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怎么写好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

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同学朗读

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同学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身对课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同学小组充沛研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同学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身坚强的誓言。

3、同学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同学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誊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是破译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联系初中时学习的《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解读钱

钟书、杨绛的为人,以此为基础理解这样的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何以对一个像老王这样贫寒的下层人民如此关心?进而去揣摩篇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件小事》,课外阅读《春儿》、

《老王》、《亲近自己的双腿》,比较这些车夫各自拥有的特点,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体会“小人物大社会“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欣赏诗歌《人力车夫》:

四季的斑谰

悄然地

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

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

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音

你的足迹

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为了生活的热爱

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

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奔跑,好像不会停留的水

用那没有痛苦的姿态,痛苦早已经昏睡,

在时间里,仍能屹立的人

他是这古老土地的坚忍的化身。

是谁在和他赛跑?

死亡,死亡,它想拥抱

这生命的马拉松赛者。

对于

天空的风云,地上的不平

早出的方向,夜归的路径

他不能预知,也不能设计

他的回答只是颠扑不破的沉默

路人的希望支配着他

他的希望被掷在赂旁

一个失去目的者为他人的目的生活

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

奔跑,一条与生命同始终的漫长道路

寒冷的风,饥饿的雨,死亡的雷电里

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有删节)

这两首诗歌或怀着激情赞颂或带着悲悯叹息,都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二、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尽管课文导言中对老王这个人物已经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但由于对这样社会背景下的这样的人物的陌生,学生很可能对“忠厚“的评价颇不以为然,所以在自我阅读的前提下先畅所欲言,这可以作为下一阶段人物鉴赏的张本。

三、人物鉴赏。

1、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回答可以不拘一格,能够感受其中的悲凉意味就可以了)

2、对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认为是“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还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而瞎的“或者单纯是因为得了“恶病“而瞎的?(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原因的揣测深入到对老王性格的探索)

把握老王性格中的最大特点:忠厚老实。

(1)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3)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4)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

小结: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

四、难点探究

1、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_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1)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2)“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3)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1)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2)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3)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进一步探讨: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这里可以联系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课文《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也可结合学生课外对杨绛、钱钟书的资料收集,了解他们的为人,进而把握: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据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说,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2)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其实根本就没有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3、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当然只是平等的朋友,而不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可以从作者和老王的对话中看出来。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短,因为两人毕竟没有共同语言。)

《老王》知识点梳理

一、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二、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三、人物形象概括:

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

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2、文中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四、结尾的含义。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剖析: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和对老王的无比同情与敬爱。

五、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

(1)生活艰苦

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_”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精神凄苦

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老王的“善”: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苦:逻辑顺序。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善: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为人善良。

六、作者的“善”。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②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了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作者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同情、尊重老王)

七、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第1~7段,完成下列习题。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剖析:此句表现了老王的不幸遭遇。句中的两个“也许”表示猜测,表明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也不被人重视。不管眼睛瞎的原因是从小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疾,都让人同情。“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

2、“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身上,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幽默风趣。

3、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剖析:此句通过语言表现了老王淳朴、善良、讲仁义的性格特征。“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老王的善良,“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等词语再现了老王淳朴、憨厚的性格,读后令人感动。?

(二)阅读8—1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8—16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老王在去世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表现老王始终不忘他人,知恩图报的善良无私。

2、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

3、选文第一句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并请说明理由。

明确:用“镶嵌”更好些,因为“镶嵌在门框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更可以强调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读后令人如见其状。

4、“十个还是二十个”都能点得清,为什么说“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呢?

明确:鸡蛋的个数有限,可老王寄寓在鸡蛋里的情谊却是无限的。写出了“我”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了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5、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的好处是?

明确:“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写出了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6、他只说:“我不吃。”

明确: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中的邻居,表现了老王无上的善良。

7、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明确: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知恩图报,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

8、从上文哪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明确:“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要钱。”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9、“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中“害怕”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一是被老王的可怕样子吓着了;二是对老王健康状况极为担心。

10、“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11、以善良体察善良是选文的一大特色。从选文中看,“老王”和“我”的善良各表现在哪里?

明确:“老王”的善良表现在他平时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我”的善良表现在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而给了钱,担心他摔倒,老王走后,为没能想到请他喝口茶而自责,心上不安。

12、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明确: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

1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1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像老王这样的人?

