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简洁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好的初一语文简洁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一语文简洁教案,供大家参考。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第三篇课文,属略读课文。
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四篇课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赞歌。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想沟通。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这篇略读课文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史铁生写的,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是学生学习的一片优秀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以上重点和难点要在教学中重点训练,加以突破。
二、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制定本篇课文的依据是:第一,根据小学语文大纲对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的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安排了好几种学习方法,并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以阅读提示为引子,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2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朗读,感知春意;
2.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3.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教学难点
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__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X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舍暇、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有关航天和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展概况。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欣赏、理解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
2.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其感情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拓展法。课前鼓励学生积极搜求有关航天探险的背景材料,以求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深层理解课文内涵。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有关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麦考利芙照片等)
同学们,科学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到处叠印着探索者鲜明的足迹,而向未知世界每迈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的艰险。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的一声巨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化为碎片,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遭遇重大不幸,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时为总统的里根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对遇难的全体机组人员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给予真切激昂的赞颂。今天,我们将在这篇演讲词的引领下去追忆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美国航天飞机“挑战号”
“挑战者”号是美国研制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与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相比,它在结构、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有所改进。
“挑战者”号的首航时间在1983年4月4日~9日,共完成了两项主要任务:发射一颗两吨半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宇航员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和唐纳德·彼德森进行第一次“太空行走”。
1986年1月28日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飞行。
2.摘自《北京晚报》1986年1月29日有关美国“挑战号”发生爆炸的报道
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1月28日在卡纳雅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5万英尺的蓝天时突然爆炸,机上包括女教师麦考利芙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是美国宇航最严重的一次事故。美国上下极为震惊,现场观众惊愕万分、痛哭失声,各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感知内容要点。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è)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孜孜不倦(zī)企求(q?)凝聚(níng)战栗(lì)拓荒(tuó)弥补(mí)不朽(xi?)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释义。
参考答案:(1)xiá霾疆qiè孜孜寐
(2)余暇:工作或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阴霾:文中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知疲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体会悼词的思想感情。思考:以特定身份(既作为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又是人民中的一员)演讲的里根,在悼词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3.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出给人启示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点。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七位宇航员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向宇宙进军的赞歌,他们的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思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今后的道路漫长曲折,航天事业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为之奋斗、牺牲;同时,不只航空事业,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前仆后继,才会取得胜利。
(3)“我们所能找到的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航天勇士的魂魄虽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他们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却激励、鼓舞后继者更加奋然前行。他们是人类的精华,是永远铭刻在人类探索史的。
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明确:
从写作思路角度来看,文章以总——分——总的脉络行文。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13语段,指名学生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迪克·司各比机长为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
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
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树了难忘业绩。
罗纳德·麦克耐尔性格坚毅。
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母校为国争光。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膺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小结:正因为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展开深情追忆,所以他的演讲才是令人感动的、平易近人的,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
四、研读探究
1.学生默读全文,研讨研究疑难。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3)演讲词第16语段中提到一个世纪前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的用意是什么?
