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怎么写
好的教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六年级教案怎么写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2.举例验证:4和,7和,3和
4乘的积是,所以4和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所以7和互为倒数。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特殊数:0和1(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5.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3、4题
(三)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10
填空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10的倒数是(),()没有倒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 (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 忠心为国的廉颇 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 再笑笑 韩勃:生气 不满 )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迎上去 扶起 双手扶起 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态度诚恳 谦虚有礼
英勇善战 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调制的过程,并说出自己调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适当的引导,提出有重要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蜂蜜水量筒水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制蜂蜜水的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2、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出示课堂活动卡。
预设
生1: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40mL蜂蜜、360mL水。
生2: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4、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调制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调制方法,在议一议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水
男孩:3小杯12小杯
女孩:4小杯16小杯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1)探究判断方法。
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来比较。
学生写出比。
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现在你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无法比较,如果能知道两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就可以比较了。
(3)怎样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交流看法。
③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再转化成比的方法。
(4)得出结论。
3∶12===1∶4
4∶16===1∶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所以两杯水一样甜)
(5)揭示化简比的必要性。
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较大时,有时会给判断带来不便,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在不改变比值大小的情况下,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化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同时,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最简整数比。
像1∶9,3∶7……这样的比我们称为最简整数比。
(1)观察一下最简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你发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
(2)学生汇报发现。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4、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24∶42∶0.7∶0.8
(1)小组讨论。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简比。
(3)全班交流化简比的方法。
预设
生1: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生2: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
生3:我利用除法进行化简。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如果有学生用此法,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教师从比和分数的关系入手,引导教学。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6
《离别的礼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
2、喋喋不休()
3、尴尬( )( )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7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8
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点击数:374
走进内心,追求“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海安县曲塘小学曹春华转贴自:南通小学语文网
通过一个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在少数,比如《螳螂捕蝉》。像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仅仅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我也在时时地思索。
《螳螂捕蝉》是一个带着原汁原味中国特色的寓言故事,也是苏教版教材中比较经典的课文,我曾通过不同的媒体接触过这篇课文的多种教法。有的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花大力气围绕着故事听说读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着故事,有的着力于人文情感的熏陶,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发挥表演的才能,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地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也有的着力于寓意的揭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论。虽然教学的不乏名家,整个的教学过程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然而我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什么呢?缺了“深刻”,即对故事背后原因(不是作为结论的寓意,而是成为结论的原因)的深刻体认。
这些教例中老师们的采用的角色体验的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然而所不同的是,我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去扮演吴王的勃然大怒后的歇斯底里,也不是扮演智慧少年的足智多谋,而是直接进入寓言的主角———蝉、螳螂、黄雀——
师:读了课文,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出示句子)
师: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见学生跃跃欲试)先别急,先看看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语气语调都很有“理性”)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
生:这是一只胖乎乎的蝉,无忧无虑的。
生:它一边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一边还哼着小曲呢。
师:真有想象力,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
生:太阳当空照,露水对我笑。让我吃饱喝足睡一觉。(师提醒,刚起床又要睡,真是只悠闲的蝉,众生笑)
生:它可高兴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
生: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
师: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充分体现出了蝉的自在)
师: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
生:一只大螳螂!
师:(追问)你看见了什么?
生:这只螳螂使劲地拱着身子,正举起了前爪,就要扑过来了。
师: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看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螳螂的眼睛,只见双眼透着绿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着蝉,随时都会发动进攻!
师:或许,它也在想呢——
生:哈哈,多肥美的蝉,今天运气真好,刚起床就有这样的美味送到我的面前。
生:我已经感觉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师:好一个杀气啊!让我们读出这股杀气。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
生:(急切地)这太可怕了。
生:太危险了。
师:如果你是蝉的好伙伴,此时你会对蝉说——
生:我可怜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祸临头,小命都不保了,快别喝了,快逃吧!
生:我会大喊:危险,快飞!快飞!
师: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这只蝉——
生:当我明白了一切,我会丢下一切赶紧逃!
生:(摸摸額头)我会吓得一身冷汗!
师:可是,这是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他——(手指,引读)
生:(再齐读)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引读)他还在——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里明显带着焦虑和不安)
师:(无比急切地)可是,没有人提醒他,也不会有人提醒他。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依然——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更加焦虑和不安,个别学生声音哽咽)
师:(对眼圈发红的学生)你焦急什么?
生:蝉虽然睁着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师:是什么蒙住了蝉的眼睛?
生:利益。
师:对,是利益,是眼前的诱惑。
……
同样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节的简单再现,而是的走进内心,我想,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论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所产生的影响,就对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为,大凡这样的本文,文字浅显,对学生而言,能复述全篇课文,并非难事,即便是“创造性”地复述,学生是天生的演员,看惯了古装戏的学生能俏皮地说出“孤意已决”“违令者斩”之类的台词亦非难事。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探究出以文字为载体的所谓寓意,更是易如反掌。从表而上看,学生故事讲得眉飞色舞,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道理讲各头头是道,但姑且少数学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绝大多数同学和无聊旁观不谈(由于故事较长,更兼加上自己的创造,学生表演起来费时太多),就教者着力想揭示的寓意,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原因造成虽然危险就在身后,而却视而不见?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蝉、螳螂、黄雀都看作人)包括吴王都视而不见?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结果又是怎样的可怕?对于寓言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时,对于寓言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远比引导探究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有什么不同”“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等问题有价值得多,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课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导学生凭借文字,走进内心,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体悟得出的。
我想,这样体验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__年第十期。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0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 (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 (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 请你告诉老师说—— 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出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__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3
教材分析:
《习作6》是通过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家乡的名人,获取真材实料,然后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6教案教学设计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通过与“名人”的接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奋斗不息的学习品质。
3.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重点: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教学难点:
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准备:
1.看电视台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2.作好采访准备,写好采访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说说他们的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2.同学们说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可以称得上是地方上的名人,“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小画家、故事大王等,是我们学校里的名人。你知道我们家乡、我们学校有哪些“名人”吗?
