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设计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好七年级教案设计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七年级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2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的第一框题。
设计思路:
初一学生处于青春初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一方面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冲动,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增强法律意识。在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中,活动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道德意识的载体,所以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很有必要。
本堂课用“美好回忆、自我评价、学生课本剧之故事新编、实践体验、凡人小语”六个活动有机串联,环环紧扣。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好象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他们就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知道自立不局限与自我服务劳动;了解自立的表现,基本知道自立的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提高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体验自立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了解同学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方面的优秀事迹,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行为。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自立的重要性、过于依赖产生的危害。
六、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相统一。
七、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并展示春游图:2分钟
教师:大家喜欢春游吗?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终于可以拖下厚重的冬装去野外郊游了,想去的学生请举手示意,“如果你去野外郊游,会带上什么?”
学生:(2-3人)大包零食、游戏机、野外用品、MP3、照相机、衣服……
教师:那就要背一个又大又重的包了,你会怎么办?
学生:自己背、找老爸老妈帮着背……
教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少办法?下面我们看看我们的同龄人盟盟和小曦是怎样做的?我们应该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不赞成盟盟的做法?
学生:小曦体贴父母,关心老人,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盟盟就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也不懂得关心和体贴老人,奶奶帮她背者那么大的包,他就不知道问问奶奶累不累,渴不渴啊!她做事情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
教师:(教师适当赞赏学生精彩的回答)看似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一)、<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3分钟)
1.美好回忆: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想想自己曾经在家里、在学校有哪些值得你回忆的事情?(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结合学生已知,引导学生说出自立的表现。学生可以回忆反思家庭生活中让父母为自己洗衣做饭而发生的争执,让父母陪做作业,在学校抄作业的故事;也可以回忆父母的谆谆教诲,甚至是一个曾经听过的童话故事。教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
学生:思考,交流。
2、自测:究竟会做多少事?(2分钟)
(学生打开课文35页,做自测题,在会的项目上打星。自己还有什么的表现补在下面空白处;并判断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
(目的在于自我评价,这个练习设计力图让学生了解,现在的“自立”“自己的事”已经扩大了范围,它的意义更深了。)
教师:(随机提问):你能做到哪几条?哪几条不容易做到?你还能做到哪些?
(学生交流时教师尽量鼓励和引导,发现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
下面我们看看盟盟后来的生活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课本剧《盟盟的幸福生活》(学生表演)(5分钟)
(故事梗概解说):盟盟每天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今天仍同往常一样每天都由妈妈再三催促才能起床。“盟盟啊!起床了,到时间了。”盟盟打者呼噜,没动劲……“盟盟快起床了,不然又要迟到了”妈妈再一次催促.“哎呀,再让我睡会嘛!烦死了。”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见盟盟还没有任何动静,放下手中的活连哄带拖的把盟盟懒洋洋的从床上拉了起来。盟盟起床后,眯着眼第一句话:“妈,我的衣服呢?”妈妈拿过来了。“袜子”“鞋子”“头花”……妈妈都应着声无奈的一一拿了过来.盟盟穿戴好衣服后,妈妈也到上班时间了,对盟盟说:“宝贝,牙膏挤好了,早餐在桌子上,吃完快点上学啊!盟盟应了声,突然转过身追上已经出门的妈妈:“妈,我上学来不及了,给我点钱我在路上吃”妈妈回头说:“抽屉里有十元钱省着点花啊。”盟盟迫不及待的拉开抽屉:“哇,有二十,可以美美花一顿了.”之后拿着钱高高兴兴的走了。
(解说:中午放学回家后盟盟一进门便喊):“妈,衣服脏了,给我洗洗,”说完,随手仍给了正在做饭的妈妈。妈妈说:“你这么大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谁让你是我妈呢?肚子好饿,中午吃什么啊!”“汤饭”“又是汤饭,我最讨厌吃了,给我钱,我出去吃”“早上的钱呢”“花完了”“我和你爸都下岗了,找个工作多不容易……”还没等妈妈说完盟盟就生气地说:“不给就算,真罗嗦”说完摔上门走了,“这孩子……”妈妈欲言又止.无奈的摇摇头.
(解说:下午放学后,盟盟在街上逛了一阵后,觉得肚子饿了才回家,一进门发现父母都不在,于是拨手机,可是爸爸不在服务区,妈妈手机关机。等了一会饿极了,无奈的去冰箱找吃的`,却发现冰箱里只有生菜,于是就开始边抱怨边试着自己做饭)……接下来请大家猜一猜盟盟做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学生续编故事:(5分钟)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猜测,在笑声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
学生:切菜时切破了手指,油锅起火了,哭了,饭做糊了……
教师:盟盟为什么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因为她缺乏自立能力,不懂得自立,是过分依赖父母所造成的.
教师:看来不懂得自立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那么不懂得自立,过分依赖他人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呢?
