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写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供大家参考。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四、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却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以为且噬己也:将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益狎: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至:到了

稍:渐渐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止:只仅

尽:吃光(用做动词)断:咬断

五、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六、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七、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内容:

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三维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训练重难点:

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文本引入

方案1:情景导入法,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

方案2:谈话引入法,设计如下: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四、解读文本

(一)初步感知

1、抽读课文,思考最能体现黄河外在形象的是哪几句诗?靠哪个字领起的?领起了哪些内容?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色彩、气势、形态、力度)写出黄河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二)深入探究

1、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

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交流探讨解决。如:“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此过程略)

6、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

师小结: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去了解黄河、关注黄河、走近黄河!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预习要求查字典,明确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意义等)

二、导入

讲述: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比如说《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爱虚荣又愚蠢的皇帝受骗上当、当众出丑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说说你所喜爱的安徒生童话吗?如果你认为同学说的不够精彩,也可以用更出色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最爱。

学生表述(《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一枚银毫》等)

讲述: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追寻丑小鸭的成长足迹。

三、梳理情节

1、讲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勾画概括,说说:丑小鸭受过哪些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什么?同桌可以小声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2、明确:

▲在鸡群和鸭群中,丑小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内的全体鸡鸭都不欢迎他;连喂食的.女佣也用脚踢他。他只有逃走。

在沼泽地上,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儿被猎狗抓走。他只有继续逃跑。

在简陋的农家小屋,小鸭本可以满足于勉强的温饱,但他要“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

在广大的世界中,丑小鸭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儿被冻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对广大世界中的美热烈向往、不懈追求。

四、作者简介

1、讲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可怜的丑小鸭始终不绝望、不沉沦,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最美丽、最高贵的天鹅。而他的塑造者安徒生呢……

作者简介: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__而不断受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

2、提问:看了安徒生的经历,你有何感想?

明确:丑小鸭的形象就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正因为作者在童话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不知在古今中外多少人心中引起过共鸣。

五、联系现实,体悟思想意义

1、讲述:丑小鸭的故事也让你心动过,或是正在为之心动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他给你的启示。

全班交流。

2、可能有的启示:

(1)“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地成长。

六、课后积累

建议更多地接触安徒生童话,感悟其中的意义。

七、布置作业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重点: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提问:三个部分的标题设置是以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作者在写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时,是否仅仅叙写了过程

回答: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提问: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回答: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提问: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回答: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

提问: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原子弹一声爆响!

提问: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一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邓稼先身上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无所畏惧的科学精神以及自己在面对生死的坦然。课文围绕着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展开讨论。学生们都比较投入,很快的就从课文中找出了关键的语句和关键的字词。例如焦急、颤抖、难过、平静、异常兴奋、奔跑等词语还结合着他们体会到的人物的心情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

好多孩子都被邓稼先身上那看淡生死的坦然所折服。正在这时班里的石城旭又高高的举起了他的手,迫不及待的想发表他的想法。老师,我认为邓稼先不应该主动放弃国家给他治疗的机会,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他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一片哗然。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位科学家,他为祖国做了那么大的贡献国家给他治疗是应该的。虽然他会花费国家的钱在治疗但是他活着要比他死了更有价值,因为他可以再为国家进行研究这时好多孩子都举起了手想来说服他他的病情很严重已经不能再做更多的贡献了,想想国防部长在得知他的病情后手都颤抖了邓稼先已经知道他的病是不能痊愈的,治疗他的病所花费的金额完全可以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那样会比邓稼先余生做的贡献更大他的病情严重,癌症是很疼的,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很热烈。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9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D、赫然(hâ)凝结(níng)气冲斗牛(dîu)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张振芳张春梅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会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此环节的重点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头脑中。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岂()邪()孰()遂()即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15*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5*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岂()邪()孰()遂()即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领悟其崇高的品质。

2.学习人物传记及小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文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小标题是本文结构的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第六个小标题为形式,给课文重拟一组小标题。

1.提出要求:

小标题拟题原则

①要提示内容,体现文章脉络

②要围绕中心,体现独特个性

③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邓稼先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崛起的中国

(二)“两弹”元勋英雄的一生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纯朴的为人

(四)民族感情?友情?民族的自豪

(五)“我不能走”无我的奉献

(六)永恒的骄傲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文段,领悟崇高

1.快速找出并朗读对邓稼先评价性语言,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示例:我朗读的是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语句“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我从中读到一个有巨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设计缘由:人物传记一大特色就是评价性语言,通过对评价性语言的寻找与朗读,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但对于朗读的设计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

2.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多件事迹(真实典型)

多处评价(真挚自然)

为何本文并未过多提及邓稼先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事迹)

四、聚焦细节,走进内心

镜头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谈谈理由。(第一组)

镜头二:“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你觉得邓稼先的手会不会颤抖?为什么?(第二组)

镜头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如何朗读“我不能走”?谈谈理由。(第三组)

资料助读:在一次实验中,原子弹爆炸失败,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他坚持回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坚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后来当邓稼先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

教学过程: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布置作业: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同学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同学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同学,引起同学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③同学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这节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同学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同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同学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同学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39;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