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那要怎么写六年级语文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工作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职业,要求教师要熟谙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有关教学的方法和技术。

一、课堂组织技术

点到为止: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产生不确定事件,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不但影响教学进度还可能降低教师的威信。专业化的教师绝对不能让管理来干扰课堂教学,可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幽默的语言进行善意提醒。

言无不尽:课堂教学是一项活动,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在做一名主持人。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在教学环节中由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将该说的话都说到,说具体,说清楚,做到言无不尽。

以静制动:

二、课堂行为技术

1、作业技术

布置作业,写比说好

作业形式,多比少好

作业内容,可选更好

2、应变技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群体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现场性。因此,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

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尤其是那些“错情”进行灵活地“点击”。

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提出来而自己又不能当场作答的问题予以“反诘回避”,把直接解答的窘境变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契机。

还有的时候则需要根据情境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教学形式。

3、评价技术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系统的相互反馈过程。教师能否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反馈信息,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面。所以,专业化的老师首先要具有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本事。善于通过及时反馈和激励评价来构建一个灵动的“学习场”。

三、沟通技术

我们有很多师生冲突都是由教师的不适当发问引起的。比如学生因事迟到了,教师问:“你怎么搞的?为什么不早点?下次不准迟到。”学生可能就会顶嘴:我还不想迟到呢?可能早到的了吗?于是冲突就开始了。原因在于教师以一种单纯责备、命令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只顾自己“畅所欲言”,不给学生开口的机会,堵塞了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未能主动搭建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这样说:“迟到了,脸红了,我想肯定有原因,能说说吗?”如此,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感觉诚恳地说出来,并给学生以陈述理由的机会,则有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后一种发问有询问的性质,它是开放的,前一种发问则是封闭的。

再如,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以“你……”的口吻与学生谈话。这种谈话方式,教师向学生发布的是“你向信息”。沟通的一方(或双方)老是不断地说对方错了,而不是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师生之间的沟通常常因为相互否定、各持自己见而中断,这种有对话无沟通的信息传递往往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果采取发布“我向信息”的方式则既不包含对对方的否定评价也不会损害师生关系。

四、管理技术

1、惩罚技术:

2、强化技术

五、媒体技术

能够科学、艺术、熟练地运用教学媒体技术是新时代对教师教学技术的新要求。运用好这一技术教师必须要坚持不能为运用技术而运用技术这一基本原则;其次,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技术的特点、应用方法,甚至操作技巧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如此才能让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

教学进程: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升华情感。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揪发现不揪喜爱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

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

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__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39;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习“阅读链接”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酒肉香味悠闲娱乐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一)

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上,然后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有什么遗憾的?

过渡: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齐唱这首歌,把它送给关爱我们的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演讲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演讲中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写演讲稿能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都需教师多花工夫。

教学难点:

演讲的形式与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具和学具:

优秀演讲稿的范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出来,和大伙一同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

3.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再选出演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表演。讲故事组也是如此,而朗诵散文和诗歌的可全员参与,也可择优上台。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秀的汇报者颁奖。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演讲稿或读后感。)

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

(1)出示范文《祖国啊,母亲》,师演讲。

(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心潮澎湃,激动……)

(3)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定的景,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4)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观点:歌颂祖国发展快。材料:修油田、高楼、柏油马路,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3.作前准备

(1)你们课前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一下分析,分析出它的特点。然后推荐给大家。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祖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3)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设计思路

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能会出现撞车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形式都一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头脑中把他们分好组,在出现这种状况时进行调控。

需要教师的帮助,利用多媒体。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预习《回顾•拓展二》

课后作业:完善修改演讲稿。

板书设计:

演讲稿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主题

注意演讲稿的语气

教学反思:

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和课题: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2.过程与方法

积累爱国格言;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完后注意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

交流综合性活动的情况和收获。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具和学具:

课前让学生搜集爱国格言、准备好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交流的内容。

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2.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办法,活动的收获。

3.同学互评活动中的表现。

学完这组课文后,许多同学都被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深深地打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本组课文哪个人或哪件事让你铭记在心呢?说的时候注意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

2.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选出交流的好的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综合性活动中,有不少同学在查阅资料或调查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可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你想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吗?想知道他们辛苦后的收获吗?那就请你们听听他们的精彩发言吧!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明而赞叹,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那么令人骄傲吗?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

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

总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且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日积月累

1.自己阅读日积月累的内容,想:今天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爱国的格言)

2.齐读,抽生说说你最喜欢哪条格言?为什么?

