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写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下载,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1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教法与学法

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数轴演示法、比较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旁白: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组图片,第一幅同学们都认识吧,第二幅可能有点困难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关系,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儿子启在家门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13年,最后化成了一块巨石,这块石头又叫“启母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担任了部落首领,而后面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关系,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翻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正文部分,结合大屏幕出现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生阅读教材,举手回答大屏幕的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70年”的“约”和“前”不能省,结合世纪和年代对比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区别。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儿子接位,继承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代表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一个国家产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得出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④统治中心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⑤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但是最后还是衰落了,这和最后一个王有很大的关系。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结合教材给出的夏桀暴政的表现,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的图片,得出夏桀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

⑥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⑦展示成汤灭夏的漫画,逐步讲解,进入到下一个子目商朝的建立和迁都的学习。

二、商朝的建立和迁都

①让生看大屏幕,打出商朝建立要掌握的时间(再次强调“约”和“前”,推算世纪、年代)建立者、灭夏地点。

(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举手回答。)

②商朝建立后,几经迁都,最后让商朝都城稳定下来的商王是谁呢?都城最后定在哪儿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盘庚迁殷”。

③请生看大屏幕,打出盘庚迁殷要掌握的时间,迁都君王,都城。

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回答问题。

④展示都城殷的地图,用着重号标注,以示强调。

三、商朝的盛衰

①运用都城殷的地图,提醒学生看图例,商朝都城稳定后,国力日益强盛,它的势力范围远比夏朝广阔,请学生找出商朝势力范围的“四至”。生看地图,找答案,举手回答“四至”。

②隐藏地图,请几个学生背着说商朝的势力范围“四至”,加以巩固。

③商朝的强盛不光是它的疆域辽阔,还表现在它的经济非常发达,让生自己阅读课文23页,找出商朝经济发达表现哪几个方面,归纳得出关键词。

④生回答,老师大屏幕打出商朝强盛在经济的四个表现,逐步讲解。

(1)用“五谷丰登”成语的“五谷”讲解农业方面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多。(2)用甲骨文的文字符号让生猜“六畜”,来说明商超的畜牧业的发达,进而提高学

生的兴趣。

(3)用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还有玉器制作的图片,展示商朝手工业发达。(4)用赔钱的贝字旁,来说明古代人是把贝壳当做货币,展示商朝出土的贝壳图片,

得出商朝商业的发达。

⑤商朝统治中国长达500多年,但最后还是衰亡了,这与谁有关呢?

展示商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师讲解炮烙之刑的来源和残忍,进而得出商纣王的残

暴统治,最后得出商朝灭亡的原因。

四、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

由生讨论得出,引导学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必须为人民着想,不

然必将被人民所弃之。

五、自我测验

让生关书,背着回答,加以巩固该堂课的知识要点,完成学习测评的作业。齐读自

我测验,再次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一、夏朝

(一)、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统治中心4、首先进入王位世袭制的王

(二)、灭亡1、亡君2、原因二、商朝(一)、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灭夏地点

(二)、迁都

1、时间2、迁都君王3都城

(三)、商朝的强盛

1、势力范围2经济发达表现

(四)灭亡

1、亡君2、原因

三、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

1、原因

2、启示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两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四、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4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试卷评讲导言课

2第一课第一课

3第二课第三课

4第四课第五课

5主题活动课主题小结

6第六课第七课

7第八课第九课

8第九课主题小结

9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0课堂测试试卷评讲

11第十课第十课

12半期考试及试卷评讲

13五一放假

14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15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16主题小结主题活动演讲会

17试题练习第十五课

18中考

19第十六课第十七课

20第十八课第十九课

21第二十课第二十一课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