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初一ppt教案免费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怎么写出优秀的初一ppt教案免费?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一ppt教案免费,方便大家学习。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

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

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39;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4

【知识目标】

1.认识人类情形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

2.知道情境不同情绪表现就不同

3.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清醒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人的表情观察情绪,进而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2.能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识别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绪表现,能够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调控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情绪的作用教学难点情绪的作用教法学法活动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知识

点位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活动

目的备注导入讲故事

国外有一位医学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在监狱中选择了一名死刑犯,对死刑犯说:“我们决定采用一种安乐死的方法割破你的动脉,让血慢慢流出体外,让你平静地、无痛苦地死去。”行刑在半夜进行,死刑犯被蒙上眼睛带到旁边装有水龙头的一只座椅上,割破死刑犯手腕皮肤,同时拧开水龙头滴水,滴水声犹如流血声。心理学家不时告诉死刑犯:“你现在已被割断动脉,在不断流血”“你的血液已流去二分之一,开始头晕了”“现在已经流掉了四分之三血液,你将不省人事了”……不久,死刑犯果然安静地死在座椅上。

实际上,这名死刑犯根本没有被割断动脉和流血,完全是在暗示下“吓死”的。这说明惊恐等不良情绪足以使人丧命!

到底什么是情绪?它是怎样产生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探究吧!听故事吸引学生出示目标学习目标:

1.认识人类情形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

2.知道情境不同情绪表现就不同

3.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看目标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知识学习新课情绪万花筒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看书p60—61,同时思考下列问题:用笔画出重点

1.人的情绪有哪四大基本类型?这四种类型的表现各是什么?

2.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思考回答自主学习教师总结1:

情绪的四大基本类型:喜、怒、哀、惧学生活动:分别请四名同学通过动作和表情,表现喜怒哀惧,其他同学说出相关成语

还有那些复杂的情绪?喜忧参半、哭笑不得、又惊又喜……活动表演式教学教师总结2:

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当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讨论学生活动:

课本P60,用词语形容画中人物表情;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情绪?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讨论加深对情绪类型的认识,理解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情绪与生活自主学习2

3.为什么说情绪就像“神奇果”?

4.为什么说情绪犹如“双刃剑”?教师总结:

3.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它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4.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这事情相对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这是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学生活动:公元759年,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写过一首《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几年后,李白流放至白帝城时,突然得到大赦,所写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李白大赦前后的情绪有何不同?由此你可以看出情绪对人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思考与回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提问:

上课前小故事中那名犯人的死,说明了什么?回答前后呼应课堂小结请学生概况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概括与总结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

什么是情绪?2.情绪的基本类型?3.情绪是怎样产生的?4.情绪对人的作用整理笔记知识梳理与总结当堂检测1.小明父母离婚了,所以他感到非常难过,上课经常走神,与同学渐渐疏远,成绩也逐渐下降了。

2.丽丽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儿,每逢老师提问她,她都感到非常紧张,以至于非常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

3.王冬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他非常自信,心理素质好,虽然球技不是非常高,但却能经常获奖。

4.一位病人被误诊为癌症以后,非常绝望,什么活也干不动了,只是等着死期的到来。后来医生又查出他得的并非“绝症”,于是他惊喜万分,来了精神!干什么都有劲儿了。

问题:

1.这里一共提到了几种情绪状态?

2.这些情绪对人的行动起到了哪些作用?思考、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5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

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

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__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6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狼”的成语展示。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4、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5、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6、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前门拒虎,__进狼)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8、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9、象豺狼一样凶恶__成了习性。形容为人__。(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__的__、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__、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我们所熟悉的“画皮”就是出自《聊斋志异》中。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缀窘苫弛眈瞑隧黠

(二)读懂字词、句子。

段1: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止:通“只”;缀:紧跟。

段2: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从:跟从。并驱:一起追赶。

思考下面问题: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妥协退让。)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段3:写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表现屠户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窘:危急。顾:回头看。薪:柴草。苫:盖上。弛:放下。敌:攻击。

段4:写屠户杀狼。__结局。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少时:一会儿。去:离开。暇:空闲。洞:钻洞。

隧:钻洞股:大腿。盖:原来。暴:突然。

思考下面问题:

1、“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2、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3、狼到底耍弄了什么阴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

4、这两只狼除贪婪外,还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狡诈阴险。再狡诈阴险,还是被屠户杀死了。)

段5:评论部分:点明故事主题。

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几何:多少。

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对狼的态度如何?(嘲笑。)

