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怎么写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供大家参考。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说教材

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         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    归纳主题

③    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      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五、     课后反思

师生互动、各具特色

《犟龟》一文是两课时,我结合新课标及课改教参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全新精神。第二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漫画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质疑的基础上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研讨,并渗透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三个问题讨论完毕,并且不同组有不同的想法,体现质疑精神。最后的习题设计是学练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因在学院上课,听课教师多,学生对环境也较为陌生,有点放不开,不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活跃,座位变动也大,平时的合作小组多数没坐到一起,也影响了上课的情绪。

真金不怕火炼。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力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学生。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

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

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

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

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

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

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 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 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 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安排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篇叙写了哪些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和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玩耍:掘蚯蚓、钓虾、放牛、看不到社戏的痛苦、看社戏的路上、看社戏、归途偷吃罗汉豆。

6.引导学生分析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承?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7、细读钓虾、放牛两件乐事,思考文章为何略写着两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8、分析文中为何详写看社戏前的风波?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布置作业:

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题,做在随笔本上:

(1)扩写钓虾、放牛两件事,

(2)缩写看社戏

(3)回忆自己童年趣事,选取三四件,列提纲,详写其中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我”的心情。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业导入,学生把原文的景物描写删掉了,意境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分析课文中集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同学找一下是哪几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P10-P13;P22-23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我”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现手法,试着仿写。(利用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主旨把握

教学过程:

1.分析学生作业,成功者较多。

2分析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文中写了“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戏”不好看:A铁头老生没翻筋斗B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没表演,却出来了个“很老的小生”C老旦出场,“怕他坐下去了唱”D孩子们的神态:“破口喃喃的骂”、“吁气”、“打呵欠”、双喜建议回家

“豆”不好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和看社戏归途吃的豆一样,“但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作者最后一句话和上文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豆”和“戏”是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情感。

3把偷吃罗汉豆情节改编成话剧。

学生活动。

作业:(列任选一题)

1、读原文上半部分,思考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

2、写偷吃罗汉豆的剧本。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雨林区的民居,西_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7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39;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

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表的认真态度评分。

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展示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9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0

一、本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情绪虽说是人的心理活动,但它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积极、向上、快乐的情绪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个人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正常水平;相反,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且初中生的情绪表现又是很不稳定、不成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是当务之急。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知识目标:

(1)、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2)、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

(4)、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三、课标要求:

(一)1、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二)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1、2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教学内容:

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情绪万花筒情绪与生活

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排解不良情绪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五、教学建议:

两框,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名称:自画像

(题目为“我最高兴、最生气、最害怕和最伤心的各是什么?并画出当时的面部表情”)

步骤:1、同桌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并作记录。(用于教学评价内容之一)

2、前后左右的同学之间按作业进行表演,后各小组推荐几个同学上台来表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几个人进行情境表演)

3、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10个左右特征明显的劳动成果,要求学生们认真观察。

4、讨论分析这些面部表情的主要不同之处。(主要从眼睛、眉毛、嘴巴等方面着手)

各部分的动作喜怒哀惧

额与眉平静左右眉毛向上扬起,呈八字皱纹,眉与前额之间有皱纹左右眉毛向五斜,眉毛呈相反的.八字形左右眉向上扬起,前额出现皱纹

眼睛下脸向上扬起,眼睛边出现皱纹睁得很大部分或全部闭紧睁得很大

嘴巴开口,上齿露出开口,下齿露出开口厉害,裂开很大开口

5、通过分析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的面部表情后,得出这四种就是人类的最常见的情绪,用书本上的文字来说就是喜、怒、哀、惧。

小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如“明天要进行期末考试,晚上的心情怎样?”这里面就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所以说在这四种常见情绪的基础上,又可以组成很多复杂的情绪。

(二)、活动名称:举一反三:(四个小组竞赛)

提示:四种情绪的主要特征我们已经概括了,现在大家想想都有哪些词汇可

以表达这些情绪。以得分最多的为胜。(全班分成四组,要求一组代表一种情绪;且每说一个词汇小组成绩加一分。但记住千万不能翻字典,否则视为作弊,成绩倒扣)

目的:为了让学生们对四种情绪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可充分发挥个人的记忆力,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还可体现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等。

