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写好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合理、写好教学反思等。写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下载,供大家参考。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弄清记叙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故事情节。会编课本剧并表演。
⒉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而分析“犟龟”形象特征。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完课文之后,能基本领会“犟”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重点
⒈分析犟龟的形象。
⒉领悟“犟”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犟龟的“幸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乌龟,再说说“犟”,强化“犟”的音、形、义。今天认识一只来自德国的乌龟,它是德国儿童作家米切尔·恩德带来的,名叫“犟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童话)
2、这篇童话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述说。
3、概括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4、概括段意。
三、自主品读分析形象
1、“犟龟”在路上遇见了谁?他们怎么说的?你对他们有何看法?
2、生浏览全文后谈想法,相机板书。板书:蜘蛛——嘲笑,爬得慢
蜗牛——方向反了
壁虎——婚礼取消
乌鸦——狮王去世
3、切身体会乌龟此时的心态,并与平常心态对比。有一句话可概括乌龟的决心小乌龟——“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说说你对犟龟的看法。犟——目标坚定毅力坚强5、分段感情朗读升华。四、小结。童话写得十分细致,皆大欢喜的结局让人兴奋。下节课据“犟”字我们来议议,还有问题想向同学老师作者发问的吗?写下来。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犟龟》
王晓敏
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说教材
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 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 归纳主题
③ 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 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五、 课后反思
师生互动、各具特色
《犟龟》一文是两课时,我结合新课标及课改教参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全新精神。第二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漫画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质疑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研讨,并渗透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三个问题讨论完毕,并且不同组有不同的想法,体现质疑精神。最后的习题设计是学练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因在学院上课,听课教师多,学生对环境也较为陌生,有点放不开,不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活跃,座位变动也大,平时的合作小组多数没坐到一起,也影响了上课的情绪。
真金不怕火炼。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板书设计
《台阶》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一、教育目标
㈠知识储备点
1、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讨论,领会课文主题。
㈡能力培养点
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此类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
㈢情感体验点
领会本文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清小乌龟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处理这些困难的从而正确理解文章主题。
2、通过小乌龟的种种表现,把握文章主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㈠ 本课目标
1、了解童话的一般特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结构。
㈡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回顾《龟兔赛跑》的故事,初步领会小乌龟的特征。
2、语文活动――讲故事,说形象
每学习小组讲述一个关于小乌龟的故事,并讨论其中小乌龟的形象。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教师播放朗读全文的动画片,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⑵双边互动
『互动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读一读,写一写
②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互动2』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互动3』
童话对话的朗读,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4、学习小结。
5、实践探索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犟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分析小乌龟形象,弄清主题。
㈡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小乌龟在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样说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
课文朗读与表演,要求:
① 朗读的同学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② 表演的同学注意动作、表情;
③ 其余的同学事后加以评价。
『互动2』
小组讨论: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它都想了些什么呢?
『互动3』
课文的标题是“犟龟”,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样的性格?
『互动4』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3、学习总结:
学了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4、延伸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犟龟”的人和事?谈谈你的感受。
5、布置作业
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想,这时那些小动物会说些什么呢?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在自己的周记本上。
6、板书设计
17、犟龟
1、腿短路长
2、走反方向 我的决定
3、婚礼取消 不可改变
4、狮王去世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内容与要求:
1、欣赏并理解故事,能在集体前复述故事。
2、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
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能节奏律动。
准备:课件、兔子、乌龟的头饰
设计思路:
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龟兔赛跑》中的小动物走路的'脚步是不一样的。先让小朋友听辨音乐后说说的课件中的哪段是兔子音乐、哪段是兔子音乐。理解了兔子和乌龟音乐的快慢。让幼儿欣赏故事,由于故事这个故事脍炙人口,所以小朋友学起来较快,所以让幼儿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扮演角色用音乐进行表达。在表达表现中感受到乌龟和兔子的快慢节奏。
故事中浅显的内容不仅能让幼儿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骄傲、认真、努力、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而且复述故事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故事中乌龟、兔子的快慢音乐,让幼儿在欣赏中辨别乐曲的快慢和轻重,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
1、播放课件【兔子音乐】、和【乌龟音乐】,请小朋友说说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两段音乐?(幼听音乐)
2、你听了这段音乐分别想到了什么?