(4)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5)你认为里根这篇声情并茂的演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指名学习小组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1)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提供助读资料:
多媒体显示:
殉难的女教师麦考利芙
美国“挑战者”号上7名遇难的宇航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民间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芙。她是一位相当有名的社会学教师,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教授社会学课。1985年她从11000名应征教师中被选中搭乘“挑战者”号升空。
康科德中学有1200名学生。全校师生都以麦考利芙能作为第一位美国平民升入太空而感到莫大光荣。28日那天上午,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像节日一样穿着五彩六色的衣服,带着乐器,老早就挤入教室和礼堂的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候观看自己的教师的历史性宇航。
终于看到了“挑战者”号腾空而起,同学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可是,一瞬间学生听到一声爆炸,看到一团火球和飞机碎片拖着长长白烟。一个个笑脸顿时被吓呆了,大厅里一片寂静,孩子们很快放声大哭起来。许久许久,他们仍呆坐在电视机前,不相信那是真的。
曾经和麦考利芙竞选的一万多名中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都从电视中看到了这幕惨剧。
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斯托莱中学校长史伯斯塔说:“这个事件使人感到喉部好像堵住一块东西似的。我们要记住这个悲剧,接受教训再向前进。”
(2)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将开发美国西部的拓荒者的开拓进取与当前的宇航事业作类比,说明发展宇航事业同样需要前仆后继、开拓进取的精神。
(4)里根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指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5)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深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教师提示:演讲词属于议论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也即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说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得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本文动人心魄的力量,主要是里根作为讲演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适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五、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1.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
(1)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A.深刻B.深奥C.深远D.深长)
(2)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A.关心B.关注C.关切D.关怀)
(3)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A.请求B.恳求C.企求D.乞求)
2.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的一组是()
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A.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
B.令人信赖的声誉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
C.刚毅不屈的品质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
D.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品质令人信赖的声誉
3.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下面一段话中的深刻含义。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4.“骄傲”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请用褒义的“骄傲”和贬义的“骄傲”各造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1.(1)C(2)C(3)C
2.A
3.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4.如:(1)王晓同学在省里的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大家都为他感到骄傲。
(2)她从上次考试后就骄傲了,所以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六、课堂小结
“挑战者”号虽然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恰如新闻评论《“挑战者”号追思》中说:“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从达尔文、诺贝尔到利赫曼、罗蒙诺索夫,无一不是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科学的,人类前行的史册镌刻着英雄的名字,而背景则是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但是先哲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愿因有了我们的担承,人类探索的脚步走得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学习了《真正的英雄》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朴实而深沉的亲情之爱。
2、以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课文的解读。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选择来理解课文的亲情之爱。
教学难点:
1、中景物描写所提供的妙处。
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的家中有多少位成员呢?正在茁壮成长的你们可知道是谁在辛苦地支撑着你的家,又是谁肩上的担子最重呢?也许你会说是爸爸妈妈,是啊,我们的父母是最辛苦最伟大的,他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负担我们。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亲人为我们付出的无偿无私的爱呢?
二、整体感知
(1)、听音乐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解决。
(2)、笼统提问
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2、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
(3)、启发提问
1、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谁处于核心地位?(尽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板书:四人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处于核心地位的我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
(选择走大路。因为我考虑到我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尽力满足母亲的要求,以她的考虑为先。体现“我”挚爱着母亲。)
3、(板书:最终路的选择……)
结果由于母亲选择了小路,大家一起走小路。
4、认为是什么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选择?
(爱。A因为对母亲的爱,我决定委屈儿子而顺从母亲的意愿。
B因为爱,妻子理解我、体谅我,默默地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
C因为爱,母亲选择了包容和退让,舍弃了更适合她走的大路,选择了孙儿喜欢的小路。
正是因为那份浓浓的亲情之爱衍生出来的体谅、理解、包容和退让,使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而选择了一条更能协调、照顾每一个意愿的路。)
(过渡)各位同学,你在初读这篇文章时,有没有感受到他们之中洋溢着的融融爱意呢?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这一家四口之间洋溢着的深情。
三、研究交流
在二次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触动、你有什么启发、你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下面有一些题目,不过仅供参考,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谈,也可以尽情抒发你自己的感想。
1、通过文章的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即文章给你的启示?)
2、文章哪写描写最令你感动?