过程:学生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参与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一定的时间过后,各组的分数统计出来后。我们有一个问题问得分最多和得分最少的那组同学,你们现在各是什么样的情绪。再一个问题是问大家:在比赛过程中,各小组的成绩在你追我赶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或当你们的成绩遥遥领先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答:胜:高兴。负:伤心。

在比赛过程中,有高兴(成绩领先);有伤心(成绩跟不上其他组,老师怎么就不给我们组机会呢);有害怕(自己组成绩落后);有妒忌;有紧张等情绪的交替出现(或是说综合出现)

小结: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表达情绪的词汇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些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绪表现是有程度差别的。(如喜有开心、高兴、开怀大笑、欣喜若狂等程度之别)再从刚才比赛过程中大家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得出情绪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常见的情绪是喜怒哀惧这四种。不同性质的、不同程度的情绪的组合构成乐我们丰富多样的、多资多彩的生活。

作业:填写书本P61的表格。

第二课时

一、活动名称:猜一猜

材料:心理学家利用猴子做实验。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笼里的红灯就会亮起。笼里有一个开关,每当红灯亮起,只要按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笼子。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发现了这个开关。实验在不间断的进行,结果有一只猴子死了。

请问:是哪一只猴子先死?为什么?

过程:学生们热烈讨论并积极举手回答。有说不能动的那只猴子先死。有说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先死。原因多种多样。

小结:答案应该是可活动的那只猴子先死.原因是它长时间地高度紧张,最后先于那只不可活动的猴子而死。(情绪对身体的消极影响)

二、活动名称:比一比

材料: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没有给他开药方,只送他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话,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问题:从这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前后左右进行讨论)

小结:分成两方面来说:从开始的“工作紧张,用脑过度”,以致于“身体虚弱”,说明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有消极影响;从后来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以致于“身体逐渐康复了”说明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和生活有积极影响。即情绪对身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三:活动名称:谈一谈

例子:1、我平时的成绩不错,可就这次素质考试考得不好。原因是那天晚上我没休息好,太紧张以致于翻来覆去睡不着。

2、我其实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不知怎么的一到关键时候,我就变得急急巴巴、疙疙瘩瘩。

3、国庆前我们初一年级进行了“爱我中华”的主题演讲,开始的两个同学由于过分紧张而中途退场。

师:大家的例子都是情绪对我们正常水平的发挥有消极影响的。那难道就没有积极影响吗?能否举一些例子?(如果有则最好,如没有则采用书本上P62的两个小男孩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例子。)

小结:情绪对正常水平的发挥也是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

归纳:从以上三个活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是有积极影响的。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是有消极影响的。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作业:1、填写书本P63的表格。

2、“这四种基本情绪中,喜是有积极影响而无消极影响的,而怒哀惧则是只有消极影响而无积极影响的。”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导入:上节课结束时我们布置了一个思考题,现在大家有没有答案呢?

生:一种答案: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一种答案:认为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怒可激发人的斗志”;“化悲愤为动力”。

师:既然大家争执不下,那我们就再看一些例子,看看能不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活动名称: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据我国史书记载,伍子胥在过昭关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结果因极度焦虑而一夜间须发全白。

材料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气量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材料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喜极而疯”。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情绪?结果怎样?

答:材料一的情绪是“极度焦虑”,结果是“一夜间须发全白”;材料二的情绪是“过于生气”,结果是“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材料三的情绪是“过分高兴”,结果是“喜极而疯”。

师:根据大家的举例和这三则材料,大家想想这一说法正确吗?如不正确那该怎么改?

生: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该改为:“在喜怒哀惧中,不管是哪一种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都是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师:好,大家已经得出正确的结论,那我们这个问题就告一段落。接下来要问大家的是刚才三则例子中的主人公他们的情绪反应适度吗?

生:不适度。

师:回答得好,他们的情绪反应是不适度。我们把这种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的、反应不适度的情绪就称为不正常情绪,即不良情绪。接下来大家想想不良情绪会有什么影响?