教师:这段曲子的名字叫做《龟兔赛跑》,请大家猜一猜,哪一段是兔子,哪一段是乌龟,为什么?(幼答)
3、播放课件【mtV欣赏】,整体音乐mtV欣赏,看看乌龟和兔子是怎么赛跑的。
(说明: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乌龟和兔子音乐的快慢节奏。)
二、欣赏故事
1、乌龟和兔子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听到过这个故事吗?(幼答)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播放课件【故事欣赏】,整体欣赏故事《龟兔赛跑》。
这个故事好听吗?你听到里面讲了什么?(幼答后,让幼儿复述故事。)(说明:让幼儿欣赏理解故事,由于故事较熟悉,所以让幼儿复述故事。)
三、谈话
1、请幼儿说说,为什么龟兔赛跑,乌龟反而会取得胜利。?
2、如果再进行一次赛跑,你们觉得谁会赢?为什么?
(说明:幼儿讨论慢的乌龟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动一动
1、请一部分幼儿扮演兔子,一部分幼儿扮演乌龟,分别带上头饰,学兔子跳和乌龟爬,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动一动。
本节活动是根据大班语言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幼儿比较喜欢小动物所以设计的本节教学活动、大班幼儿对故事的接受能力比在中班时有所增加,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激发兴趣、观察及想象表达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开始通过提问、个别幼儿表演,开始通过谈话导入、出示范画等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个别幼儿表演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提问幼儿,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
幼儿百科:据称,龟兔赛跑中,若用它们一生的运动量来衡量,乌龟作为一种很有耐力的动物,肯定会赢得胜利。科学家称,乌龟一生走的公里数,比兔子要多。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知识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一、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读
(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都被那美情朗读陶醉了。不过,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
柔软
春雨绵绵娇媚驱走冬天改变姿容
透明
教师小结: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多媒体展示:
热烈
夏雨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
粗犷
教师小结: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端庄深情
秋雨轻轻倾诉沉思纯净灵魂产生情思
轻发光
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体展示:
自然
冬雨透明降临温暖带来蜜情
平静
教师小结: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归纳总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四、悟
1、体会情感
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
作者也曾说过:“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五、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齐读)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师生共同赏析)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课外可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六、课后练习:请抓住某景物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七、结束语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活动目标
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教学目标
对学生分析楷书和行楷的关系,辨析行楷与楷书的异同。让学生理解行楷技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展示一些硬笔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点击多媒体,显示《祭侄文稿》)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这篇作品是颜真卿为追祭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害的侄儿季明的即兴之作。全文气势磅礴,雄奇豪迈,跌宕多姿,其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是一件以情入书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钢笔行楷作品:
这幅作品,神态潇洒,富于魅力,字体匀称舒展,清爽悦目,很适合初学行楷字的人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行楷技法。
二、点击多媒体:行楷字的特点
1、用笔流畅。行楷的用笔灵活、方便,一般需要逆锋、顿笔、停笔、回锋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多取顺势,变转合理,行笔巧妙。