2、如何理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3、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拓展延伸。

1、千百年来,在人和动物的矛盾斗争中人类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以自己的“机智”而沾沾自喜,若把褒义词“机智”换成贬义词,该怎样说?(狡猾、狡诈。)

2、狼是狡猾的,但与人比,人就更狡猾(正面说“机智”)了,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的狡猾呢?(“投以骨”、“复投之”、“奔倚其下,驰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结语:狼再狡猾,然而它哪里是人类的对手呢?在人面前,狼的那些手段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止增笑耳”。这样说来,动物们又如何算计过人类呢?因此,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类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人类必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3、把下面的材料扩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水牛为什么怕农人,水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们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水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要求: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9

一、教学目标:

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

②∠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0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1

课型:分析研讨课

教  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数据的收集(2)

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教法选择

学法引导

课堂组织形式

一、课堂导入  

二、分组讨论

三、集体分享

四、课堂调查

五、反思提高

六、课后作业 

备注:

<p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3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重点: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下面两段话是同一个人写的,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读出韵味,读懂母爱的深沉。

1.学生自主选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刚请的朗读。

2.重点品读:

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三、读出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重点品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又是秋天,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出感悟,“读懂好好儿活”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磨炼意志的信念。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意志坚强和意志薄弱的各自表现。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知道坚强意志的作用。

重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

难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制定意志磨砺计划,并坚持磨砺意志。

教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设计

一、知识回顾

1、挫折的两面性。

2,战胜挫折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_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在灾难面前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P71页的感人事迹。

思考: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灾难只能摧毁我们的房屋,却无法摧毁我们的坚强!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

2.知道坚强意志的作用。

3.树立选择坚强、磨练意志的信念。

四、出示尝试题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2、为什么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合作研讨

任务一坚强意志的表现

分组阅读课本P73--74材料,说说每个材料主要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材料一:我的初中生活

思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为什么能坚持读完初中?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辛。(自觉性)

材料二:下岗再创业

思考:他是如何走出逆境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明确:面临下岗不气馁,不灰心。果断、机智地另谋出路。(果断性)

材料三:心灵的震撼

思考:他是怎样从一个不爱读书的顽童成为一名博士生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是靠顽强的自制力,使他能够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严格的规划,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自制力)

材料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思考:柏拉图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明确:顽强、有韧劲、有毅力。(坚韧性)

归纳总结: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活动二:比一比

说出与坚强意志有关和相反的词。

活动三:简要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任务二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活动三:阅读教材75-77页,材料和相关链接,小组讨论回答:

P75页案例一:她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思考:在看电视与做作业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姐妹俩为何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如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从姐妹俩的故事中我们得知如果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一: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二:P75页相关链接巴尔扎克的故事,思考:巴尔扎克是怎样走出失败的阴影的?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巴尔扎克成功的经历说明了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因此,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二: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三: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为了改掉一些坏的习惯,自己找到了十三条好的习惯去努力改变自己:节制欲望;自我控制;少说废话;有条不紊;信心坚定;节约开支;勤奋努力;忠诚老实;待人公正;保持清洁;心胸开阔;慎言谨行;谦虚有礼。

思考:1、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养成良好的习惯。

2、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学好三年”说明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什么品质?

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养成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

归纳总结作用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四: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法国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我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应付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正是有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居里夫人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思考:居里夫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意志坚强能促使人们不断的战胜学习、工作和科研的一切困难。综观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贡献、有成就的人,大都是一些意志坚强的人。

归纳总结作用四: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六、当堂记忆:

1、为什么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七、小结

事实证明,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智力的高低和客观环境的好坏,而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八、当堂检测

练习册选择题、知识回顾

1、挫折的两面性。

2,战胜挫折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_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在灾难面前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P71页的感人事迹。思考: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灾难只能摧毁我们的房屋,却无法摧毁我们的坚强!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

2.知道坚强意志的作用。

3.树立选择坚强、磨练意志的信念。

四、出示尝试题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2、为什么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合作研讨

任务一坚强意志的表现

分组阅读课本P73--74材料,说说每个材料主要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材料一:我的初中生活

思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为什么能坚持读完初中?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辛。(自觉性)

材料二:下岗再创业

思考:他是如何走出逆境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明确:面临下岗不气馁,不灰心。果断、机智地另谋出路。(果断性)

材料三:心灵的震撼

思考:他是怎样从一个不爱读书的顽童成为一名博士生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是靠顽强的自制力,使他能够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严格的规划,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自制力)

