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写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时机,采取多媒体技术,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容易、直观地给学生进行展示讲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从而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有趣诙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随之不断提升,更多的教学领域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很好地综合了图文以及视频、音频,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1]。这种教学措施大大改变了老旧的教学形式,极大弥补了教师讲课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基本素养。

2.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过去依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绝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只有合作学习、自我探索、主动探究,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教学,方便设立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教学乐趣,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探索学习。

如学习圆这部分时,让学生自我探索圆各元素之间的奥秘,给他们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首先,在画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测量、计算,测量出相关数据,计算出对应比值,可以很容易计算出一个π的近似值。进一步验证π是否为一个固定值,再随意画出多个随机圆,再次进行测量、计算。在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学习,或者技巧性能力的学习。比如在几何画板中画圆时,拖动圆上任意一点即可改变圆的大小形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看出圆周长同直径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发挥技术优势,简化教学过程,激发探索热情和精神。

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仍处在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变中,因此,降低数学教学难度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引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演变,更好地理解数学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融合,更好地为讲解数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提供了方便,比如平移、叠加、渐变等都已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动态、清晰地展现。将图文进行动态化转变,将抽象概念经形象化演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进而开发思维能力。如几何画板极具动态功能,可以很容易将圆平均非为很多份,还可以将这些若干份的图形再次组合,拼接成类似长方形的形状。通过一系列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切分的份数越多,扇形的圆弧就越来越直,扇形的形状也就越来越接近三角形的形状。而这些取得图像拼接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一系列的分、拼,深刻地了解这一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很容易得出并且深刻理解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对此中涉及的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学生得以充分体验。

营造新型课堂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状态下的对话及交流。不仅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得到体现,也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和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互动,推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3]。

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选择好相关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可以涉及实践、互动交流、论坛等。比如设置万年历表格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随意选取年份来进行观察,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数据进行电脑输入,并发布自己的观察数据。以此,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一起进行学习研究。不同学生的选择不一样,观察到的数据也是不一样的,得到的数据还具有多样性及可靠性。经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轻松发现,一年有12个月,而且这12个月中天数31和30的月份是固定的;然而二月份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28天,有时是29天。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学生自主探究、通力合作、协作交流,从而乐于学习。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数学的方法、精神、内容既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事数学教育不仅是在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在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不仅进行数学知识传输,更要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课堂的文化品质,有利于学生文化精神的体会,注重其他文化的渗透,形成多元文化互动和谐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发展、数学精神、数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教师应做出适当渗透,以达到影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数学相关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网站的形式开展教学。如:“数的认识”,可以进行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古文字资料的收集;“圆的认识”,网站链接内容可以讲解《墨经》《周髀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典籍;在教学圆周率时,不仅可以讲解世界对圆周率的研究历史,还可以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的圆周率。除了介绍数学文化,还可以引导学生熟练利于网络检索,方便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分析。

3.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信息技术助推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行改变和完善,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全方位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的数学教学,必将积极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提高,优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和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__(6):37.

[2]马俊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__(4):102-103.

[3]齐学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__(3):71-7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兀倍。

3.教学例8。

(l)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7)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怎样表示?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一长×宽

圆的面积=

(9)追问: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__器?

(2)想象一下自动__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__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交流。

5.教学例10。

(1)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2)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3)分析解题过程。

(4)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l)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指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要根据周长求出半径。

5.作业:练习十五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2、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习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2)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尝试化简。

(4)汇报交流: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5)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6)出示例题,组织交流

①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6:2/9=(1/6×18):(2/9×18)=3:4

②前后项先化成整数,再化简:0.75:2=(0.75×100):(2×100)=75:200=3:8

③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1/6÷2/9=1/6×2/9=3/4

(7)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52页练习十一的第2、4、5、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2、判断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7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

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P22)。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7.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图见课本P22),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①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②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上页第(1)题的图中描点表示上表中的数量关系,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巩固练习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0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3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4

一、教学内容

信息的误导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

(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5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_+1.8=8.6、5_-_=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_=33027_+31_=145_-0.8_=10

2.2_-1=1015_÷2=604_+_=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__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__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__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__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__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__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__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__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2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