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七年级语文ppt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七年级语文ppt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题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

确凿záo桑葚shèn脑髓suǐ珊瑚shānhú菜畦qí油蛉líng陌生mò倜傥tìtǎng斑蝥máo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攒cuán秕谷bǐ书塾shú渊博yuānbó豁huò系jì传授shòu蟋蟀shuài敛liǎn蝉蜕tuì宿儒rú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土jué绣像xiù人迹罕至hǎn拗ǎo金叵罗pǒ盔甲kuī锡箔xī

2、释词:

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枕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体把握

1、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⑴先听录音,然后指定学生朗读全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⑵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⑴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⑵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一⑶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⑵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⑶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赫兹(hè z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 科学态度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__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谁领我们打倒欺压人们穷苦人民的的敌人,建立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是主席,__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都了解关于他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让我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走近__,了解他伟大的胸怀,学习他伟大的思想。二、自学生字,新词,并且试着熟读诗词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学习、交流设计意图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可配一段音乐如《春天的故事》

教学过程三、握生字与词语、尽量结合诗句的意思谈。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1、交流第一段: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2、指导感情朗读这一部分3、同学们自己或者小组准备第二段诗词解释: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4、指导朗读

五、思考课后练习2,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格吗?讨论: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__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六、感情朗读、背诵总结这首词是__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__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感悟__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板书:卜算子咏梅__不畏严寒不讲个人得失昂扬向上

《卜算子·咏梅》原文译文

卜算子⑴·咏梅

驿外断桥边⑵,寂寞开无主⑶。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⑷。

无意苦争春⑸,一任群芳妒⑹。零落成泥碾作尘⑺,只有香如故⑻。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⑵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⑶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⑷更: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⑸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⑹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⑺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⑻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卜算子·咏梅》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接近现代汉语,便于朗读时情感的酝酿与抒发。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把诗词朗诵用录音机录下来,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__诗词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4

《最后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字词,了解课文主题。

表情朗读,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采用质疑、讨论、问答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 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通过问答讨论,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感受课文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突破:抓住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来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新课: 请朗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2. 背景介绍

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议,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

3. 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谈谈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4. 感受小弗郎士

(一)(1)读一读:找出几个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划一划,有感情地读一读。

(2)写一写:品味已划出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谈一谈:把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小组、班级里交流讨论。

(二) 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理解其爱国主义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5. 体验与反思

我们可以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东西?你怎样表现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6.课后作业

1.找几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感受,谈一谈看法。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小常识

1、按内容:

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

2、按形式: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

④曲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

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

3、颈联写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时的景色。

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十一、主旨

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十二、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

十三、作业。

十四、板书设计: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4.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8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9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     诱惑()_____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 喧腾()_____      痴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__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七、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不慕名利

爱莲说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4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DEF

(3)略写的是:A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达标检测: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5

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

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我几岁?(8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

(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

陷入险境( )

脱离险境( )

脱险有感( )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_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师:原来这前6段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啊!下面我们再向前走一步,结合715段,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我”的遭遇,再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文中“险境”的特点

2、用“‘我’是一个 的小男孩,因为”的句式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参考:

1、“我”的遭遇是“我”在悬崖上一个狭小的岩石架上进退两难,陷入困境

这个“困难”的特点是:“陡” “高” “险”

2、“我”是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小男孩,因为第8段 第11段 第14段

师:这样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8岁的孩子,却陷入这样一个有着“陡”“高”“险”特征的“险境”,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最后成功脱离了险境,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与文中的“我”一起,重温这段经历及此后的感悟吧!

五、深入思考,走进中心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1623段,分别按照下列指定句式,小组合作来说说阅读的收获、感悟

1、“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成了一个 的人

2、读完作者的感受,我受到的启发是

参考:

1、“我”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自信),成了一个充满成就感(成熟的、有成就)的人

结合原文第21段、第22段、第23段

2、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谈

从心态角度上来说,意味着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

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如同一步一步的小步骤,才可能完成

从意志力角度来说,展现了意志的坚定,乃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因素之一

从人生境界来说,感受到一个朴实而又极致的道理:非凡的成就,往往也是由平凡的点滴积累而成的

六、品读“父亲”

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当我们为主人公的表现而感动不已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呢?其实,指导“我”走出困境并收获成长的“父亲”形象,也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请大家带着自己对“父亲”形象的思考,仔细品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依照下面的示例,为文中的父亲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高淑珍颁奖词

