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月光曲

2、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分析言行问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学习体会第三节

1、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欣赏《月光曲》

6、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听:谈话(感动)

贝多芬看:贫穷(同情)

弹:一曲又一曲(激动)

记:曲子(兴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教案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4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 “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并体会竹节人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学交流,明确学习要求和起点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竹节人》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精读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打开课文,看看课的前面的内容和课的后面的内容找一找。谁来说一说?

二、关注 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1.发现课文前导语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的什么?——任务

2.理解任务

这三个任务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任务一是让我们干什么,谁来说一说。

任务一:写做法和玩法

任务二:体会竹节人给人带来的乐趣,这里的传统玩具是指什么?

任务三:这里的“老师”是哪里的老师呢?

3.从课前的 导语中我们了解了这三个任务,你还知道了什么?读读前半部分。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是的,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采取阅读方法也不同,这就是有目的的阅读,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2.联系课后任务栏

课后有三位同学也交流了他们的读法,来看屏幕,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读的?我们该怎么读?

3.小组讨论,选择读法。

读完了以后肯定会有所启发,课前小组已经选择了想要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打算如何完成任务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交流一下,完成学习单。

4.汇报交流

讨论好了吗?该怎么来完成这三个任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有目的,有方法,相信他们有了这样的策略之后,肯定会非常成功的完成任务)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阅读方法,大家有没有发现?要完成这三个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方法:浏览全文(略读)——选择内容——细读分析

刚才我们快速阅读浏览了全篇文章,选择了完成任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细读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四、完成任务单,体验阅读方法的选择过程

在正式完成任务之前,我们先想一想,你看,三个任务是不同的,等会咱们汇报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呢?汇报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不同呢?

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这三个任务,这有三个任务单,请同学们对照任务单上的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开始吧!你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分享一下刚才的学习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1)成果展示

任务一:请两个小组上前展示。

(2)评价提升,从选择内容到细读提炼

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呢?

听了他们的介绍,现在你们会不会做竹节人了?他们的任务完成的非常成功,那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在写这个指南的时候,用了什么阅读方法?

提取关键信息。

任务二: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想不想瞧一瞧竹节人是怎么玩的?

这么有意思的竹节人给大家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组内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还有哪些乐趣。

刚才老师听到了他们用的最多的一个方法,是什么阅读方法?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关注了《竹节人》这篇课文里面不同的内容,用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了有目的的阅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用上这样的策略进行阅读,下节课我们再来讲讲老师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7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__。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__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__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__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39;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发现、提出、研究、探索、总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板书设计

访 兰

家兰:甜、媚、俗 访兰的原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

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不媚俗,有自己的特色

作业设计

课后2、3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5、默读课文,同座讨论:课文写了有关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6、交流反馈

三、研读课文,深究题意。

过渡:同学们,一周前我们围绕我们周围环境状况,有哪些治理措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及资料搜集工作,现在谁来汇报一下?说时要说出资料的来源。

1、汇报调查和资料搜集情况。

过渡: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由此看来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不允许再破坏了,我们还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那么,地球的现状又如何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1)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2)人类社会有哪些破坏地球资源的方式?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地球?

3、交流反馈

四、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理话写下来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并体会竹节人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学交流,明确学习要求和起点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竹节人》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精读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打开课文,看看课的前面的内容和课的后面的内容找一找。谁来说一说?

二、关注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1.发现课文导语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的什么?——任务

2.理解任务

这三个任务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任务一是让我们干什么,谁来说一说。

任务一:写做法和玩法

任务二:体会竹节人给人带来的乐趣,这里的传统玩具是指什么?

任务三:这里的“老师”是哪里的老师呢?

3.从课前的导语中我们了解了这三个任务,你还知道了什么?读读前半部分。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是的,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采取阅读方法也不同,这就是有目的的阅读,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2.联系课后任务栏

课后有三位同学也交流了他们的读法,来看屏幕,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读的?我们该怎么读?

3.小组讨论,选择读法。

读完了以后肯定会有所启发,课前小组已经选择了想要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打算如何完成任务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交流一下,完成学习单。

4.汇报交流

讨论好了吗?该怎么来完成这三个任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有目的,有方法,相信他们有了这样的策略之后,肯定会非常成功的完成任务)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阅读方法,大家有没有发现?要完成这三个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方法:浏览全文(略读)——选择内容——细读分析

刚才我们快速阅读浏览了全篇文章,选择了完成任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细读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四、完成任务单,体验阅读方法的选择过程

在正式完成任务之前,我们先想一想,你看,三个任务是不同的,等会咱们汇报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呢?汇报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不同呢?

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这三个任务,这有三个任务单,请同学们对照任务单上的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开始吧!你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分享一下刚才的学习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1)成果展示

任务一:请两个小组上前展示。

(2)评价提升,从选择内容到细读提炼

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呢?