材料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思考:柏拉图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明确:顽强、有韧劲、有毅力。(坚韧性)

归纳总结: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活动二:比一比

说出与坚强意志有关和相反的词。

活动三:简要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任务二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活动三:阅读教材75-77页,材料和相关链接,小组讨论回答:

P75页案例一:她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思考:在看电视与做作业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姐妹俩为何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如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从姐妹俩的故事中我们得知如果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一: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二:P75页相关链接巴尔扎克的故事,思考:巴尔扎克是怎样走出失败的阴影的?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巴尔扎克成功的经历说明了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因此,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二: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三: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为了改掉一些坏的习惯,自己找到了十三条好的习惯去努力改变自己:节制欲望;自我控制;少说废话;有条不紊;信心坚定;节约开支;勤奋努力;忠诚老实;待人公正;保持清洁;心胸开阔;慎言谨行;谦虚有礼。

思考:1、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养成良好的习惯。

2、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学好三年”说明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什么品质?

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养成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

归纳总结作用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四: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法国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我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应付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正是有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居里夫人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思考:居里夫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意志坚强能促使人们不断的战胜学习、工作和科研的一切困难。综观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贡献、有成就的人,大都是一些意志坚强的人。

归纳总结作用四: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六、当堂记忆:

1、为什么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七、小结

事实证明,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智力的高低和客观环境的好坏,而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八、当堂检测

练习册选择题

抢答

学生思考

共同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尝试解决。

阅读课本第73--74页的情景材料,自主探究后回答。

小组比赛

小组思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

阅读相关链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

听故事并思考,小组讨论会答。

听故事并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尝试题1、2.

让我们选择坚强

一、坚强意志的表现: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二、坚强意志的作用:

1.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2.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让我们选择坚强

一、坚强意志的表现: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二、坚强意志的作用:

1.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2.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教学反思:(略)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5

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6

初一年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UNIT(精选2篇)

初一年及UNIT篇1

教案示例

Unit 1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 I

教学目标:

1、掌握表示地点的词汇;

2、掌握wher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3、能够简单地描述地点方位;

4、能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教学向导:

语言目标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重点词汇表示地点的词汇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个体、群体思维;看图作答;交换信息;Postoffice;library;hotel…Between;on;nextto;acrossfrom…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跨学科学习Therebe句型Where句型的问答询问路线指出方位通过绘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设计:StepsTeacher’sactivityStudents’activityPreparationBrainstormLookatsomepicturesandknowthewordsoftheseplacesLookandreadandlearnPpt.                     TaskIpairwork:Isthere….AimUse‘therebe’sentences,familiarwiththenewwords1Readandmatchthenewwordsin1aReadandfinishtheworkPicture2Showthetargetlanguage:Isthereabanknearhere?Lookatthesentenceandtheanswer 3AskSstotalkabouttheplacesinthepicturePairworktotalkabouttheplacesandstreetsPairwork4MovearoundtheroomandgivesupportasneededTalktoeachother 5AskpairsofstudentstoshowtheirworksPairsofSsshowtheirworksCheckouttheconversations                     TaskIIListeningcomprehensionsAimFamiliarwiththeprepositionsinthesentences1Lookatthepicturein2aandexplaintheprepositionsLookandlearnWriteontheblackboard2ListentothetapefortwotimesFillintheblanksandknowthemeaningRecorder3MovearoundtheroomandgivesupportasneededWritedowntheanswer 4ChecktheanswerandpointoutthemistakesChecktheanswers                             TaskIIIgroupwork:ourschoolAimUsethetargetlanguageandfamiliarwithourschoolandplaces1TeachsomemorewordstotheSsandreadLearnthenewwordsPictures2AskSstodrawapictureofourschoolandtointroduceitDrawthepicture 3MovearoundtheroomandgivesupportasneededDiscussingroupsandfinishthepicture 4AskSstoshowtheirworksandtalkaboutitIntroducetheirworks                             TaskIVpairwork:talkaboutthepictures   AimUse‘where’question,andknowhowtoanswerit.1Targetlanguage:whereisthebank?Learnthesentences 2AskSstotalkaboutthepicturesPairworktotalkabouttheplacesSs’picturesorthepicturein1a3MovearoundtheroomandgivesupportasneededDiscussinpairsand 4AskSstoshowtheirworksandperformitShowtheconversationwiththepicture HomeworkDrawapictureofyourneighborhoodandwriteashortpassagetointroduceit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主题是方位,所以很多地点的名词是学生单词突破的重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要扩充一些词汇,如学校的教学楼、操场,社区里的饭店、医院等,让学生学到的句子能够用的灵活。介词表示的方位应该讲解清楚,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的表述各个建筑所处的位置。这些知识不能死板的传授,一定要在任务中完成,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目标语言。图片的展示能给学生更立体的感受,更加明确空间位置关系。运用画图的辅助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主题是方位,地点名词是学生单词突破的重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扩充一些词汇,明确的表述各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围绕这几点设置了四个活动,利用多媒体素材,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整个教学。其中图片的展示能给学生更立体的感受,更加明确空间位置关系。运用画图的辅助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初一年英语教案及教学反思UNIT篇2