2、连笔。所谓连笔就是把字笔画之间的运笔过程连起来书写,即前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相连接。连笔分为实连与虚连。笔画之间通过游丝来联系的为实连,笔画之间没有游丝但笔断意连的为虚连。连笔的原则是按照汉字书写的笔顺,除了少数的笔顺变化以外,大体上与楷书的笔顺相同。如:
3、省笔。所谓省笔是指在行书中,有的笔画可以省去不写,或与别的笔画连起来一笔写成。在省写的过程中,有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形态,楷书中一笔、两笔,甚至三、四笔的点画,在行楷书中可以一笔写成。注意:省笔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减省笔画,必须合符约定俗成的规矩。如:
4、改变原有的笔顺。与楷书相比,行楷书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书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发生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当然,笔顺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也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规矩。如:
5、形态多样。楷书的每个汉字形态单一,而行楷字由于结字自由,字形变化多样。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需掌握其中常见的一种即可。如:
三、点击多媒体:行楷字笔画写法(见右表)
练习时注意:
1、行楷书中的点最富于变化,有时成为一条短的、斜的线段,有时直接与前后笔画顺势相连,有时需要加钩挑,加强呼应。
2、悬针竖“”一般用在竖画的最后一笔的字,如:等,但不可写得太长。
3、行楷书中的捺一般可以写成反捺“”。
4、行楷书中带有“折”“钩”的笔画,要写得比较圆转,不要棱角太多,过于生硬。其中的钩已基本消失,变成了笔画的延伸。
学生进行行楷笔画练习。教师巡视,将一些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进行以表场为主的点评。
四、学生临写下面的例字(见教材第110页)
练习时注意:
行楷中自然连带的规律是笔画组合中最基本的规律。难就难在“自然”二字上,要达到自然须细心练习。
“三”字是横式笔画,在上一笔收笔时,自然地带出牵丝向左下,再写下一笔。最后一笔横停笔后抬笔即可。
“川”字是纵式笔画在前一笔收笔时,自然地向右上带出牵丝,再书写下一笔。
“合”字是撇、捺两笔的自然连带,向左下写出撇后,不用出锋,沿原路返回一半处,自然向右下转笔写出捺。
“少”字是左边点和右边点的自然连带与呼应。笔断意连,而最后一笔撇,直接由右点向左下带出。
“自”字是撇和竖连为一笔书写,字框中横画笔笔相连至最后横收笔。
写“布”时,首笔横自然提笔向上,与撇的起笔连接一笔写完。写“巾”的钩时,也是收笔后自然向上提笔后带出一竖。
“书”字的首笔是横折,书写时直接向左折45°角,带出下一笔横折钩的书写。
“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提的收笔恰好是右边“丁”的起笔,一笔连接写完。
写“享”字横向笔画右上带向左下,是可以多处出现牵丝现象的一个例字,不要写成处处牵丝,应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省略,“子”的钩笔和横可连可断。
第二行:“单”字,上头是左边点与右边点的自然边带;“朴”“仙”“得”“明”“到”字均是左右结构的自然连带;“之”字,上头点与横的自然连带;“开”字,先是横式笔画的连带,后是纵式笔画的连带;“子”字,钩笔与横画的自然连带。
第三行:“就”字,两点为左边点与右边点的连带;“向”字,竖与折的连带;“己”字,折与横的连带;“她”字,撇与横、钩与竖的连带;“两”字,横与竖、竖与折的连带;“那”字,撇与横、横与横的连带;“回”字,里面的口字的笔画连带;“经”字,绞丝旁、横撇与点、横与竖与横的连带;“么”字,折与点的连带。所有这些连带,都应重在自然。
第四行:“发”字,撇与折的连带;“还”字,折撇与竖的连带;“要”字,横与撇折的连带;“同”字,横与竖的连带;“把”字,横与竖、钩与提、提与横折的连带;“着”字,左边点与右边点、横与横的连带;“作”字,撇与竖、横与竖、横与横的连带;“多”字,撇与折、折与点、点与撇的连带;“前”字,上头左边点与右边点、下面横与横、横与竖的连带。以上这些连带,同样要讲究自然(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练习结束后,同桌互相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将部分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表扬好的习作。
五、点击多媒体:行楷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见教材第111页)
练习时注意:
1、第一字是领头字,下笔前应认真想一想它的位置、大小及落笔的轻重等,后面的字都要以这个字为准。
2、字距疏密要安排妥当。字与字之间既不要太拥挤,也不要太稀疏。
3、所有文字的中心点都应安排在同一条横轴线上,切忌一头高一头低或成一条弯曲线。
4、行与行的间距要明显大于字距,行距及字距一般自始至终都要均匀。
5、标点符号的书写要规范。
6、书写格式有两种:一是内容在前,作者及题目写在最后一行偏右处;二是题目居前头,写在中间,作者写在题目的下一行居中处。
7、纸的上、下、左、右要留出适当的空间,切忌撑满,要给人以疏密得体、和谐清新的感觉(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挑出几份习作,通过投影仪展示、点评、鼓励)。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行楷字的特点,行楷字笔画的写法及行楷字的自然连带。有许多同学通过两个月的练习,行楷字写得相当漂亮。请同学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好好地练习行楷字,记住:能写一手漂亮的行楷字,你的学习、工作、生活是占尽便宜的!
