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 导入
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
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
听说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
(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以读促悟 自主学习
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
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
(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阅读提示)
(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
(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
(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
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
4、小组交流
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
5、交流汇报
学习第1段
比较: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理解 图腾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你的理解。
为什么把龙当为 图腾?
学习课文第3。4段
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大屏幕)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
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 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
学习课文第5段
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6段
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过渡:中华民族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
都是龙的传人。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请你以“龙”为主题,设计作品。可以写一首诗歌、唱一支歌曲、设计一个纪念物、写一副对联‥‥‥ 可以独自创作,也可同伴合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 . 教学挂图。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2.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 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 . 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
(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自学第二段
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六)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5 .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八)学生自学第三段
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九)指导理解第三段
1 . 指名朗读第三段。
2 . 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十)提供#教案# 导语,明确中心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可以是“她来了”,也可以不用这个开头。接下去,你们要介绍些什么?
交代她是谁?还要交代她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她来到哪里?她来了以后,我准备干些什么?
板书:中心大家关心她……我们真幸福
(十一)开拓思路,进行片段训练
中心明确了,我们想象起来就有了目标。在你们想象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的?她来了以后,你准备怎么办呢?
你们还打算给她做哪些幸福的事呢?
(十二)提出写作要求
我们写想象性作文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点,因为是想象性的作文,想象要合理。(板书:想象要合理)
这里有两段话,你们看哪一段合理。
1 . 今天,我对小丽莎说:“我带你到少年之家去玩,好吗?”小丽莎高兴地说:“好。”一路上小丽莎像小鸟一样,又是唱,又是跳,快活极了。
(小丽莎是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取的名字。)
2 . 今天,我对小丽莎说:“我带你到少年之家去玩,好吗?”小丽莎睁大着那双蓝眼睛问:“少年之家,那是什么地方?我能去吗?”“怎么不能?这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家吗!每个小朋友都能去。”小丽莎显得有些胆怯:“真的吗?那些少爷小姐会欺负我吗?”“什么少爷小姐,在我们国家里,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你放心去吧!”
第二点,叙述要具体。(板书:叙述要具体)要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得周到,想得周到就容易写具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 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3、拓展练习作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全班同学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二、了解内容、分析写作方法。
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描写了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
3、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
5、师生交流。
三、拓展写,完成作文集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习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教案#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要求:
我是学习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 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 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 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 身临其境 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联系上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
1、谈话:“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 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随机形成板书:) 领 进
田老师 —————→(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介绍作者(课件)
3、引入: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组织讨论:
A、问: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
B、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入迷?
C、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②小结过渡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A、“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那里看出的?(比喻)
(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语是“春雨点点入地”)
B、都是些什么故事?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C、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 “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个别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D、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三、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名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我阔别四十年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鞠躬。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2.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激之情
3.(师白):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2、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人家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出示)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3、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4、感情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5、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赞美老师的话,让我们来轻轻吟诵吧—— (大屏幕出示)(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小练笔:写几句表示祝福和赞美老师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的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赞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朗诵诗歌:感谢您,老师!
