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六年级教案

写好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合理、写好教学反思等。怎么写出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这里给大家分享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

2、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有时会让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乔传藻给我们讲述的挑柴经历,看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挑柴》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邀(yāo)请(qǐng) 衣(yī)兜(dōu) 粑(bā)粑(bā) 樵(qiáo)夫(fū) 毗(pí)连(lián) 小(xiǎo)马(mǎ)驹(jū) 憋(biē)住(zhù) 瘪(biě)的(de) 狼(láng)狈(bèi) 屁(pì)股(gu) 霭(ǎi)青(qīng) 山(shān)坳(ào)

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我”随小伙伴第一次上山砍柴,并咬着牙把柴挑回家的经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围绕“我”的新鲜、小伙伴的快乐,还写出了所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

5.再读课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有新鲜,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困难:

可走着走着,脚脖子就开始发酸了。我担心:待会儿再挑上一担柴怎么往回走哇!(路途遥远,心里先犯难了)

我拨开茅草,攥紧砍刀,咬牙向一棵碗口粗细的青枫树的枯枝发起进攻。大树枝砍下来了,我也累趴下了。(没有锻炼,体力不支)

我的肚子早就饿了,歇下柴担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去摸衣兜……不对,衣兜是瘪的!低头看看,包谷粑粑早就不知去向了。(肚子早饿了,干粮却丢了)

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艰难的赶着自己的路。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不停地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好像生出了牙齿,咬得肩头火辣辣的。(稚嫩的肩膀承受不了重负)

教师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谈,不管学生谈到什么,教师要注意两点:一回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二是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到的重点内容引导深入体会,重点内容也就是和中心相关的句子。

课文告诉我们,只要坚强不松劲,只要坚持不放弃,做事情就会获得成功。

(预设:找一至两名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的评价总结,以鼓励为主)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你从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很容易说出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教师要对学生想法的及时肯定和总结)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了解到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遇到困难要坚强、有毅力、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砍柴的一段经历,文章读完耐人寻味,给人激励。找一找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理解?

1.学生读句子 “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

2.学生理解、说感受。

3.教师点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强、有毅力、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这是作者挑柴的感受,从文中找一找作者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体会的。

(1)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咬紧牙,挺住”,找出来读一读。

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艰难的赶着自己的路。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不停地从左肩换到右肩。扁担好像生出了牙齿,咬得肩头火辣辣的。

我咬紧牙,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喘一会儿。最后我总算看见了峨山城,看见了温馨的灯火,我更有劲了。一担柴,在山场是多少,挑到家里还是多少。

同样一个“咬”字,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2)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回家把“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这句话读给爸爸、妈妈听,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品析句段

本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读它就像品茗一杯含露新采的清茶,润泽香甜,绵绵于耳。从文中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例如:

1.峨山,在我的记忆里,有松针的涩香味,有干巴菌的泥土味。( )

2.小城迷茫在烟雨里,润润的,像一块玉。(比喻)

3.乡村的马蹄铁,山里人的光脚板,沾沾连连的牛毛雨,把这条窄窄的石板街,洗磨得好滑好亮,亮得能照出房檐和行人的影子。(对偶、夸张)

4.转两道山弯,峨山城毗连的房屋让青山遮断了。拐过两个山嘴,峨山城多情的炊烟让绿树隐没了。(对偶、拟人)

.......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练笔

根据孩子的兴趣,吸纳乔传藻文章中的山趣、野趣。乔传藻的散文《醉》、《星星寨》和《金竹筐》、《儿童文学》、《挑柴——童年纪事》。学习他的《挑柴》可以从欣赏的角度,体会他文章中的山趣、野趣。

五、作业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说说体会。

2.把好词好句整理到小本本上。

3.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排演小话剧。

板书设计

上山砍柴:人累趴下了

挑柴 挑柴下山:我咬着牙,坚持把柴担回了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_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__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__的精彩人生。

二、 交流资料:

师: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关于__的资料以及小故事,谁先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__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廉 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热爱革命事业 ……

师:__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 1935年1月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贫穷 清苦 贫苦 清廉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 初读课文 解决疑难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矜持不苟: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企望:期盼,希望。

3.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四、 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 自由读课文 初谈体会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交流感想

出示中心问题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__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生1: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__“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生2: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

师: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说明了不仅是__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

生2: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预设点二:第2段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__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__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__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品读,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

师:从__被捕时的情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满肚子热望”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__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__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__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__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生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__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生3:敌人搜遍全身之后只发现了一块表和一支笔,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__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证明了__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师追问:__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

生:“表”和“笔”都是__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__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预设三:__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

(学习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品读体会。同时要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生1:面对凶恶贪婪的国民党士兵的要挟、威吓,__微笑面对、从容应答,共产党员淡定伟岸的气度令人钦佩。

生2: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从中我也理解了__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师:是啊!传神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那么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生: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__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当最后确定__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入情入境)

预设四:第九段补叙内容

师:故事到第八自然段看似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补叙第九段内容呢?

