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一些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有用。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41页百数表第一、二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41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
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绝对值概念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关于绝对值的概念,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绝对值的几何定义,还是绝对值的代数定义,都揭示了绝对值的一个重要性质——非负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无论a取任意有理数,都有。
教材上绝对值的定义是从几何角度给出的,也就是从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出发,得到的&39;定义。这样,数轴的概念、画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相反数,以及绝对值,通过数轴,这些知识都联系在一起了。此外,0的绝对值是0,从几何定义出发,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二、知识结构
绝对值的定义;
绝对值的表示方法;
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用语言叙述绝对值的定义,用解析式的形式给出绝对值的定义,或利用数轴定义绝对值,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的初学绝对值用语言叙述的定义,好像更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以后逐步改用解析式表示绝对值的定义,即在教学中,只能突出一种定义,否则容易引起混乱。可以把利用数轴给出的定义作为绝对值的一种直观解释。
此外,要反复提醒学生: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不能是负数,但不能说一定是正数。“非负数”的概念视学生的情况,逐步渗透,逐步提出。
四、有关绝对值的一些内容
1、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3、绝对值的主要性质
(2)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
(4)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五、运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因为两个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是:绝对值较大的负数一定在绝对值较小的负数左边,所以,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步骤是:
(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
(2)比较这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3)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个正数大小的比较,与小学学习的方法一致,绝对值大的较大。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5
一、班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授九4、7三个班,九(4)班有学生37人,九(7)班有学生42人,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进入初中有半年了,现对学生的学情做如下分析,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学生基本学习状态: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教的的同学整体水平不均,九(7)班的学生整体要好于其他几个班,优生学习气氛浓厚,但差生比例相对要多一些,他们学习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优生的课堂纪律以及作业质量相对较好,思维整体来说比较活跃,能主动提出问题。
2、学生成绩:
由于学生缺少自制力,因此在学习上两极分化依然存在,优生的百分频率很高,学困生连基本的小练习都不能独立完成。
3、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紧扣教材与考纲,抓好基础知识。
这一阶段复习时间要长,对知识的处理不能留死角,要求我们以教材为本、以考纲为纲,落实知识条目。
①关注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精要”记忆。
②关注课文中的辅助文,加强能力训练。
③注重知识的系统,点线面体相联。
④基础知识辐射时事。
⑤注意政治、社会术语。
⑥自制知识目录。
2、知识网络化,形成整体认知。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不仅要一节一课地进行归纳,还要打破章节,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地横向、纵向梳理,通过归类、比较、联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有效提升组内教师的学科素养。
要清晰了解社会思品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我们的素养。
(三)具体方法、措施:
1、平时注意广泛收集整理时政热点,尤其是与教材重点相联系的材料,要求关注国内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2、找准教材切入点。
3、关注本地实际。
4、模拟演练,熟谙解题技巧
一要读懂题
二要回归教材
三要进行多向思考
四要多种方法并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6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1、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将如何归类?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1
5x2—3x+1=02x+y=1—3y=5
例2、解方程
(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8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学习中可看出,本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学期需切实抓紧,抓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端正学习及生活态度,完成并稳定从小学到初中的转轨,更好地进行初中阶段的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图形发现它们的广阔的应用。初步体验并学会全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三、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这点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如下特点:
1、承上启下,立足发展
本书力求成为一面“镜子”,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不仅引导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启示,既有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背景的历史资料,又有揭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联系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过程,反映规律
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的火种,本书力求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学生的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3、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基本数学素养,七年级数学课程应更着重于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内容,本书就是力求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以及消元、配方、降次等基本方法;用框图方式分析问题,体现程序化、机械化、算法化的思维方式;习题设计“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层次。
4、内容安排
(一)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最后通过“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将坐标与地理位置相结合,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章关键是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法。
重点: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9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39;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运算。依据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法则的理解。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例2解下列方程:
(1)(2)
分析方程(1)的左边需减去,根据等式的性质(2),必须两边同时减去,得,方程的左边需要乘以3,使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3),必须两边同时乘以3,得,方程(2)的解题思路与(1)类似。
解(1)方程两边都减去,得
两边都乘以3,得。
(2)方程两边都加上6,得。
方程两边都乘以,得,即。
注意:(1)根据方程的解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所得结果代入原方程检验,如果左边=右边,说明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左边≠右边,说明你求得的x的值,不是原方程的解,肯定计算有错误,这时,一定要细心检查,或者再重解一遍.
(2)解简易方程时,不要求写出检验这一步.
例3甲队有54人,乙队有66人,问从甲队调给乙队几人能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分析此题必须弄清:一、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二、变动后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注意:甲队减少的人数正是乙队增加的人数);三、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变动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即变动后甲队人数的3倍等于乙队人数.
解设从甲队调给乙队x人,
则变动后甲队有人,乙队有人,根据题意,得:
答:从甲队调给乙队24人。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3y-1=2y;(2)3+4x+5x2;(3)7×8=8×7(4)6=0.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l)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2)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3.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方程与代数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列方程?
2.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应指出:
(1)方程、等式、代数式,这三者的定义是正确区分它们的标准;
(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它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而解方程是指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变形过程.
五、作业
1.根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与6的和的3倍等于21;
(2)某数的7倍比某数大5;
(3)某数与3的和的平方等于这数的15倍减去5;
(4)矩形的周长是40,长比宽多10,求矩形的长与宽;
(5)三个连续整数之和为75,求这三个数.
2.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否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3)x(x+1)=12,(x=3,x=4).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4
相交线
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徐新齐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5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6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因为a//d, b//c,所以c//d B、因为a//c, b//d,所以c//d
C、因为a//b, a//c,所以b//c D、因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7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例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3.关键: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根据绝对值定义和相反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2.什么叫互为相反数?
3.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五、新授
在一些量的计算中,有时并不注意其方向,例如,为了计算汽车行驶所耗的油量,起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
1.观察课本第11页图1.2-5,回答:
(1)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线相同吗?
(2)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相同吗?
这两辆车行驶的路线不同(方向相反),但行驶的路程的远近相同,都是10km.
课本图1.2-5中表示-10的&39;点B和表示10的点A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10,我们就把这个距离10叫做数-10、10的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8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_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_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19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计算: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已知求a+b的值。
例5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教案七年级数学模板篇20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