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瑞恩的信心、爱心、决心和那份难得的执着。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美好的语言。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难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MV《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偏僻提防穹隆引擎猝不及防

辽阔无垠启程领悟婉言谢绝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

2〉读了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

1、导学: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实指,只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2、自主探究: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2〉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1〉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文章写到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更好的表现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一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3〉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升华、概括了文章的主题。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这与文章主题是一致的。从结构上说,这首诗与文章第一段首尾呼应。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从表达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引用的这几句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语言积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爱心方面的格言警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收录在集锦本中。

五、作业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么?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3、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3、关键:激发兴趣,明确任务,认真自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用具: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

3、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并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2—4自然段)

了解什么是基因及其的作用

1、同学们,按常理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可以做到“种瓜得豆”,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

2、“基因”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也很深奥,在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的作用,请同学们先齐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是什么?

3、齐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4、同学们读得非常棒!那现在谁来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语告诉我们,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是什么呢?

5、文中的“大管家”、“发号施令”是什么意思?“大管家”如何“发号施令”(具体举例解释)?为什么加上双引号?

6、出示图片:我们来看几组图片,来感受这位“大管家”的威力。

7、出示基因图:这位大管家拥有那么大的权利,又那么神奇,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认识它吗?

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这些基因生长在生物体(包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一代一代遗传下去。所以我们与自己的父母的特征很相似,就如牛生下的还是牛,不会是猪,而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还有文中提到的.种瓜得豆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1、集体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后画出描写转基因技术的关键词语。

2、反馈。基因“搬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10自然段)

1、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瓜苗长出大豆的吗?为什么没有呢?

2、过渡(读第五自然段)

3、那么科学家花那么大的精力研究转基因技术有什么用武之地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4、师生互动(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是“新闻发言人”,要认真读课文,能说出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表达要清楚,用语要简练。老师是“记者”,对“新闻发言人”随机提问。

5、图片欣赏(转基因的遐想)

6、转基因技术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有用武之地,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

三、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的转基因技术,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将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如此通俗易懂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学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出示有关小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的演示文稿并对各种说明方法作简略的介绍;

①、打比方:打比方和比喻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比喻是修辞方法,而打比方是说明方法。

②、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讨论:文中哪些段落运用了相应的说明方法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3、交流反馈

我们以后写说明文的文章就可以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8个生字“拳、玻、璃、纽、羹、邦、憋、稍",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一心一意”的意思。

2、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朋友吗?怎样才能算朋友?

生:在一起玩、感情很好,互相帮助。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新课文中小作者童年的朋友是怎么样的。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整体感知、初学写物

(一)让学生默读全文,,同时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圈出生字和新词。

(二)边读边思考,能概括课文大意

师:请大家思考“谁要拿谁干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生:我因为要练拳没有沙袋,要拿小熊当沙袋,后来想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的情景来,最后没有拿小熊练拳(我要拿小熊练拳,最后放弃了)

学习“拳”字,“卷”和“手”-----手卷起来

(三)细读小熊的描写段,提醒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抓住重点描写

师:这只差点要被我打的小熊长得什么样子?请大家读第二节(整体读,个别读)

师:我们一眼看到小熊是巧克力色的,仔细看小熊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生:它的眼睛!

师:两只眼睛一大一小。是怎么写一大一小的?

生:大的……小的……(学习玻璃,提示玻璃的偏旁,学习纽,同样提示偏旁,纽扣跟衣服织物有关)

师:一大一小说明小熊怎么样?

生:很旧了

师:很旧了说明小熊和我在一起时间(生:很长了)

师:时间很长了小熊还坐在我的面前,说明我和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深了!

师:大家都说眼睛会说话,小熊的眼睛说什么了?

生:似乎在开玩笑……

三、借朋友展开,品读文中情感

(一)读文让学生体会我对小熊的情谊

师:我们的题目是童年的朋友,小熊是不是我的朋友?(生:是!)我都要打小熊了为什么说小熊是朋友?请大家再读课文,圈出我把小熊当朋友的词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我朋友小熊

形影不离

一心一意爱

师:什么叫形影不离啊?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示形影不离的句子?(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师:走到哪里都带,都到哪里了?

生:吃饭时……睡觉时……(调羹----羹的写法,让学生黑板上书写,注意美的写法,记字----用美味的羔羊肉做羹,调的音调,多音字让学生组词;硬邦邦----硬的东西敲起来邦邦响)

师:那说明我对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好!

师:对!课文里面说我对小熊的感情好到哪种程度?

生: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

师:谁能说出一心一意的反义词?(生:三心二意)

补充板书:

我朋友小熊

吃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

睡觉时

一心一意爱

(二)通过对小熊眼睛的描写,体会小熊对我的情谊

师:是啊!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命了,我的意思是说要让我为小熊干什么都愿意。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是不是也把我当朋友?(生:是的!)

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熊把我当朋友?请大家再仔细读第二第三小节,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词句。

根据生回答补充板书:

我朋友小熊

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快活地开玩笑

睡觉时对我笑

一心一意爱

师:前面我们说了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说明小熊很旧了,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久了,感情很好。我要拿小熊练拳,小熊是怎么样?

生:快活地瞧着我,好像在开玩笑,对着我笑

师:开玩笑,对着我笑,小熊生气了吗?(生:没有!)说明小熊对我怎么样?