3.自由朗读、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可结合口语交际中的“综合性学习”展示一并进行)

1.看教材中的展示情况

(围绕祖国这个专题,展示了摄影作品、手抄报、格言和诗歌,抄录了祖国的世界之最)

看了教材中学习伙伴们的学习成果,你们感觉如何?

我想你们也作好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准备了吧。那就给教材中的同学比试比试!

2.自己或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成果作简要说明。说清楚自己的成果是什么?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特色何在?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在教室分类张贴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观看、评价,评出最有特色的学习成果。设计思路

展示交流时,注意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进去。

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做成手抄板。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抄写爱国格言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爱国志士:

屈原、岳飞、文天祥

爱国格言:

我们的钢铁胸膛无所畏惧,无论是严酷的天气,还是凶残的敌人,都吓

不倒它;它是祖国的钢铁长城,它将使一切来犯之敌撞得粉身碎骨。

——库图佐夫

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 (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 (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 请你告诉老师说—— 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十

作者:朱卫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1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十劲三小 朱卫华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3、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体会少孺子的机智、爱国。4、结合文章的内容,扩写课文。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形象。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四、读写结合点:结合文章的空白点扩写课文,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体会。五、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做事瞻前顾后、通盘考虑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上节课,我们结合文中注释读通了这片文言文,并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板书:少孺子      吴王二、精读课文:1、学习起因部分:教师:正如大家所言,故事因吴王伐楚开始,书中是怎样写的?⑴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吴王的固执、骄横跋扈)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⑵可以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坚决的攻打楚国呢?请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谈⑶请你想象一下群臣听到后会是怎样的情形?指名说⑷少孺子听到后,又会如何想呢?2、学习经过部分:⑴自读描写少孺子行为、语言的语句。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何疑问?⑵出示描写他行为的句子——指生朗读,谈理解。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指导朗读,把他的动作读清楚。⑶质疑,如:他为什么连续三天这样?(学生理解到他是等机会劝吴王就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他终于遇到吴王了。看到他满身露水,吴王非常惊讶,他说-----子来,何苦沾衣如此?(指生读出疑问的语气)⑷于是,少孺子就对他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不妨读读出示少孺子的部分语言。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后下也。⑸你能展开想象,把这有趣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教师:蝉、螳螂、黄雀这些小动物何等警醒,平时生活中,你想悄悄靠近都难,而此时,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就潜伏着可能置它们于死地的敌人,这种危险怎么就察觉不到呢?学生分析,引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指名朗读,多有哲理的话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6)听了他的话,吴王恍然大悟——善哉!乃罢其兵 这三个小动物之间的趣事何以让坚决举兵的吴王罢兵呢?出示地形图——观察、分析(说出战争对国家的危害,对百姓的危害)⑺一番话点醒梦中人,吴王此时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少孺子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3、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⑴学生提不出,老师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这点看到少孺子是一个(   )的人。(足智多谋、机智等)⑵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吴王讲故事时是非常轻松、随意,我们再读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指导朗读——背诵)⑶从全文中,你还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自己的理由。板书:爱国、勇敢⑷怪不得,吴王称赞道——善哉!言下之意,是(       )善哉! 4、多么机智爱国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尽然于这简短的100多字中,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还有这样的特点——出示课件古今翻译的不同如:悲,今译为悲伤;古代译为动听                 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们的,但所指却不同。三、拓展延伸:1、后人将这个故事缩为一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学了这个故事,给你的最大启迪是什么?可以从少孺子的角度,也可以从吴王的角度来谈。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2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毫不介意  禀报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诸侯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并使吴王打消了           的念头。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螳螂捕蝉》ppt课件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5)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1、读学习目标

2、读自学指导

3、按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

(1)边读边画,解决字词。

(2)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3)结合上下文,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解决自学指导中问题。

4、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1)读写字词,解释词语。

(2)回答问题。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而日中时远也()如盘盂()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二)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⑵其

①问其故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③未有其比

(三)内容理解

⑴《两小儿辩日》选自《》,据说是____时期____所作。

⑵《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他们的可贵精神。

(3)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

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经过:一儿:日初近日中远——远小近大角度

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日中近——近热远凉不同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2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