(谈到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故事以及生活实际去品读体会。)

生:交待__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进一步说明__的清贫。

生:这几件“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被保藏着,而且被__是为“传家宝”。这就是我们清贫一生,可敬可爱的共产党员啊!

二、再谈清贫 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生1:清贫关键在清,这是一种人生信念。

生2: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德修养。

生3: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

……

三、拓展阅读 提升认识

师:孩子们,__之所以能够一生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他深爱着我们可爱的祖国。(出示拓展文章:《可爱的中国》片段节选)

师: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__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__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 又是什么呢?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__将清贫做为自己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五、作业

__--这个名字更多地是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的,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因为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信仰是无数革命先驱所具备和追求的。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__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觉,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这篇课文脉络清楚,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有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到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预习,自主识记生字词。会简单的复述课文。但对关键的词句还不会正确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五、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练笔的形式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多读感悟,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教学课文,并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草虫的村落》一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积累了那些好词佳句?(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一节课我们将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3、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图文结合,谈野论野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让四名同学,分别朗读野山、野水、野物、野人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画出课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3、自己读野山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画出描写山的惊险的词、句。

4、读野水的美景。

(1)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怎样描写山路和索溪峪的关系的?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野水的景色有趣吗?为什么?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读出索溪峪的野。

引导学生体会在描写中,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六).齐读第五部分课文。

1、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这是什么意思?

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脉络清晰。通过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七)、课堂作业设计

用几句话来赞美家乡的一处风景,用上今天所学的几个词语。

(八)、板书设计

4__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动物野

人野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将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七、课后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这班学生课前预习比较认真,上课专心听讲。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比较强。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较难把握。课后将加强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

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

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

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

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

名家

阴阳家

农家

小说家

纵横家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

二、介绍《吕氏春秋》

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

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

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

3、翻译课文

四、比较阅读

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

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写作思路:先叙述错误可笑的事件,进而指出他们的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D、结构特点:先叙事,后议论

E、语言特点:通过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2、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a、针对的错误: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认为事物是不会发展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

b、语言特点:前者设问句,后者双重否定句。

3、你认为作者写这两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你认为文中所说的道理到现在还有显示意义吗?你能结合当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吗?

五、拓展迁移

1、阅读《循表夜涉》,归纳异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通过练习课堂复习文中字词

3、扩写文中两则故事其中的一则,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情分析:

虽说是六年级的学生,但由于该班基础极差,只有少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

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三、提问引导,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8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思想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2解决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积累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与学法指导:

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

2、抓住重点字词句体会父亲深沉的爱,无言的爱。

课前准备

课堂学生四人小组,以便讨论问题,教师做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学生们互相交流父爱的故事(四人小组中一号同学总结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重点记忆易错字音、字形。课件出示词语

漂泊 差劲 供热系统 未见过 往楼下奔

的确 膝盖 惩罚 一幢 镂空 搁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爱自己的父亲,父爱是伟大的,更是无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文章《无言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交流生词意思:

漂泊:比喻 生活不定,东奔西走。

惩罚:严厉的处罚

昔:以前

故伎重演:老的

修整一新:全

②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终身勤劳的父亲“他以双手而不是以言语表达了对我无限的爱”,作者具体描写了表达这种父爱的过程,即父亲自己动手,辛苦劳动了四个月,为自己的儿子制作了一间精美的玩具小木屋。这使我的生活中洋溢着父亲的爱——无言的父爱。

感受到了这种极为珍贵的伟大的父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第一至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父亲具有“勤劳实干”的品质。

第二段: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写父亲为我造玩具房子。

第三段:第十三至十四自然段:对无言的父爱发表议论。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再次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父爱的无言与伟大。

四、自学生字,认真书写

字既要写正确,又要写规范。注意“椭”字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生细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1、第一部分讲了父亲具有“勤劳实干”的品质,请你划出表现父亲这种品质的词句,反复读一读,细细品味,议一议,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划出第二部分中描写我与父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和词语,反复读一读,细细品味,议一议,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我:神态: 失望;动作:奔、找、回顾

父亲:神态:轻轻、希望;动作: 提、抱、搁、花 。

表现出父亲以双手表达了对我无言的爱、深沉的爱。

3、“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是什么?父亲给“我”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我又是怎样得到这笔财富的?

读、说、议相结合,理解父亲深沉的爱,体会父亲最崇高的爱和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意。

二、 理解重点词句,提高能力

体会下面各句的含义,逐一说明黑体词的理由。

(1)、我父亲年幼时,从来不曾有过一个真正的家。

理由:说明父亲年幼时,生活不定,随处漂泊,缺少安宁、温暖的家庭生活。

(2)、父亲是个实干家。多年劳作的成果,足以让父亲感到骄傲。

答:“多年”表现父亲一生勤劳实干;“足以”说明父亲完全可以把多年劳动的成果作为自己感到骄傲的理由。

(3)、他那粗壮的满是老茧的手,竟把一辆废车修整一新。

理由:“竟”表示出乎意料,对父亲的杰作表示出意外的极大的赞叹。

三、拓展内容,联系实际

1、本文的作者写他父亲是个实干家,你们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本文的作者讲述了父亲为自己做玩具小木屋,你们的父亲为你做过什么?