明确: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以关爱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在整个社会建立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要平等对待、尊重、理解、同情、关爱他们。

10.老王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kuì怍zuò:惭愧。

滞zhì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肿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3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设想】

1.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反复朗读课文。

2.理解全文结构。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2.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2.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列举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

★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读一读,背一背课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语句。(课后练习三)

4.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扩展思考

1.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4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而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文中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

1、运用探究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

2、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逐步走进阿长的心灵,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质朴的爱。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四)、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学会关注普通人,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能读懂鲁迅心中的阿长。

三、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而课外练笔则是引导学生由解读文本到解读生活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点拨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首先,我认为进入文本的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这样才能让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走进文本其次,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对鲁迅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小时候的鲁迅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

(这样设计导入,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二)、字词大比拼: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老师所罗列的生字难词(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难词多,这样课前我就布置同学预习,字词大比拼这一环节正是检查落实预习的方式)。

(三)初识阿长: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阿长是谁?她的外貌、身世怎样?

2、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情中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文中的我体会到了阿长对自己的感情了吗?

题1,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边听边解决问题,并将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

题2,回答前三问,较容易;第四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题3,则较难理解,我就设计了第6至11段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我”还没有理解长妈妈对我的感情,再通过追问“后来我理解到了阿长对我感情到底是什么呢?”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四)读懂阿长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抓住重点,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

1、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2、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解决第一问我让学生速读相关文段,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之后,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这过程当中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如: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解决第二问时,我让学生朗读并比较第17节与25节,通过理解两个“敬意”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理解儿时的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在这过程当中我再进行为什么在此时作者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的追问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怀念阿长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中阿长的感受(可用自己创造的话或化用古诗、歌词、俗语等来表达)

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⑴、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⑵、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解决第一题时,先引用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再分析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

第二题是考察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我点拨提示学生我对标题的理解: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之弦这样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六)课外拓展:寻找“阿长”

写写生活中的“阿长”: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长妈妈这样的普通人?请你审视久已淡忘了的人和事,以真实为墨,用心灵作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吧!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由解读文本延伸到解读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感受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教师总结:对照板书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八)、布置作业:阅读《朝花夕拾》、《大堰河――我的保姆》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心形”基于师生共同的朗读感悟,浓缩了阿长形象的内涵和作者的笔法,寄予着爱的发现这一主题

我这样进行设计,是基于这样考虑的: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给学生一生受益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习惯、信念、价值观等,传统的读读、讲讲、议议的教法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的融合能促使学生思维拓展深入,情感细腻升华,而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可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因化效果,共同创造生活的、生命的语文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6

一、情景激趣:

由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

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

1、初识叶老。生读注释①内容以及屏幕上相关内容,初识叶圣陶先生。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2、认识张老。生读PPT内容,了解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四、字词知趣:

1.指生读PPT字词,教师评价。

2.生齐读PPT字词。

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别扭

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五、感知存趣:

1、请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

2、生读文章,师巡视。

3、生回答,师点评总结。

4、师预设:

六、品读悟趣:

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

1.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

2.生展示读,师评价。

3.师总结。

4.师展示读。

七、小结存趣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要认真诵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熟知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就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通过描述自己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永恒的生活命题。

二、简介作者:杨绛

[课件3、4]

三、学习目标:[课件5,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四、识记字词[课件6]

五、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课件7]

听读课文,走近老王。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哪里。”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课件8]

总结:老王的生活处境是什么,老王的内心情感是什么。[课件9]

六、讨论探究[课件10—12]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我”和家人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七、精读课文[课件13—15]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有着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走了,“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我”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句最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所以感到“愧怍”。

(3)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王说吗?

八、品味语言[课件16—18]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九、交流讨论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课件19]

十、小练笔[课件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十一、探究思考[课件21]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展示图片[课件22—27]

十二、结束[课件28、29]

我们要平等、尊重和博爱地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

二、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

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

学生板书:卿(qīng)岂(qǐ)邪(yé)

遂(suì)孰(shú)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习惯。)

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3.落实翻译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

(幻灯片明确)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注意通假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注意一词多义。

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注意语气助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注意成语的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

(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

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

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

(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呢?