板书设计
领 进
田老师 —————→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插 终
柳 生
之 难
恩 忘
上千个故事
(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7
一、 朗读
1. 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 猜读
1. 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 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 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 悟读
1. 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 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8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关尹子教列子射箭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并遵循其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构想
这篇文章也是文言文,仍然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学生交谈。)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就能帮助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篇古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试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1、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2、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三、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指名讲故事。教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意译古文的方法,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直译。)
四、交谈从课文中悟出的道理
1、小组交谈。
2、全班交谈,教师引导、点拨(从列子学习的角度感悟或从关尹子对列子严格要求的角度感悟),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五、练习熟读、背诵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翻译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6 关尹子教射
告诉人们要学好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并遵循其中的道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3、总结小队中小伙伴笑声的特点。
4、仿照文章的写法,抓住你小伙伴的特点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
1、师板书:笑。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字分别组成两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
2、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笑体现了什么情感?(高兴、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忘不了的笑声》,去感受同学们别具一格的笑声。
3、指名同学补充板书课题。
二、整合学生的疑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领自授,导学达标。
(一)检查朗读情况。要求:
1、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中间4个自然段由本班“朗读小能手”朗读。
2、在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达成共识。
2、向组员请教自己疑问。
3、中心发言人准备讲授。
(三)引领自授
1、中心发言人汇报本课的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互补后板书。
2、中心发言人汇报引领学习。
(1)归纳四个同学的不同笑声、特点,并在文中用“”线画出。
余晓“格格格”有感力
鲁珊“嘿”文雅
方萍“嘻嘻嘻”淘气
陈立“呵呵呵”洪亮
(2)这些别具一格的笑声,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在文中用“”画出来。
A、她正一边笑着,一边给同学念作文呢。(动作描写)
B、“嘿,‘积雨云’来了,要不要我发表一个天气预报啊?”(对话描写)
……
(3)教师引领:文中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单引号:特指。双引号:对话的引用。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1、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别具一格的笑,把同学间团结快乐、亲密无间的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也来露一手,写写我们六(4)班同学的笑,字数为100字左右。
2、展示交流。
3、从同学们所写的笑中,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班集体。我们六(四)班是,是,是,我爱我们班,我为它骄傲与自豪。
五、师总结升华
我们是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今天我们为这个集体骄傲,明天这个集体会因我而自豪,让我们把笑、把快乐留在这里,带着希望出发,用的成绩回报母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0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查字典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 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1
一、警句激趣,导入新课
1. 电脑屏幕显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先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文言为的氛围。)
2.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我国文言文的魅力有所领悟,并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板书课题:关尹子教射)。
二、读通文章,疏通文意。
1.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朗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文言文的速度要放慢;二是要注意停顿。师范读,并出示该停顿的地方: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现在请同学们按以上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齐读
三、读懂文章,自悟句意
1.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3.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设计意图:弄懂每一句话是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句子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来研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先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再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教师应适时点拨的是:
(1)有关词语的理解
“中”:是指射中了靶子。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者”:相当于“的”的意思。
“退而习之”:列子告辞回去,继续学习射箭。
“守而勿失”:你要记住之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2)意译和对译的区别
课文后面给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的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如果课文的前部分是一词一句的对译,会是这样: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射箭。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渎自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思。再对照课文后面的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重点点拨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意义与译文的区别,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内容。
五、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问题:
(1) 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知的关键就是从顾问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结合本学期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见解,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学习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
1.补充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原文结尾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再出示这句话的解释。
(设计意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文中的道理适合于做任何事情)
2.补充课外的两篇文言文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把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自由朗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课文后,从《列子》这本书中选取《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两篇文言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注释读通文言文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两篇文言文故事都选自哪里?(学生回答)对了,它们选自《列子》这本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这本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列子》这本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训练了本学期的另外一个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26.关尹子教射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2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知道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三、学习流程:
(一)预设思考: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一起来研究研究龙。感受龙的形象
1、龙是什么?龙长什么样?边读边划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4、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5、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图片搜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为什么把龙作为图腾?
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预设:
因为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所以想象创造出了龙。
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二)、走进龙文化
预设:龙由闪电而来;龙最早起源于蛇;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是在河南濮阳当地一座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有很大的不一样;
交流之后,出示:龙的角是鹿角,表示国泰民安;龙的眼睛是虎眼,表示锐利威严威风凛凛;龙的胡须是如意形的;龙的爪是锋利勇猛的鹰爪;龙的鳞片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
小结:我们的祖先把吉祥和美好的东西全都集合在了龙的身上,就是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像虎一样威风凛凛,像鹰一样锋利勇猛,像鹿一样国泰民安、、、、、、再次感受龙的形象,交流
多么吉祥、多么美好的一个象征,然而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却有很大的不一样,(出示第1自然段学习)这就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是在河南濮阳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别看他简单,但是却极其珍贵。那他又是怎么演变到现在的龙呢?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指名读第5自然段
在歌曲《龙的传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更鉴证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又将如何把我们的龙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龙的精神又是什么呢?龙的精神怎样怎样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研究
(三)、深入研究
1、学生交流感兴趣的话题: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3、课题归类:
(1) 家乡的龙文化
(2) 龙的形象与起源
(3)龙的演变与意义
(4)带龙的地名、人名、商品等
(5)龙的传说、词语、古诗
(6)龙的歌曲
(7)龙与中华民族
(8)龙的精神
同学们研究的兴趣很浓,我们稍微归纳下,同学们可以尝试从这个几个角度去深入研究中国的龙文化,最后,希望你们研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