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家丰子恺。官庄中学门晓艳20__-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中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中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板书:竹影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影响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弥()漫qiâ()意水门汀()...

徘徊()口头chán()芥()子园画谱...

乱撇()zhàn()朱砂参差()不齐倘()....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

引导下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一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影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中体会出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写的句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景物的描写,另一类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写法、内容、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描写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不可挽救”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渐渐陷去天空暗下来时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一跳一跳”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儿童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这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华阳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

学生勾画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六.在刚才的语言赏析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中,你发现没发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中国画:像符号,重写意(神);西洋画:像照像,重写实(形)展示两组图画,让学生辨别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具体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2.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教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丰子恺曾经说过:“父亲对我有阒重要的影响,在那个夜晚他让我多了一份成熟,添了一分思考,增强了对美的认识。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七、小结:由此可见儿童的游戏中,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39;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3

教学设想:

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场上,通过特殊的视角,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文章在广阔的&39;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既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底蕴,又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绘人、以人勾史的人物传记之奥妙,是传记文学优秀艺术特色的传承。教师不妨与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联系,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位伟大科学家的作品。

(学生课堂自读)

二、教师设问导读

1.从教材第注解我们能体会些什么?

提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故事—: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制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2.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3。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作出了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些评价下面还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题设计旨在探究话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维训练。)

4.第四部分结束一句的讨论、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故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结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写的自豪与骄傲,是否有敬佩、悲哀、伤痛等情感呢?

5.阅读、分析教材中两处引文,讨论其用意。

6.总括邓稼先生平,结束教学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

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同学朗读

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同学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身对课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同学小组充沛研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同学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身坚强的誓言。

3、同学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同学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誊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5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而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文中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

1、运用探究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

2、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逐步走进阿长的心灵,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质朴的爱。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四)、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学会关注普通人,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能读懂鲁迅心中的阿长。

三、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而课外练笔则是引导学生由解读文本到解读生活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点拨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首先,我认为进入文本的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这样才能让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走进文本其次,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对鲁迅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小时候的鲁迅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

(这样设计导入,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二)、字词大比拼: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老师所罗列的生字难词(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难词多,这样课前我就布置同学预习,字词大比拼这一环节正是检查落实预习的方式)。

(三)初识阿长: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阿长是谁?她的外貌、身世怎样?

2、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情中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文中的我体会到了阿长对自己的感情了吗?

题1,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边听边解决问题,并将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

题2,回答前三问,较容易;第四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题3,则较难理解,我就设计了第6至11段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我”还没有理解长妈妈对我的感情,再通过追问“后来我理解到了阿长对我感情到底是什么呢?”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四)读懂阿长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抓住重点,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

1、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2、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解决第一问我让学生速读相关文段,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之后,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这过程当中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如: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解决第二问时,我让学生朗读并比较第17节与25节,通过理解两个“敬意”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理解儿时的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在这过程当中我再进行为什么在此时作者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的追问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怀念阿长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中阿长的感受(可用自己创造的话或化用古诗、歌词、俗语等来表达)

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⑴、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⑵、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解决第一题时,先引用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再分析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

第二题是考察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我点拨提示学生我对标题的理解: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之弦这样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六)课外拓展:寻找“阿长”

写写生活中的“阿长”: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长妈妈这样的普通人?请你审视久已淡忘了的人和事,以真实为墨,用心灵作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吧!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由解读文本延伸到解读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感受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教师总结:对照板书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八)、布置作业:阅读《朝花夕拾》、《大堰河――我的保姆》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心形”基于师生共同的朗读感悟,浓缩了阿长形象的内涵和作者的笔法,寄予着爱的发现这一主题

我这样进行设计,是基于这样考虑的: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给学生一生受益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习惯、信念、价值观等,传统的读读、讲讲、议议的教法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的融合能促使学生思维拓展深入,情感细腻升华,而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可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因化效果,共同创造生活的、生命的语文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6

[课标要求]

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点悟]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讲的是中国原子弹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讲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是由哪些内容组成?

解惑: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质疑: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解惑: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

质疑:如何理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解惑:邓稼先“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突出了他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语言揣摩]

1、“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妻子时所说的话。质朴的语言,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平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2、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

这些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

[研究课题]

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明确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远涉宰割模型含辛茹苦蓦地浩翰

2、给下列形近的字组词。

密桓型氢蓦

蜜恒形氮幕

二、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元勋:

浩翰:

崭露头角:

销声匿迹:

寥寥无几:

含辛茹苦:

汗马功劳:

风尘仆仆:

三、问题探究

1、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提示: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2、“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他同二百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这句话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提示:突出了邓稼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他思想情感的基础。)

3、“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提示: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想见他们工作的投入。)

四、欣赏评价

答案:①销②辍③舀④篾

[应考说明]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要求正确区分并使用同音字、形似字,正确的书写汉字。“销”和“消”既是同音字又是形似字,①句应用“销”。②句中“辍”和“啜”是同音字,和“掇”、“缀”又是形似字,应仔细辨别。③应注意“舀”字的写法。④句中应注意“篾”和“蔑”的区别。在平时应养成勤翻字典的习惯,还可以把一些难区别的字放在一起建立卡片。双基不扎实,综合能力不强会是失误的主要原因。