3、文章有两处景物描写,他们有何用处?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扩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散步》与课后的《三代》讲的都是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8
(一)、说明文的分类:
1、按说明对象的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按语言的特色来分,可分为平实的说明文与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极其特征:
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布不具有的特点。
(三)、说明的方式
平实说明: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说明事物、
生动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1、特征: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准确无误。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通过确切的数字
如: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死海不死》)
(2)、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国石拱桥》)
(3)、通过抓修饰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六)、说明的方法以及作用:
1、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需要根据其性质、功用等不同的标准、角度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2、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3、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可以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用相关联的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说明方法。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用:清楚明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就是给事物下一个准确定义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事理、特征。
7、作诠释:对所说明的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情状的方法。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9、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作用: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10、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了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七)、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总--分--总如《看云是天气》
总--分如《苏州园林》
分--总如《日本平家蟹》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向沙漠进军》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如《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4、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如《从甲骨文到略微图书》以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依次分别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
(八)、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A引出下文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前文。
D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39;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0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郑振铎)(原文,略)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1
初一语文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2篇)
初一语文春季开学第一课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对称的语言美
三、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通过散步这件事,你对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都不陌生了,请你给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上一个修饰语。并说出这样加的理由。
一个的“我”一个的母亲
一个的儿子一个的妻子
2、我们常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个家里的哪个成员呢?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钟完成)
速读课文,采用画波浪线的方法将文章中那些两两相对称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品味语言的精美,3分钟后比谁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你喜欢这个家吗?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要使每个家庭都变得和睦、温馨、幸福,你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比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内练笔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范例四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再有,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初一语文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2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39;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3
一、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的想象奇妙又合理。全文通过对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制造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科幻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利于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理解。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应基本掌握了“浏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科幻小说
奇妙合理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重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课后习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5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过后,城市开始换上了它秋天的行装,金黄成了它的主色调。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叠翠流金,爱它的落叶缤纷,爱它的菊香满园,也爱它的天高气爽……但是相信你们所体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乡村中独有的秋天是另一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乡村的秋之风采。
二、听读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初步感受诗中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3、你们所描绘的景色又分别组成了三组画卷,谁能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课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4、师:通过你们的总结,相信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组合成了三副美丽的画卷,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师再次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
1、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文。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指名朗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
指名朗读。
师:要把握好诗文的语调,掌握好语速关键是要把握诗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5、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研读课文:
1、师:诗文语句优美生动,引发人们的想象,产生了独有的意境,这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并且启动了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中感官,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让人满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一层意思说,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设计说明】品秋,旨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师:在对诗文的进一步理解下,让我们再齐读诗文,读时注意重音。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都明确了读时应重点突出的字,但却千篇一律的把音读得很重。重读不是一定要把音读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轻或扬或缓或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朗读,并品味诗句的读法。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下诗文,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诵读建议:
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为了突出幽谷的深、静,“飘”可以读出拖音;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稻香”展示丰收的图景,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可读的欢快一点。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设计说明】诵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以及独有的语境。
3、师: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文,可以背诵的同学,请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六、教师小结
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以及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下,原来秋天可以变的这么惬意,悠闲,可以变的这么富有诗意,更可以编织进这么多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梦想。同学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们呢?对城市的秋天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呢?
七、作业
写一篇作文《岛城的秋天》。提示:可以运用拟人等多种手法,充分展开联想,写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别于书本的美丽秋天;或选取诗文中一个诗节或几句话,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设计说明】从课本中得到启发,由课内到课外,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于春天,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总有吟不完的诗句,画不完的美景。今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欣赏一篇堪称绝佳的春的散文,感受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师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
2、朗读
(1)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语调,把握情感。
(2)生分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3)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4)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三、研读赏析
1、总体把握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篇《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师生同赏第一部分:盼春
师: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盼望着”;“近”(拟人)
师:“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生: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同赏第二部分:绘春
师: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欣欣然”、“朗润”、“涨”、“红”分别表现出什么?
生: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欣欣然”拟人,万物复苏;“朗润”润泽,绿色饱满起来,郁郁葱葱;“涨”冰雪融化;“红”春光明媚。
师:小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a.喜欢的词语(1)嫩嫩的、绿绿的(2)偷偷地、钻
理由:(1)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b.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①“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散”: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如何体现?
生:春风的和暖与清新。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多、细。
师: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
师: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师: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
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保姆阿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二、疏通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wù絮说xù惶急huáng烦琐suǒ骇hài掳去lǔ
疚疮疤jiǔ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渴慕mù疏懒shū
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
1、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39;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19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nǐ)遨游(áo)
严谨(jǐ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_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初一语文简洁教案篇20
目标预设: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借助资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准备水彩笔及纸。
4、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导学(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niàng()(2)wǎn()转
(3)披suō()戴lì()(4)liáo亮()
2、填空:
(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力作有《》、《》。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诗情画意。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视春天为笔下宠儿,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让你写春天,你会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呢?(生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构成一幅幅春天的画面?
(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相机出示)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5、指名读,把自己喜欢或者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多媒体配乐、配画面)其他同学点评。
三、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散文,但更像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首春的赞歌,这离不开他的观察,你是否也能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春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先用你的水彩笔画在纸上,然后,根据你画面的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练笔,看谁又快又好!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整理在笔记本上。
2、背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