3.我们家乡、学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学生说后,教师总结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他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调查、访问与他们熟悉的人,或直接拜访他们本人。)
4.那么,该如何采访的呢?看一段采访录像,讨论: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二、拟定采访方案。
1.你最想了解哪一位名人?想了解他(她)的哪些方面呢?
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2.学生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奋斗的历程……)
3.当我们面对“名人”时,心情会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这样一来,可能会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忘了,/article/所以我们在采访之前必须写一个提纲式的采访方案,简单地说,就是把你想说的问题概括性地写出来。
4.学生制定采访方案。
5.交流,同学间相互建议补充。
三、组织学生进行采访。
1.如采访社会名人,通过学校、家长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进行采访活动。(专门安排时间进行。)
2.如采访学校里的名人,教师介绍被采访学生的情况,学生进行采访。(可以现场进行采访。)
四、指导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把第一课时进行的自己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分大组交流,汇报采访情况。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学校名人),刚才我们把采访情况交流了一下,现在再把材料进行调整、修改,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习作了。
4.学生习作后认真修改。
5.学生誊写习作。
采访
根据采访材料写文章:
先确立中心
再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然后将重点材料写具体
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材料写成文章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4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
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品词析句:
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你们读得真棒,我仿佛置身太空,遥望地球,在许许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它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它资源丰富,滋养万物,我真为我们人类拥有一位这么和蔼可亲的母亲而骄傲!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板书:渺小] (指名男生读第二自然段)⑵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板书: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 不可再生:不加节制地开采 枯竭
可再生: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能再生
不顾后果滥用化学品 灾难
指导感情朗读。(指名_读第三自然段)
小结: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四、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
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
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
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
地球母亲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正用罪恶的双手,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师提供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消然_。
[播放课件]
嘘,你们听,听到地球母亲的_了吗?她在说什么?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了吗?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安慰)
(自由发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板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可是有人不这么想,有许多人对保护环境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尽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辩论探究: 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学生讨论明确:
[板书:不能移居]
学生齐读6、7自然段
赏析句子: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提问:“至少”一词能去掉吗?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小结: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使人类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8、9自然段。
我觉得最后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要”应该改一下!
讨论如何修改。(改成“必须”)
对,应该改成“必须”,因为不精心保护地球,就是自掘坟墓!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说写创新: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行动)
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祝福)
六、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六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故事。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这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
板书课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齐读)
3.释题:追日(追赶太阳)让生质疑: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章。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波浪线把能解答三个问题的有关语句画下来。
2.交流画好的句子。(顺便检查画的是否准确,读得是否准确、通顺。随即指导读词“虞渊”“瀚海”“渭河”“颓然”)
为什么追?——每天夜里,……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为什么?)
怎么追?——于是夸父拿着手杖……夸父就追到了
追到了没有?——第三节、第四节有关语句。
3.能不能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连起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三、品读第一段,感受夸父追日的强大精神之柱。
1.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段,划出句子。
2.交流:
课件出示:“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⑴
指名读。
⑵
引读:
师:是呀,夸父对光明是那么的渴望,当夜幕降临,夸父看到西沉的太阳,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夸父久久不能入睡,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⑶
同学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出夸父的心声,呼出他对光明的渴望?
生齐读:“我不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⑷
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勇敢向往光明)
四、品读第2~5段。
过渡:是呀,在字里行间,我们不禁被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感动了,更被这些神奇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让我们再次随着这些神奇的语言文字走进故事2~5节。
1.默读2~5节,边读边思考夸父还神在哪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句子一:
课件出示:“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跑步速度快)
⑵抓“一眨眼”“像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速度快:
爸爸的汽车在告诉公路上行驶,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来计算,两千公里得开多少小时。(20小时)
整整要开20小时,可是夸父一眨眼就跑完了,真神啊!把这份感受读出来吧。
⑶还有哪里看出夸父跑得快。
(像风似的奔跑)
⑷此时,所有的感受只在一个“读”,来,一起读出夸父跑步的速度。
⑸创设情境:
夸父,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这么急?
预设:因为太阳就要落山了。
3.是呀,因为夸父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
课件再次出示: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生齐读)
4.不知不觉中,一个“神”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夸父还“神”在哪里?
“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⑵拓展黄河、渭河资料,抓关键词“霎时间”体会夸父之渴。
⑶指导读。
5.是呀,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他不顾疲惫去追赶太阳,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支撑着他。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6.夸父还“神”哪里:
出示:“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⑴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
(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⑵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
(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⑶引导:孩子们,传说夸父是古代部落的一个首领,这个部落特别奇怪。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天上是有太阳,其余的十个月,人们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夸父是那么想把太阳留住。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
⑷指名读。
⑸难怪大地和山河在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连太阳也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送给这位追求光明的勇士。让我们带着满心的敬意读读夸父的最后一瞬间。
(齐读)
⑹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一抛还抛出了什么?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7.练笔升华:夸父,我想对你说……
写一两句话,佩服夸父的决心及毅力、还有做事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秉持着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的精神;追求光和热,契而不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生命不息,追赶不止;学习上也应该有夸父不断追赶的精神,使自己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
1.《夸父追日》这则神话故事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想学看看这本书中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读一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古文的意思。
2.以晋代诗人陶渊明称赞夸父的古诗作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