听了他们的介绍,现在你们会不会做竹节人了?他们的任务完成的非常成功,那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在写这个指南的时候,用了什么阅读方法?

提取关键信息。

任务二: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想不想瞧一瞧竹节人是怎么玩的?

这么有意思的竹节人给大家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组内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还有哪些乐趣。

刚才老师听到了他们用的最多的一个方法,是什么阅读方法?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关注了《竹节人》这篇课文里面不同的内容,用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了有目的的阅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用上这样的策略进行阅读,下节课我们再来讲讲老师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

《月光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并体会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

2.朗读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悻悻、诳”等词语的意思,说说对幸运的理解。

3.学习格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

4.感受心中充满美好的希望,并为之而努力的过程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你是怎样理解“幸运”的呢?可以举例说说你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或看到的,听到的?

2.学生交流对“幸运”的理解,教师点拨。

3.师:刚才,你们谈了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你们有没有听说世界上有种花瓣叫幸运花瓣?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去寻找幸运花瓣。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5.寻找幸运花瓣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轻声读课文,并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自学,梳理课文内容。

⑴ 师介绍幸运花瓣。(出示图片)

⑵ 完成填空,教师归纳。

三.研读课文,体会心情。

1.师:作者为了得到五瓣儿丁香,苦苦寻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轻声读读课文,划出句子,并试着提提问题。

2.出示句子: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的心情,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

⑴ 朗读句子。

⑵ 质疑问难,随机解决。

3.师:在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过程中,哪些语句写出作者不同的心情?读读5-23节,划出有关的句子。

⑴ 学生交流,找到句子。

① 于是,那天放学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

② 我找了很久,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悻悻离去。

③ 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

④ 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⑤ 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⑵ 这五句句子中,你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⑶ 师根据学生讨论,并归纳板书:

兴致勃勃→悻悻→兴奋不已→沮丧→惊喜

4.师生共同小结。

5.为了找到五瓣儿丁香,作者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在三天寻找过程中,有一天的描写体,让我们再来读读第12-20节,想想这次作者又是如何寻找的呢?

⑴ 出示第12-20节,学生轻声读,选你喜欢的一句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寻找幸运花瓣的?

⑵ 教师出示花朵,学生观赏。重点指导句子,朗读、体会。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花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⑶ 同音字区分,指导朗读句子。

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⑷ 配乐朗读第12节-20节。

6.师:作者是如此专心致志地寻找幸运花瓣,她早已深深地陶醉在寻找五瓣丁香花的快乐中,即使在最沮丧时也未曾放弃,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却忽然发现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

⑴ 学生读第21、22节。

⑵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⑶ 放飞想像,她当时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

⑷ 齐读句子。

师:作者在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时,却忽然发现五瓣丁香花,此时此刻,你想到哪句话形容当时的情景?

7.找到五瓣丁香花,她是那样激动,那样惊喜,难怪她会回味。朗读第23节。

8.小结: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使作者感到乐此不疲,使她获得惊喜,更带给她从未体验过的快乐。

四、总结全文,理解巩固

1.师:幸运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文中所说。

出示课文最后三节。

⑴ 指导朗读这三节。

⑵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快乐是什么?

⑶ 文章最后一节描写的正是作者在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过程中对“幸运”的领悟。

⑷ 把它当作格言记住,并试着背一背。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言,选择你喜欢的一句介绍给大家。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为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五、拓展作业

(1)抄写词语:绕道 兴致勃勃 落日余晖 悻悻然 兴奋不已 诧异 乐此不疲 萌发

(2)学了课文,你对幸运是否有了新的理解、感悟呢?动笔写一写。

(3) 读一读,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句话把一个人寻找东西的情景写具体。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板书:

5.寻找幸运花瓣

兴致勃勃 兴奋不已 惊喜

悻悻 沮丧

乐此不疲 快乐体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设悬念

I、揭示课题。

II、设置悬念。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在宋氏陵园里并列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墓,安葬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与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安葬在一起吗?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那么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后和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知梗概

1)个人自由阅读。

2)读后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品读谈感受

a)重点品读。请再读读课文,在自己最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b)小组交流。

c)汇报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d)朗读体验。结合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最爱感动的有关片断,读出自己的&39;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九自然段的两个片断。

四、交流资料带多篇

I、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与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或故事书,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要快速地略读游览,粗知文章大意。

II、学生互相交流,略读游览。

III、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升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对宋庆龄的高度赞扬。在学生对宋庆龄充分了解、充满敬意的时候,有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平等民主

1墓地:完全一样

2生活:同情、亲近、关切、照顾

3墓地:一模一样

二伟大女性尊重劳动人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件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