七、作业
临写课本第110—111页上的行楷字。行楷字写得好的同学,请用行楷字抄写课文中的古诗。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2、品读美句,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方法。
3、阅读比较,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抒发“雨”情的技巧。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画面美,学会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发“雨”情的技巧,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一、导入
秋天是个多雨的季节,一提到雨,我们就会想到这些词语斜风细雨、狂风骤雨。唐代诗人韩愈就有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同学吟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宋朝诗人陆游也有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同学吟诵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同季节的雨,各有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二、题目解说
“雨的四季”即不同季节中的雨。
三、作者简介
刘湛秋,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安徽芜湖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
四、初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1、读准字音。
蝉(chán)咄咄逼人(duō)干涩(sè)莅临(lì)....
吝啬(lìnsè)娇美(jiāo)粗犷(guǎng)睫毛(jié).....
静谧(mì)屋檐(yán)淅沥(xīlì)草垛(du).....
2、理解词语意思。
粗犷:粗豪;豪放。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高邈:高而远。邈,远。
巴望:盼望。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作者对雨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笔下的四季的雨各有些特点?
作者喜欢雨。春雨娇美、美丽,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冬雨自然、平静。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2-5):具体写四季的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6-7):抒发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5、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6、作者是怎样写春雨的?
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春雨后树叶的绿、花苞上水珠的娇媚、小草的萌发和空气的芳香来表现春雨的娇媚美丽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写夏雨的?
先总的概括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然后正面描写雨点的大,
再侧面描写雨后花草树木的成长,烘托夏雨的热烈、粗犷,最后从听觉来写夏雨的热烈。
8、作者是怎样写秋雨的?
作者先总写秋雨的端庄、沉静,然后通过写放晴的田野侧面表现秋雨的端庄,再正面写秋雨的沉静。
9、作者是怎样写冬雨的?
作者通过与春夏秋雨的对比,突出冬雨的自然、平静;通过与风的对比,突出冬雨柔和,通过写油菜侧面烘托冬雨的温暖。
10、本文主要用第三人称写雨,但第二段却用第二人称“你”
写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由客观叙述转为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写将雨人格化了,便于作者与雨对话,直接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11、最后一段以“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结尾有
什么好处?
从内容上抒发了对美丽的雨的爱恋之情,从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浑圆一体。
五、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美句,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雨在四季中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品味文中诗化的语言。
二、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
之雨,请你找出几个句子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
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39;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一片绿得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夏雨的热烈。
3、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
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从听觉和视觉来写秋雨的轻柔。
4、远远地望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
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二)分析“犟龟”形象,理解深层含义。
(三)品味语言特点,学会心理描写。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话的世界是瑰丽而生动的,在童话作品中,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德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犟龟》。
(二)自读
1.先请学生把作品自读一遍,注意捕捉作品中的语言信息,梳理作品的结构。
2.请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角色各自的'不同特点;注意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朗读语气、语速的把握。
(三)讨论
1.故事的叙述应该有始有终,这篇童话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起因——小乌龟听了鸽子的谈话,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
经过——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
结果——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
2.作者并非只是单纯编织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还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极为可爱的小乌龟的形象,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犟。
3.作品中的“犟”有怎样具体的内涵?
明确:认准一个目标便一往无前,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改变初衷。
4.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的来源是作品本身。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乌龟这一特点?
示例:
(1)文中多次写到小乌龟说“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突出了小乌龟朝着既定目标义无反顾前进的决心。
(2)当蜗牛告诉小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时,小乌龟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而是掉转方向继续走自己的路。
(3)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小乌龟的一句话“我会准时赶到的”,表明小乌龟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心。
5.小乌龟“犟”的内涵中含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乌龟参加狮王的婚礼是十分困难的呢?
示例:
(1)文章开头的“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从距离和时间上交代了小乌龟实现理想的困难。
(2)途中小乌龟走错了路,也给这次行程增添了难度。
6.小乌龟的这种“犟”是否还有什么新的内涵?提示一下,也就是说这种“犟”并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我们能找出例子证明这一点吗?
明确:小乌龟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相反,只要是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意见,他还是乐意接受的。当听到蜗牛说“你
走的方向完全反了”后,小乌龟就非常感谢他指路。
7.我们如何来评介这样的“犟”呢?
(此问的答案大体可以趋向一致,如有同学提出相反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8.童话的世界决不是一个孤独的生活舞台,那里还活跃着许多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同样也具有社会中人的思想和言行、道德与爱憎。下课后,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设疑
在学习中,同学们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其实就是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就这篇童话,说说你的疑惑之处,然后我们一起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一个胜利者?