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

(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

1.设计独白,情景再现

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琢磨人物见面时的神态、动作,为人物内心独白设计画外音,即兴表演,再现故事情景。

(1)分小组讨论。

(2)师点拨指导。

读出语气和感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关心又严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

……

(3)小组代表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真精彩,给自己点掌声吧。可见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者描写手法多样化运用的结果。

2.隔空送话,分析形象

师:之前问了司马光那么多的问题,文中的人物该生气了,我们也来说说他们吧,结合文中他们的对话,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们。

生:(1)孙权你真是一个好学,爱才的好君主。

(2)吕蒙你真是个勤学、虚心的好青年。

(3)鲁肃你真是个爱才、敬才的好将领。

……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五)小结全文,感悟启迪

师:吕蒙由开始的“吴下阿蒙”到后来鲁肃对他的“刮目相待”这一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有一天让别人也都对你“刮目相待”。这是司马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联系《伤仲永》一文,对比阅读,你有什么感悟呢?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善劝自信爱才

好学勤学敬才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9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D、赫然(hâ)凝结(níng)气冲斗牛(dîu)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整体把握。

4、通过观看我国航天科技的影像资料以及创写人物颁奖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加上神舟六号或神舟七号升空的影像片段。

3、教学中,针对文章六个部分内容的不同,采用速读、跳读、精读、朗读等手段,进行教学,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扼要介绍作者与邓稼先的关系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2、教师提问: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明确: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贡献,第二崇高的人格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的?

2、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者概括叙述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近代屈辱史。这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将人物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它的意义和价值。

(2)对比。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写了两件事:①、说服两派不对打对吵,突出表现邓稼先没有私心。

②、“我不能走。”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得气概。

四、总结拓展

1、课文小结(见板书设计)

2、笑遨文海: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两弹元勋”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文,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机动设计)

教师示范:

(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五、结束教学

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背景音乐:《超越梦想》)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家丰子恺。官庄中学门晓艳20__-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中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中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板书:竹影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影响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弥()漫qiâ()意水门汀()...

徘徊()口头chán()芥()子园画谱...

乱撇()zhàn()朱砂参差()不齐倘()....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

引导下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一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影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中体会出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写的句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景物的描写,另一类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写法、内容、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描写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不可挽救”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渐渐陷去天空暗下来时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一跳一跳”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儿童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这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华阳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

学生勾画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六.在刚才的语言赏析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中,你发现没发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中国画:像符号,重写意(神);西洋画:像照像,重写实(形)展示两组图画,让学生辨别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具体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2.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教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丰子恺曾经说过:“父亲对我有阒重要的影响,在那个夜晚他让我多了一份成熟,添了一分思考,增强了对美的认识。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七、小结:由此可见儿童的游戏中,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2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饱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饱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第二课时

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五、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见课后练习3)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5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掳(lǔ)震悚(sǒng)惶(huáng)急诘(jié)问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规矩太多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讲长毛的故事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五、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六、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7

【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

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

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

四、讨论研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

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

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

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

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

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

4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

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

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

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

6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39;含义?

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小结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画出其中关键的词语。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本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结合文中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阅读过的材料谈一谈)

【板书设计】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引子

两弹元勋生平简历贡献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补充延伸扩展

民族感情?友情?进一步扩展

我不能走具体化

永恒的骄傲总结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抒情、描写和议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__、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__、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臧克家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秀中间的一个”。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三、熟读课文,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学术研究民主战士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四、细读课文,讨论研究

1.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__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五、深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1.活动一: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生的“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本文有总结段。如19、20节。

本文有过渡段。如7、8、9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活动二:重点选读,评说形象美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的学者(3-6)

本文有一位的革命家。(10-18)

根据课文内容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的学者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3.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本文有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英勇无畏,誓与__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六、演讲比赛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__,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七、探究写法

(一)写作手法(1-)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A语言描写: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肖像描写:

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C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八、归纳主题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唧唧机杼军贴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扶将红妆著帖花黄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四、背诵

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

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木兰诗》课文梳理

1、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通假字:

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古今异义:

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一词多义:

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B、将军百战死:将领。

5、互文的&39;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6、成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7、思想内容: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8、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9、木兰的形象: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七年级下册最新教案语文篇20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39;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4、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

7、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8、作业

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