2、改正下面的错别字。(2分)

费寝忘食错别字是改为:

无微不致错别字是改为:

(20__年广东省中考题)

答案:费废致至

[应考说明]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于具体语境中的汉字,要根据语境(词或句子)的意思来判汉字的正误。字形的复习应着重于对错别字,特别是别字的辨析。别字主要有三种类型:1、形近而成别字,如“如火如荼”中“荼”与“茶”相混。2、音同或音近而造成别字,如“阴谋诡计”中的“诡”与“鬼”相混。3、形义音皆近而成的错别字,如“藉”和“籍”、“厉”和“励”相混。平时学习中要准确地理解字义、词义,把字形和词义联系起来,以帮助理解地记忆。c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整体把握。

4、通过观看我国航天科技的影像资料以及创写人物颁奖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加上神舟六号或神舟七号升空的影像片段。

3、教学中,针对文章六个部分内容的不同,采用速读、跳读、精读、朗读等手段,进行教学,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扼要介绍作者与邓稼先的关系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2、教师提问: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明确: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贡献,第二崇高的人格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的?

2、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者概括叙述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近代屈辱史。这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将人物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2)对比。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写了两件事:①、说服两派不对打对吵,突出表现邓稼先没有私心。

②、“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得气概。

四、总结拓展

1、课文小结(见板书设计)

2、笑遨文海: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两弹元勋”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文,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机动设计)

教师示范: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五、结束教学

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背景音乐:《超越梦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8

自读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

1.理解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简介背景(或多媒体演示)。

2、速读课文,并用简答题测试阅读效果。

3、默读课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词,。

4、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

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5、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6、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7、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俄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8.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以上设计的8个自读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同时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而选择速读、默读或朗读等阅读方式。全文3500字左右,若按大纲每分钟200字的阅读要求,须18分钟左右。本文作为自读课文,若按此做法,教学任务与时间分配的矛盾难以解决。而同时本文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易懂,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人物关系比较单纯,事件虽然重大,但并不复杂,因此很适合作选读训练。按每分钟5OO~1O00字的速读速度,可在4~7分钟内读完。读后作速读测试题,以检验阅读效果。默读全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调约需用Ic分钟,为更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根据文字深浅难易程度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分别安排默读或朗读,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5、6已涵盖了对练习一的处理。7能触发学生认识个人事业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就。8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赞颂、敬佩和探病追悼之情。)

过程:

1、背景说明。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妈妈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3、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在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以上设计的自读点拨,仅为教师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信息,以资借鉴或思考,力求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能做到在紧要处适时适度点拨,并非全讲给学生,或都在课堂上完成。)

思考

1.本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用来与邓稼先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又是谁?请说出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于什么地方,曾于1948~195O年赴哪一国哪一所大学留学,于何年何月何日因患什么病逝世。清说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元勋

彷徨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诵读精彩段落。

3、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包括最热门的超级女声)。但是,你关注过这些你身边的小人物吗?

(点击出现幻灯片组图:棒棒,推板车的人,卖菜的人,拾垃圾的人…)

他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小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甚至是朝天门的棒棒…。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我们来学习课文《老王》

(出示幻灯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检查预习字词情况。(略)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并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老王是个......的人”这个句式说话。

(2)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阅读1—4段)

(3)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纵观全文思考)

(4)作者及家人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3师生讨论得出答案。

四、精读感悟

因为仁爱之心的存在,才使作者和老王之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将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推向最高潮的,是哪一部分?(老王送蛋,香油)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8—16段

1、教师谈生活体验,并范读第8段

2、学生齐读9—16段

3、出示幻灯片:

(1)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

(2)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大家吗?

4、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杨绛,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送油,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五、拓展迁移

因为善良的杨绛,老王凄惨的一生有了一抹温暖的亮色。那么,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话实说》节目

1、主持人激情导入。

2、出示图片(弱势群体组图)

3、看了这些图片,在座的各位嘉宾想到些什么呢?请就“如何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4、每位朋友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你能仿照例句,对收看这个节目的听众朋友说出你的心愿吗?

例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5、主持人小结

是呀,不幸者的不幸,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失落。那么,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唤醒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热情…。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至此结束,谢谢各位朋友。

六、结束语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管是哪种宗教,都教我们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善良之心,让我们用真爱点亮那些忧伤的眼睛,用真爱温暖那些冰封已久的心灵,让人性的光芒照亮世界,让慈悲的灯盏永悬苍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0

【教学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

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

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参考《三点一测》)

教师抽查字词学习情况。(参见《三点一测》)

1.注音:(出示小黑板)

惊骇诘问惧惮憎恶疮疤

恶:憎恶恶心恶毒

模:模样模范

2.听写并释词:

面如土色深不可测惧惮诘问惊骇渴慕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探究疑难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参阅教参46页“文句解说”,酌情讲解。