3、你将为父亲做些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39;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0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1、想一想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2)、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3)、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4)、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1、想+做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4)、全班交流。

1、想一想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4)总结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反思

课题:口语交际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操作流程1、看+想

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

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

1、想+做

请1--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1、想一想

(1)、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1、做一做

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指导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1、听+做

(1)、选取生活的事例,说一说自己的精彩画面。

(2)、拿出自己的笔,写下你认为最精彩的瞬间。

1、想+做

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一篇作文。

2、看+想

看外面的风景,想一想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

1、做一做

课后写一篇关于明星的艺术人生的采访稿或小作文。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讲评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谈话、交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老师范读优秀作文,学生边听边想,我如果看到这个题目,我会怎么写?

1、改一改

针对自己作文中的语病和错别字,进行修改,注意时间。

2、想一想

在作文中标出你写得的一句话,想一想,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多不多?为什么?1、想+做

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过渡句的形式,转入自己擅长的写作方法,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1、做一做

在自己修改的作文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不足,结合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完善自己的写作技能。

教学反思

课题:回顾.拓展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第一课时

目标

1、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2、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培养爱语文情感。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想+做

(1)、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3)、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4)、全班交流。1、想一想

(1)、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1、做一做

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教学反思

课题:回顾.拓展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第二课时

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1、想+做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交流阅读体会。1、想+想

(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1、做一做

课后去阅读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2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入情入境,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春意。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走进孔子高尚的精神世界。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吟春诵春,引入春景。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吧。会唱的跟在后面唱,不会的哼哼也行。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妆点着世间万物。你们能找到春天吗?“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还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从诗歌之中找到春天吗?

3、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也有一段写春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看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4、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说说,感动你的是什么?哪个词?

(2)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引导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的形象。

(3)在你的想象中,大自然还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导读: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这是一位多情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配乐朗读。

(5)读到这个地方,我不禁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许,我们在欣赏完这首歌后,我们对这段话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歌曲:《多情的土地》

(6)再读课文。

(7)过渡:这么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

()是她()的()

()是她()的()

二、孔子论水

过渡: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1510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这儿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谈论了些什么呢?

(1)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凭借着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指名读。

(2)你知道孔子的这番宏论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展开的吗?

(3)你又知道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吗?

(4)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呢?孔子看出了水有哪四种精神?

(5)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6)相机指导朗读,引导深入理解。

(7)同学们,孔子仅仅赞美的是这泗水河里的水吗?他赞美的是水的精神,更准确地说是诸如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等等等等这样被他称之为“君子”所具有的精神。

(8)什么是君子?那是堂堂正正的人,那是壮怀激烈的人,那是虚怀若谷的人……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程中完美着、践行实自已这颗“君子”的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同学们,孔子,这是单单说给学生们听的吗?不,他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呀,那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啊。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47岁。一个四十七岁的人还对自己精神的修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多么了不起啊。

(10)也正是孔子这伟大的精神,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出示)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11)还记得课前听的《论语》吗?这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孔子还有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2)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再读一遍。

附板书:

孔子游春

泗水春景

有德行

观水悟道:有情义

真君子

有志向

善教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5

一、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可简要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2.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要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予以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因此,重点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弄明白“弗若之”的原因,总结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一心二用地做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3.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对于本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指导朗读。

第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教师可领读,然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这里注意“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4.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参考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

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 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7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重点:在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基础上,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仔细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8

一、以《桂林山水》导入:

1.课题:(1)“峪”:山谷(2)“野”为什麽加双引号?应如何读?

2.找学生读一下课文的几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

默读全文,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

1.索溪峪的风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麽?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一特点的?

3.“我”游览后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再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总写索溪峪的特点。

2.让学生以“山”自述的口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3.让学生以“水”自述的口气读第三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4.让学生以“猴子”自述的口气读第四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5.让学生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读第五自然段。(注意局部的变化。)

6.齐读第六自然段。体会游人的感受。

四、活动:

索溪峪的山水是如此之美,猴子是如此的可爱,游人返朴归真,得意忘形,于是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一审已经宣判,现在我们组成临时法庭,对该案进行二审。四人一组,按要求讨论,然后推选两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看哪一组讨论的最激烈、辩护的更有说服力、审判的更公正?

幻灯出示题目:

______小学六年级二班第一模拟法庭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把“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要求:

1.请选出一个同学,为被告当辩护人。要求理由要充分,要有说服力。

2.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二审判决:A.维持原判B.撤消原判,依法改判“索溪峪的山”无罪

3.对原告提出司法建议(忠告人类要如何如何?)

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