学生:难以生存和适应社会,不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自己无法去解决……(学生回答可能并不全面,这一设计主要是为后面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做铺垫)
教师:是啊!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就慢慢的应证了这一切,经过几年的努力后,盟盟考上了外地一所高中,她就要离开父母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她又会碰到哪些困难呢?他又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
(展示投影:)几年后,盟盟考上了浙江某大学,父母把他送到大学,帮他登记报到,买好饭菜票,在宿舍帮他挂好蚊帐,铺好被子,整理好柜子。临走时,父母千叮嘱,万交代,盟盟拉着妈妈的手哭了。傍晚,她要去洗澡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找个好朋友一起编下去。
学生:进错了浴室,洗洁精当沐浴露,被洗澡水烫了,还忘记带干净衣物,干净衣服掉水里了,(学生兴致勃勃,答案五花八门,其实好多都是他们在寄宿生活中的遭遇。)
教师:盟盟再次遇到困难会怎样?(生: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放心不下就和父亲大老远跑来看她,安顿好一切,可是到了晚上又发生什么呢?
4、图片:《新生集体宿舍》(3分钟)
教师:1.是什么原因让盟盟的父母舍不得走?
2.你对这件事情如何看待?后来他会怎样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改正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
学生:因为父母担心盟盟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盟盟的行为即苦了自己也苦了父母,盟盟应该学会自立,不能在事事依赖父母了,同时父母也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设计这个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猜测,在反思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从教学效果看,非常棒!从而得出第二个结论)
(二)、人生需自立:(4分钟)
1.说一说:
教师:请大家结合盟盟身上发生的故事,说一说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成长会带来哪些危害?自立给人的成长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注意调动和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分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在教材P38上找到相关知识点)答案略。
教师:既然大家已得出结论,那我们应该怎样做?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就是(根据回答展示投影)学会自立,告别依赖
教师:和大家一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投影并跟学生一起大声读)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可是这时有些同学会说: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也没有社会经验,无法脱离父母完全独立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以下的争论。
2.辩一辩:正方: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3分钟)
反方: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学生的精彩辩论中有闪光点,拓展和延伸了本课的内容,对此教师及时给以掌声鼓励和赞赏,同时,这一活动增强了大家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一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投影):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时有责任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但如今有些成年子女上大学、找工作,甚至结婚、买房子、都要父母来操办,这说明什么问题?
你能合理的分析一下这些现象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的小朋友从小就缺乏自立能力和意识,长大后仍旧习惯性的依赖父母,而中国的父母们也比较缺乏从小对子女自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国外的父母和国外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
3.看一看:国外的自立教育
(投影展示材料)(4分钟)
(1)、美国:自谋生路
(2)、日本: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3)、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营中的对比和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当时,这107名儿童在内蒙古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上路时,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装满食品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只是装装样子,背包几乎是零食、玩具、甚至有的是空的。探险之路才走一半,中国儿童因将水喝光、干粮吃尽而向日本孩子求援。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长乘车而去,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教师:结合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外国孩子的自立教育,思考:
(1)日本的少年有饭吃,而中国的孩子饿肚子?
(2).你认为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才能赢取下一次较量的胜利?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可是现在我看见大部分同学的桌子上、抽屉里却乱七八糟,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做一做看谁整理的物品又快又好。
4、比一比。(板书:实践体验)(3分钟)
投影:(1)、自查课桌椅内物品整理整洁情况,给自己打分。
(2)、打十分的学生上台介绍整理物品的小诀窍。
(3)、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学会寄宿生活中关键的一个本领——整理物品,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体验到劳动后的心情是轻松的。从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按照分类整理的方法尝试改变自己的习惯,也体会到了那种劳动后的快感。)
八、总结(3分钟)
教师:劳动是快乐的,自立是自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证明自己“我能行!”通过这堂课,你对自立有哪些认识呢?
说说你的凡人小语。(板书:凡人小语)
学生:思考后交流。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大作:
自立乃人生之根本也。——林夕雅
自强的人生需要自立。——马跃
学会自立,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毛文军
附板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美好回忆、自我评价、故事续编、实践体验、凡人小语
九、作业:《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我想说……》政治小论文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3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
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幻灯片)
注音并解释:痴想 凝成 一瞬间 喧腾 隐秘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 第1节 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 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
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④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
⑦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代表发言后明确:
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④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⑥“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指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⑦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2、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
(可多种):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3、仿造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六、教师小结: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看幻灯片,感悟诗歌)
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迁移训练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写在上,不少于300字。
2.预习第四课《生命的意义》。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奋斗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境界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4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5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
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
(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
(2)天上的彩虹;
(3)阅兵队的纵队;
(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
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
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
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
③、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
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
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
教学设计
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2、优化教学策略,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学先教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老师依学定教,点拔引领,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交流、展示、应用”中内悟知识。提倡“当堂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环节,当堂落实。力争当堂完成“双基”任务。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自主学习]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住、衣、行、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课本P92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展示图片中国民居【学生活动】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完成学案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旅游与文化
七年级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抒情、描写和议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__、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__、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臧克家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秀中间的一个”。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三、熟读课文,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学术研究民主战士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四、细读课文,讨论研究
1.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__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五、深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1.活动一: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生的“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本文有总结段。如19、20节。
本文有过渡段。如7、8、9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活动二:重点选读,评说形象美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的学者(3-6)
本文有一位的革命家。(10-18)
根据课文内容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的学者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3.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本文有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英勇无畏,誓与__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六、演讲比赛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__,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七、探究写法
(一)写作手法(1-)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A语言描写: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肖像描写:
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C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八、归纳主题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