解疑:这个思考很有价值,从作者创作的意图看,无疑是要褒扬一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具备了这样一种精神,他就一定会劳有所获。再看文章开头作者描写小乌龟心理的文字:“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就避开了“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说法,也为后面小乌龟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乌龟在途中已知道狮王在与老虎的恶战中去世了,可他到了狮子洞,问猴子的话却是:“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这是不是有些矛盾?
解疑:回答这个问题,要仔细阅读小乌龟提出这一疑问的前因,(可请学生们一起朗读文章第13小节)再看小乌龟问猴子时的神态是“不解”,这样看来该是不矛盾的。
3.既然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婚礼没有举行,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呢?
解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得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自身的特点来说。童话是幻想成分最多的一种故事,它常常大胆超越常识,常常大胆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因此一些超越现实的离奇的情节,只要是合乎童心的,那它就是合理的,也许这也就是童话的魅力所在吧。
4.我们从小乌龟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有“坚定信心”的人的具体表现。那么,是不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为成功者?
明确:“坚定信心”,是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许多事情成功的背后,还聚合了诸多的其他因素。
(二)拓展
应该说《犟龟》这篇童话,渗透了一些新时代的特征,它与传统的童话作品有许多区别,请学生阅读《乌龟和兔子》、《龟兔第二次赛跑》,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此训练是开放性的,可从形象、结构上入手,也可从寓意、语言上揣摩,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乌龟和兔子
有一天,一只兔子嘲笑乌龟的脚短,步伐慢。乌龟笑着说:“虽然你走路像风一样快,但我会在赛跑上赢你的。”
兔子认为他的想法简直是不可能的,就同意他的提议:请狐狸选择跑道,指定目标。到了赛跑的那一天,他们一同出发。乌龟片刻不停地用他那慢而稳的步伐,向跑道的终点直直前进。兔子自信天生跑得快,一点也不将赛事放在心上,并在中途躺下睡着了。后来,兔子醒了,尽力向前跑去,他看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并且正舒适地在那里打盹呢!
龟兔第二次赛跑
大家都知道乌龟和兔子赛跑,结果骄傲的兔子输了。其实这件事还没完呢!赛后兔子对乌龟说:“这次你侥幸取胜!有本事的,明年春天再赛一次!”乌龟爽快地答应了。
转眼间,春天又到了。小动物们带着鲜花,拿着气球,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来了。它们纷纷预测着比赛结果。狐狸说:“上次是乌龟赢的,这次乌龟也会赢。”“那不一定。”猫头鹰接过话头,“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兔子上次吃了亏,这次一定会吸取教训,打败乌龟。”“有道理!”老鼠也插嘴了……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是陋室()
⑶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细读课文,了解描写、插叙等写作知识。
4、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
【学习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等级检查人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二、预习内容
(一)认知前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
(二)新知认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抹泪()攥着()逮着玩()寒颤()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知识。
本文作者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空箱子>>、<<铃羊木雕>>等。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词注音。怦怦()树杈()犄角()脸颊()
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①月亮出来了,_______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A.冷冷轻轻紧紧静静B.凉凉轻轻紧紧慢慢
C.白白缓缓冷冷悄悄D.白白轻轻紧紧缓缓
3.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表现了少年朋友珍惜友情的心灵世界。
C.写“我”送羚羊木雕后,被迫反悔,表现了父母虽爱儿女,但不了解少年心理,重财轻义的狭隘思想。
D.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及被迫反悔的经过,赞美少年朋友忠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之间的友谊。
【预习质疑】
【课中实施】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默读质疑: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出记号,然后提出疑难问题。
二、合作研讨:以小组为单位,质疑问难。
三、问题研究——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的人。
d.奶奶是一个的人。
e.万芳是一个的人。
f.“我”是一个的人。
拓展迁移
读<<羚羊木雕>>,我最喜欢的一处是,因为。
(友情点拨:可从人物描写、用词、环境描写、修辞等方面入手赏析)
系统总结
等级批改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限时作业】(10分)
一、完成下面配伍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②屋子里静极了。()
③妈妈坚定地说。()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羚羊木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2.《羚羊木雕》一文中把“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使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情节紧凑。()
三、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却把它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四、写出两句有关友情的名言或诗句。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