生:也很爱我,对我感情也很深!

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四、从我的转化,进一步体会品读情感

(一)细读联想句,加深对小熊情感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看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带着它,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我和小熊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最后我怎么样了?

生:我再也不拿小熊练拳了。

师: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虽然是玩具熊,但它是我的朋友,就好像是活的一样。有哪些句子把小熊写活了?齐读第二三小节

生: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似乎在开玩笑……。

师:把两手朝上举着后面的话去掉读一读试试看,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为什么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小熊好像会说话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可以看出小熊不怪我

师:还有那句?

生: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在它嘴上时……简直像活了似的。

师:也把简直……去掉读读看感觉怎么样?

生:没写出小熊活了似的。

(二)展开联想,展示我的心理变化,读懂真正的朋友

师:读一读最后一节,看看我们的小作者是不是已经真心后悔了。边读边划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沉默憋稍微克制

(让学生写憋,提示跟心情有关是心字底)

师:默读最后两个小节,想想看,我沉默了好长时间,都想了些什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

生:我在想,小熊陪了我这么长时间,已经这么旧了,我还想拿它练拳,小熊肯定会打坏,再也不能陪我了,我也就失去这个朋友了。

生:我在想,我要打小熊,小熊一点也不怪我,还对我笑,我真是不应该这样对朋友啊!

生:我要对小熊说:对不起小熊!我再也不拿你练拳了,我们一直做好朋友。

师:小熊会不会原谅我,还跟我做好朋友?

生:当然会!

师:注意看第三节后面的一句话“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是真正的朋友?

生:我和小熊感情深

生: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

师:对,朋友不但要感情深,还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

作业:把我沉默时想的话写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另外再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天游峰的图片材料、课文的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仔细听老师说一句话,“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你听懂了什么意思?(板书:天游峰)看天游峰景色的图片,再说说看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诗句。

2、相信我们读了课文后,一定会对天游峰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还要跟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完课题),他一定也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齐读课题再质疑:你们想知道有关老人的哪些情况?读了课题,你们有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自己喜欢哪一段就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交流指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同学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圈划文中的好句子,找出读不懂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准备质疑。对自己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交流。

2、小组讨论一下各自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质疑。

3、交流:可以读好句子,说理由;也可以质疑提问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谈自己的理解,老师结合评议交流情况,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并表扬会提问、肯动脑的学生。

四、作业

1、让学生认准生字的字形,找找易错的字,提醒一下班里的同学。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3、抄写本课的生词及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天游峰,谈谈对老人的印象。

二、读讲课文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天游峰特点和老人特点的句子来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2、交流读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进行评议,指导读书并练习读好下列段落。(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我徇声迎了上去…………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第六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高、陡、险、美、乐观、开朗、豁达、爱工作、勤锻炼……)

3、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答吗?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分成两组:一组认为累,一组认为不累)

4、学生再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认为累或不累的理由来。

5、交流读句,说出理由,让人听出累或不累。

6、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想,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三、作业

1、摘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和描写天游峰特点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了课文,你想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二、读讲课文

1、作者最后对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引读作者的一句话)作者是不是在跟他开玩笑?

2、讨论并说出“是”或“不是”的理由。再读作者的话,体会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3、你认为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再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的乐观和自信。

4、学到这里,你对老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你还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5、质疑:现在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学生讨论解决)

三、赏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读。

2、小组读书,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用一句话写出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课外读读《守林人》。

板书设计: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高、陡、险、美)(乐观、开朗、

豁达、自信、爱工作、勤锻炼)

累 不累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2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识记文章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主题,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轻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资源共享——端午节(3——7分钟)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与端午节的信息。

过渡:有很多学生有看大海的愿望,大海离我们太远,今天我们会母校去看看——板书:万岁,母校

二、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完成,3——5分钟)

自由读一遍课文,研析课文特点

预设:现代叙事诗歌(板书:现代叙事诗)

三、学习新知:(4至5人一小组,自由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目标,20-25分钟)

1、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主题把握)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热爱、赞美和眷念之情。)

3、小组汇报确定的生字新词:

(小组代表上黑板书写生字新词)

4、分层次,概括内容。

先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征求其他小组意见,统一意见后归纳:

(1)第1-2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3-7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8-11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如有时间还可以找学生朗读;分组比赛。)学生谈感受。(学生完成,3——5分钟)

五、作业:(学生、教师制定,3——5分钟)

1、基础题:识记书写文中15-20个字词

2、能力题:将课文改写为记叙文

3、想象20年后的校园景象,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附板书:(1-2)重返母校

万岁,母校(3-7)回忆往昔

(8-11)共同祝愿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我大胆地进行了课改尝试,让学生在课堂当主角,放手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参与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下课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都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懂了许多: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现在流露出对课文内容的真情实感……教育教学的结果不就是如此吗?我不能错失这样的机会。

但更多的是反思,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考虑全面呢?时间掌控不是很准确,第一环节用时偏多(当时也是想照顾学生想说的愿望),造成第四环节没有完成,布置作业也很匆忙。可能是我过多地预设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想当然地认为后面的环节很简单,能把时间赶回来,就不免忽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我决定第二天必须要上这课的第2课时,完成第四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时间,给学生这个表达机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质疑互辩:

(一)活动一: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说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

(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我对电影画报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险,紫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车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案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__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