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么写出优秀的七年级生物ppt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七年级生物ppt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39;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

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3

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生物体的结构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

2.

3.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1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第三章有机物的制造

一、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叶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产物、场所、原料和条件)

4、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二、知识点

1、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3、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5、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8、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和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点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5、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知识点

1、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2、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为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制造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则意味着死亡。

4、呼吸作用还为植物体内其它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淀粉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通过中间产物可以互相转变。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依赖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所需的生活动力又是经呼吸作用才能释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理过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7、叶肉细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水分。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一、重点难点

1、芽的概念,芽的种类。

2、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过程。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6、年轮形成的原因。

7、茎的输导功能。

8、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二、知识点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

3、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这就叫做顶端优势。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

4、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6、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而叶里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的韧皮部里的筛管运输的。

7、茎除了有输导作用外,还有贮藏作用,比如甘蔗、马铃薯、藕等植物的茎就贮藏了大量的有机物。

第六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一、重点难点

1、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

2、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因素。

3、传粉的两种方式。

4、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5、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7、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8、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9、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二、知识点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3、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

4、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

6、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雌蕊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长后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就开始了受精的过程。

7、受精就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而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受精后花的变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和种子由此形成。

9、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相邻细胞间由胞间连丝互相联系着,维管束贯穿于六种器官之中;从功能上看,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器官的生长与生殖器官的生长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的繁殖,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之所以在生产上被广泛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11、营养繁殖的的种类有:用茎繁殖,用枝繁殖,用叶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12、培养在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上的外植体,可以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如继续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就叫做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4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39;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

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表的认真态度评分。

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5

一、《生态系统》

邓云:这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有如下几点:

①学生的.潜力很大,给他们一点空间,就会让你刮目相看;

②优美的课件,精心的设计,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③注意重点的当堂掌握。”

蔡春祥:关于生态系统的内容,很有趣,却有有些不好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很多问题只能从描述现象入手,从具体事例入手,但未解之谜又太多,随便讲到某一个知识、举一个事例,马上就能引发学生一大堆的问题。可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又不能吝啬时间,必须通过举例、引导、比喻等方式,给孩子们一个答案。假如不允许学生提问题,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突然想到的问题憋在心里,学生的那种急切显而易见,如同给燃烧正旺的火苗浇冷水,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更容易丧失探求的欲望。所以,我认为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情况必须结合,不可一刀切。

吴韶兵:本节教学内容多,新概念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邓云:对于各种生态系统的介绍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建议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吴韶兵:这节课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再加上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邓云:该节内容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训练,非常重要。练习显微镜的规范操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是后面两节内容的基础操作。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从而较熟练的掌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建议用两个课时完成。

蔡春祥:由于实验室只有两个,平行班级较多,肯定会产生冲突。因此建议部分班级调整到晚自习到实验室操作。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四、《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邓云:因为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课时比较紧张,但还是尽量让学生做关于本课题的练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学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学习细胞里面有什么物质,我觉得这样安排连贯性不大,学生也很难一下子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然后又一下子变成有机物,无机物,所以我觉得让学生认识细胞中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物质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再把有机物、无机物总结起来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7

尽管初中生物内容比较简单,却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科理科学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科的学习兴趣和理科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位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高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我大多使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时,演示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实验1中小白鼠死亡和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2)实验2中,为什么植物能长期存活,蜡烛也没有熄灭?(3)实验3中,植物和小白鼠为何能正常存活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

二、能力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学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例举身边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身边科技知识,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而且对实验也都充满兴趣,及时给与表扬,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39;科学素质。

三、情感和价值观反思

情感和价值观必须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最后一课,《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时,我给他们展示的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让他们感慨道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同时生物学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三维目标的尺度,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难点:1、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并引出本节课题。

2.用实验引出细胞中含有的各种物质。

3.各种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引出细胞膜的功能——有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基础

的功能。

4.通过教师巧妙地设问,说明细胞中有能量转换器。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9

种子的萌发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39;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1

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2.C3.D4.B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2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3

这周讲的是《流动的组织——血液》。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5

处理课本七年级下册44页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体,和许多同伴一块往里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难,特别提醒学生是说“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线。

以往我都是提问的,这次我鼓励学生自己说,不提问,在2班里有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了,我觉得不满意,继续鼓励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一个女同学起来了,结结巴巴的,有时还自已就笑起来了,不顺畅,我一看这个同学以前的表现是爱表现,但不认真学习,而且成绩还很差,我从心里就不高兴了,但不能打击学生,就让好继续说吧,她说她和谁谁还有谁,我想你扯哪么多干什么,就说有许多同伴不就行了,结果她说在什么地方哪个同学如何了,又有哪个同学如何了,最后自己成功到达肺。听着听着,我惭愧了:她说的虽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动,我不应该看不起她,举好我没有表达出来。

我表扬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1、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灌输。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

2、本节课通过数据资料和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究体验来获取知识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既很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3、通过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让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体验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以探索导学法为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依据各知识点的联系网络,在教师的层层设疑、学生思索答疑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法的指导。教学中运用分段反馈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块的掌握情况,依次来调整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平时学生不够关注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如何发挥好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的课程理念,达到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的导人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本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有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有教师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等,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保持探究的热情。

同时教师还利用课件解决教学难点“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提供数据等方式为学生探究做好资源和材料的准备。课后让学生通过“DIY”进一步探究气孔的分布,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6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7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8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19

知识目标

1、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昆虫翅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小结,使学生形成总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昆虫及翅的形态,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39;情感态度。

2、通过对本章总结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确立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昆虫的翅和鸟的翼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

观察式、启发式、举例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生活中熟悉的昆虫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制作鸟的翼与昆虫的翅对比图片,投影几种昆虫翅的图片。

2、学生准备:蝗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一些昆虫录像(运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看了录像后,在练习本上写出你所知道的昆虫名称。

生:写出知道的昆虫名称。

师:请两名学生来说出看到的昆虫名称。

生:其余的学生作补充。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昆虫都有哪些结构?

生:学生回答都有足、翅。

师:讲述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种,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三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能飞行的动物。

七年级生物ppt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

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