2.速读课文,参阅《三点一测》66页,初步理解课文。

3.思考研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

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喜欢“告状”不拘小节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关心孩子

“长毛”的故事

2.研讨课后练习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

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乐于助人

深切怀念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四、布置作业(选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的短文写作练习,在班上交流。

2.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检测题设计: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1

教科书分析:

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习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习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习”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注音:

释义:

狂澜:大波浪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滋长:生长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表情朗读,读出诗歌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比较准确,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小组合作朗读,读出诗歌情感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2)小组朗读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工合宜,合作默契。

2、反馈指导:

(1)小组合作朗读展示,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有问题的地方划线标记,情感不到位的地方勾画。

(2)一个小组朗读后,其他小组指出读错或不合宜的地方,并进行全面评价。

(3)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反复练习。

(四)师生联合朗读,读出黄河气势

1、导语: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出示任务:

男领“朗诵词”部分,女领“歌词”部分的开头至“劈成南北两面”,男生齐读第一节“啊!黄河!”,女生齐读第二节“啊!黄河!”,男生齐读第三节“啊!黄河!”,师领最后一部分,全班齐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反馈指导:

(1)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习,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五)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范读、小组合作读、师生联合读等形式,读准了诗歌的语音,读清了诗歌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更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气磅礴的气势。大家读得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下节课深入品析,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布置作业

(一)查阅资料: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赏析诗歌: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参照课本范例,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一)复习上节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上一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请两名同学们上黑板听写。

听写字词:浊流屏障九曲连环澎湃哺育狂澜山巅

2、反馈指导:教师指名听写,当堂批改、纠正。全班齐读。

3、小结:这些划红色着重号的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掌握字形,确保准确无误。

(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

(2)请两组代表分别交流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引出《黄河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2、反馈指导:

老师补充相关的资料;明确主要学习目标“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过渡语:同学们,交流了资料,我们知道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都非常重要。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诗意地表达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如何表达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在歌词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自读诗歌,明确诗歌大意

1、出示任务:

(1)自读课文,给每节诗前加上段落序号。

(2)概括每节诗歌的大意,将概括的语言批注在每节诗的空白处。(提示: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反馈指导:

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请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

3、小结过渡: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那么,诗人怎样将歌颂的内容穿在一起呢?让我们理一理他的抒情脉络。

(二)悟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PPT显示):

A、歌词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B、在主体部分,作者刚开始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由哪个字引起?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

C、颂黄河的外部标志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以此把内容划为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D、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B、“望”字引起。四个角度:惊涛狂澜—特写浊流连环—俯瞰奔向黄海—纵观劈成两半—横看

C、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反馈指导: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记录讨论要点。

B、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3、评价:全班评价,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发言之星”的桂冠。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美点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赏读课文,交流批注作业。(提示:观察书上几处批注,一处批注应抓住一个方面,全文批注可以多样化、多角度)

(2)小组交流,每个人以“我欣赏这首诗的______(方面),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谈论交流,选好代表,准备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2)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

(3)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4)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生动的语言,除比喻外,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掀”“奔”“劈”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样子刻画了出来。

(5)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3、评价过渡:诗歌的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诗歌解读个性十足。让我们合唱式朗诵这首诗歌,再次体验一下诗歌的美。

四、合唱式朗诵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1、导入(PPT显示):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生了优秀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黄河——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

黄河——永远值得我们赞扬、学习。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唱出心中的赞歌。

1、出示任务:

(1)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

序曲由一女生领诵,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领诵,再全班齐诵。

(2)分诵、合诵配合默契、衔接自然、感情充沛到位。

2、反馈指导:

(1)学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反复练习,直至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3、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一)资料助读:下发资料,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学唱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2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3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4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出一学过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是谁写的?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莫过于场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了。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场妈妈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

1、解决生字词。憎恶___絮说___劈头___灸疮疤___惧惮___诘问___震悚___粗拙___斋___孤孀___掳___去

惶___急霹___雳___疏___懒骇___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五件: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

③令人厌烦的规矩,教“我”不少道理。

④讲“长毛”的故事。

⑤为“我”买《山海经》。

最能表现她爱孩子、关心“我”的是买《山海经》。

3、注意结合课文情节来说。一个的阿长。

梳理: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

一个粗俗的阿长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一个无知、愚昧的阿长。

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这是她的身份,她有名字吗?一个粗俗的阿长,这是从习惯方面。比如:睡相呈“大“字、说话是伸出二指的样子。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她管我很严,告我的状,而小孩子是不喜欢别人管东管西的。

一个无知、愚昧同时又很淳朴的阿长。“长毛”故事。

一个善良的阿长,买《山海经》。这是从品质方面。

要善于扩展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4、通过这些事,作者写出当时对阿长是什么感情?文章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什么感情?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作者是不是为了扬,故意编点不好的事?

欲扬先抑,可见作者构思巧妙。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掌握了生字词,理清了文章中写阿长的几件事,领会了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和保姆阿长有什么关系,作者语言的精妙表现在哪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