生:(回答多种多样)

师:很好,不良情绪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和事业进步。现在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发生过?请举例说明.这就是下面的活动。

二、活动名称:一吐为快

例: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伤心;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心情烦闷;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知道他们的真实心理)

三、活动名称:请让我来帮助你

师: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倾诉”的环节就先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要跟我说,可以写在本子上。

师;刚才大家的“诉说”,反映的都是自己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利,那我们能否给他们出出什么主意,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程: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且言之有理

目的:1、让学生理解我们这段青少年时期情绪的主要特点:易冲动,强烈易变,两极性,不稳定等;

2、讲解在有不良情绪后的一些常用的调节方法:心理放松法(如深呼吸,笑乐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升华法、心理换位法、自我激励瑜自我暗示等。

3、明白情绪是可以调节的,是可以控制的。

四、活动名称:同呼吸,共命运

材料一:数学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小玲考得不好,想到回家要挨妈妈的批评,心里很难过。同桌小利考得挺不错,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地对周围的同学说:“我妈早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想要的漫画书。到时候借给你们看看。”小玲听到后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材料二:在西沙守备部队的新年晚会上,有个战士悄悄地溜出会场,走向寂静的海边。原来那天中午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里非常难过。但看到战友喜迎新年,不愿扫了大家的兴致,就一个人出来,独自承担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当他徘徊在海滨的时候,一回头看见几十位战友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原来战友们知道了这件事,找到他,又不愿打断他的思念,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分担他的悲痛。

问:小玲、小利、那个战士以及战友们的情绪表达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从表面上看,喜怒哀乐是个人的事。其实,人的情感是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即“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体会“同呼吸,共命运”。

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会有不良情绪的产生,一旦有不良情绪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调节,及时地加以排解,否则就会身体和生活不利。另外,在情绪表达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静心思考、小组合作,学会用观察法、归纳法解决问题;

3、认同花、果实和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花的主要结构。

2、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花、果实和种子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

2、果实是由和构成的。种子都有的结构是种皮和,有的还有胚乳。

3、桃花的基本结构包括:__花柄__、_花托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传粉就是花粉从雄蕊的`散落到雌蕊的上的过程。传粉方式的两种类型是和。有些花传粉还需要借助和等媒介。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探究花的主要结构

1、一朵花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要的?和。

任务二:探究花的传粉和受精(重点)

1、许多植物的花色彩艳丽、气味芬芳,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玉米、杨、柳的花都没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它们是怎样传粉的?

2、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1)花粉从落到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当花粉粒落在上面之后,受到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________,_______穿过花柱,进入______一直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它继续发育形成种子的胚。

【针对训练】

1、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顺序是:()

①花粉萌发,生出花粉管②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③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④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两个必要的生理过程是()

A、开花和受精B、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C、传粉和受精D、开花和传粉

任务三: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重点)

1、花儿的凋谢是指花的哪些部分的脱落?哪些部分将继续发育?

2、我们通常食用的果肉(果皮)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

3、种子和果实分别是由花的那些结构发育而来的?

4、西瓜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其原因是?

5、我们平常吃的玉米和葵瓜子,果实常有空瘪的。请你帮助找找原因。如果你是农民伯伯,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3

《1.2有理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1.2.1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5.对-3.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是负数,不是分数

B.是负数,也是分数

C.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1.2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8.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a=()

A.2B.﹣2C.1D.﹣1

【考点】绝对值;相反数.

【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定义,知a=﹣1,从而求解.

互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解答】解:根据a与1互为相反数,得

a=﹣1.

所以a=1.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相反数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性质.

9.若1﹣a=a﹣1,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B.a≥1C.a<1D.a≤1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1﹣a=a﹣1得到1﹣a≤0,从而求得答案.

【解答】解:∵1﹣a=a﹣1,

∴1﹣a≤0,

∴a≥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难度不大.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X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5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6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污秽(huì  )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

五、问题研讨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 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 作文《我爱家乡的——》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7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

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幅对联中我们来找一下有哪个典故是属于春秋时期。到底这个历史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第六课——春秋争霸的学习。

一、“春秋五霸”(板书)

(师)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一历史时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时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答略

(师)春秋原为书名,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因此书记载从鲁隐公至鲁哀公的历史时期与周平王迁都到周敬王这一时期大体一致,因此,人们习惯上以“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近300年。

这段历史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周王室权利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请求诸侯给予车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还要向各方诸侯要钱为父亲买棺材。请大家想想,在春秋时期,王权为什么会衰落,王权衰落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分封制度的发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对封国有完全的经济、官吏任免、和军事权利,当封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达到能够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时,封国还听不听周王室的调遣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周平王如何当上国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军队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这相当于儿子杀父亲,老丈人杀女婿,这是与我国社会伦理不相容的,周王室发生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诸侯还会听周王的调遣吗?