你用粗糙的手,支起课桌;你用宽阔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学生写完后展示

七、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在“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济南的冬之美;

2、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的用图画来写景;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学会将情感融入到写景中。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独特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并没有去过济南,所以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特意去请教了丁老师,她说济南的冬天天气虽然是晴朗的,阳光普照,但是并没有像老舍先生笔下所写的那样温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老舍先生虽是北平人,却把济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想这里面一定是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二、感受济南的温情——美读温情的语言

要求:

1、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2、从第一段中标划出体现济南冬天天气特点的词语,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还提到北平和伦敦?

3、写一写: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主要特征,现在我们试一试用3个词语来概括一下雨的特征。

三、寻找济南的温情——说读温情的图画

要求:

1、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和组合课文文句,用“,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任选一副来说话,并仿造示例给每一副图画取一个名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述。

教师示例:

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山村卧雪图

学生展示,教师归纳

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3、写一写:这些图画这么美,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用一两句话来描绘雨的优美的图画。

四、亲近济南的温情——品读温情的人物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要求:

1、学生勾画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句子,读一读并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用山水比拟了什么人?应该怎么读?

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

这一句应用母亲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这一句要读出轻柔、给人以呵护的感觉。

C、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读这一句要读出点喜悦与希望。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情、温情,使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这一句要读出少女的娇羞与可爱。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美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这一句要读出女子的俏皮与似水柔情。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3、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明确: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4、写一写:景物本来没有生命,但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因为加了这些人物进去,让画面灵动起来,使得景物也有了生命,有了情感。现在我们将前面所写的雨的文字,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者也来仿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来写一写。

要求:

A、内容不限,可以是大自然中你喜欢的任何景物,比如:雨、薄雾、日出、日落、花开花落。

B、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富含情感。

教师示范:最妙的是下点小雨呀。看吧,这如针尖,似牛毛般的雨丝从空中飘落下来,仿佛给天地间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让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里。细雨滋润着万物,柳树醒来了,枝条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我看见在墙角,有几株野花和一片青草正尽情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霖。口中不禁吟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小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集中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山之美、雪之美、城之美、水之美和富含深情的女性美,写出了春意与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课前学习:

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设计字词训练题,考考他人。

2搜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导课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口头作文《我童年的朋友》。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3学生相互简要点评口头作文,能说说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4教师结合学生的点评,引出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

1考考你(学生相互出题,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我了解的高尔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及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⑴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一个人?

⑵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外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板书交流内容)

四细品课文

1教师呈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问题⑴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问题⑵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或几处)描写?请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问题⑶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觉到外祖母确实是作者“童年的朋友”?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提醒学生及时修改笔记)

五再读课文,质疑、创新。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速、语气、语调,走进作者用优美语言营造的美好的情感世界。

2示范朗读。

3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5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在前面的交流中未有的看法。可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哲理等方面去发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六重写《我的童年朋友》,着重运用好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鼓励运用其他描写方法,要能传递真诚的情感。

七交流习作,相互点评,总结写好人物外貌及语言的经验。

人物的外貌,主要指人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还包括风度、打扮、习惯性的动作等。

写人物的外貌首先要注意观察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然后依据是否有特征和是否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进行取舍;在表达上要注意具体、生动、有条理。

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与人物的思想性格关系密切。描写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人物在年龄、身份、性别、用语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不用于他人的特征。描写时应注意对人物语言的取舍,不能有言必录。不光写出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把握怎样说出要说的话,要善于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对话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同时还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八自我反思及评价

九课后作业:1背诵最后一段2课外阅读《童年》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更多精品资料免费奉送!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19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立足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三个板块的构思展开,但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要素直接讲解剖析,而是以它为‘‘线‘‘为‘‘纲‘‘。

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

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与剖析重点就放在了这里。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

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相信,学生质疑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

不过,教完后仍然觉得留有遗憾,我设计的问题自我感觉简单,但学生理解寻读时,却似乎有点困难,心中不免失落,我想应该还是我的问题,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些,在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我认为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时,还有一些急躁的言辞,告诫自己,今后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要耐心的调整心态,注意慢慢引导,希望下次再教《社戏》,能有所突破。

七年级语文ppt教案篇20

第一课时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