计划。

二.教学向导

语言目标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重点词汇使用like的一般现在时句型使用lik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并做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使用what和like的特殊疑问句名词的单复数的使用通过讨论,做出推理与判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tiger,elephant,koalabear,dolphin,panda,lion,penguin,giraffe,smart,cute,ugly,intelligent,friendly,beautiful,shy,kindof,very,Africa,China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跨学科学习PresenttensetolikeYes/NoquestionsandshortanswersAnd/butAdjectivesofqualityWhydoyoulikekoalabears?讨论喜好陈述理由文学:鼓励学生创作,根据自己调查的资料和感受写出对保护动物的理解三.重点句型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pandas?

Because they’re cute.

Why does he like the koala bears?

Because they are kind of interesting.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penguins. They are cute.

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dogs, too.

Where are lions from?

They are from Africa.

四.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

Show parts of animal’s bodies by slide show, let students guess what animals they are.

Then students show the pictures of all kinds of animals they found before class, and do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ictures.

Step 2: Task one: make a survey: what animals do your group mates want to se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Section A, 2a and 2b;

Ask group mates what animals they want to see in a zoo, fill in the chart as below:

NameFavoriteanimalsWhyLucyPandas,monkeyscuteandfriendly;smartandnaughty     

Presentation: show their pair work 

report: Lucy wants to see pandas. She thinks pandas are very cute and friendly…

Step 3: Task two: make decision what animals your group wants to see in a zoo.

1. choose the most popular three animals in one’s group;

2. listen to the tape, finish Section B, 2a and 2b;

3. make a plan when you go to a zoo with your group mates.

Give a dialogue sample:

Boy: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now?

Girl: Let’s see the elephants.

B: The elephants? Why do you like elephants?

G: Oh, they’re interesting. And they are really intelligent.

B: Yes, but they are ugly, too.

G: Oh, Tony! So,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B: Let’s see the pandas. They are kind of cute.

G: Oh, yeah. I love pandas. They’re beautiful. But they are also kind of shy. Where are they?

B: They’re over there on the left, just across from the koala bears.

Step 4: Task three: We are going to the Beijing zoo for Autumn Outing, draw the order your group see animals at the zoo and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瑶族老人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一群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

梨花照料小屋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39;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19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把美文肢解,破坏学生对美文的全面体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段,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两节连起上)

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散文,出示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把它写下来。(学生可能会想到:竹子多、密;在浓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点明了“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地点,体现了江南竹乡的特色;“深处”体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环境的清静等等。)

②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不同的想法。

③现在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内容的。

2、整体感知

(1)初读

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圈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并写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组内交换看生字卡,并相互指正。(小动)

③开火车读出屏幕上的字词。(流程性检测)

④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顺畅。(再次强化生字词,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为后面理解感悟做准备。)

(2)泛读

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做)

②想(喜欢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写下喜欢的理由)。

③小组内交流:各成员先说说自己喜欢的语段及其理由,然后确定本组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卡上简要记录讨论成果。(听、想、做)(小动)(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们可能会从文中找出作者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各方面对竹子进行细腻描绘的句段,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谈,从而深切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

④小组代表发言。师作点讲、精讲。(如果学生做得好,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请不同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三个小组)

3、研读课文

重点研读前三段和结尾写竹乡人家生活氛围的语段。

①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前文写竹海与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联系?

②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准备作交流发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师小结:并出示板书: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

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先思考,然后写下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散文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特征突出,顺序明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动词极具表现力,写出了色彩,从多种感觉来写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句子,看哪组写得又多又好,接着写在学习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组粘贴本堂课的学习卡。

④互看学习卡(每个组至少看两个组的学习卡)。看:一看记录内容是否完备,二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三看与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卡相比有何优劣。评:说说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进的。(这一环节可促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师指出更有效。)(时间机动处理,如果时间充裕,可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⑤课外作业: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初一ppt教案免费篇2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 “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