从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看,王权的衰微在所难免。那么,王权的衰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无大事,唯祭祀和征战”,我们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时,祭祀和征战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时却变为了诸侯,可见到春秋时期,王权已经衰落了。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各方诸侯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进行长期的争霸斗争,一些诸侯被打败,一些诸侯却强大起来,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当然历“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窝囊;秦穆公仅独霸西方,势力未入中原,因此历“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种说法。(学生活动)

(师)齐桓公何在?(学生甲)在此!

(学生甲饰齐桓公)晋国、楚国、燕国、吴国、越国国君何在?(学生乙、丙、丁、戊等)

(学生甲)各国听令,限你们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礼制,把你们国家的财宝、特产、车马、军队敬献给周天子,可曾听见?

(学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觑,不情愿)

(师)从刚才的短剧里,我们能感觉到齐桓公性格怎么样?(生)

(师)那么如此霸道的齐桓公又是怎样成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齐桓公首霸(板书)

(师)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找齐国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想一想,齐国的地理位置对请过称霸天下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生)答略

(师)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北部,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国内盛产鱼、盐,齐国将本国的特产贩卖到其他内陆国家,因此,齐国经济实力雄厚,这也为齐国夺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史书有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齐桓公手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能为他争霸天下出力的人呢?这个人是谁?

(生)答略

对,这个人就是管仲,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还是冤家对头,在齐桓公与他哥哥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时,管仲曾站在齐桓公哥哥公子纠一方,还用箭射过齐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带钩,齐桓公早就一命呜呼。假如你是齐桓公,你将怎样对待曾经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幕历史短剧,看看一代霸主齐桓公师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学生活动)

(学生甲)气冲冲的样子:管仲,我非杀了你不可,快,快,对鲁国增兵,逼他们交出管仲,我要让管仲死在我面前。

(学生乙饰鲍叔牙)君上,息怒。

(学生甲)哼!鲍爱卿,为何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连你一起杀掉。(学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谁更重要?

(学生甲)当然是天下,鲍爱卿是想让我为争天下而不杀管仲?

(学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齐国,有臣等尽职尽责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称霸天下,没有管仲是不行的,齐国不能失掉管仲这样的人才啊!正所谓:得管仲者得天下。

(学生甲)哦?这样,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当管仲从鲁国回到齐国后

(学生甲)快将管仲请上殿来。(学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学生甲)管仲,听鲍爱卿说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为齐国的丞相,希望你好好为我效劳。

(学生丙)谢君上不杀之恩,管仲定当不辱君上使命,为齐国肝脑涂地。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这则历史短剧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怎样的用人原则?

(生)答略

(师)我们从刚才的历史短剧中能看出来,齐桓公任人唯贤,为齐国争霸天下,和管仲摈弃前嫌,体现出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这样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敬佩齐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当上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哪些改革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下来。(生)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师)非常好,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后国力更加强盛。现在,齐桓公终于又实力争霸天下了。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一下,齐桓公为使自己成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举措呢?

(生)答略

(师)我来归纳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会盟”。

所谓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没有权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边少数民族。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桓公打出尊重没有权利的周天子,帮助周天子攻打周边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召集四方诸侯为周天子戍守洛邑,这样做有利于齐桓公团结四方的诸侯,再则有利于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征战四方。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宋、卫、郑许、曹等国应约而来,周天子也派人送来礼物,葵丘会盟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也臻于鼎盛。

齐桓公任人唯贤,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内乱不断,从此衰落下去,齐国帅落后,又有哪两个国家开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晋楚争霸(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晋国和楚国的地图。从地图中找出晋国和楚国的位置。

晋国地处今山西境内,为争夺中原霸主,晋国向南发展,而楚国也在同一时期向北发展,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晋楚争霸带给我们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呢?

原来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内乱,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外逃到楚国避乱。在楚国,公子重耳曾向楚国国君许诺,如果晋国和楚国交兵,晋国将主动撤退,恭迎楚国军队。在陶丘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以为晋军害怕楚军,于是领楚军深入追击,在城濮被晋军团团围住,楚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叫做“兵不厌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也赶来参加,并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个中原霸主。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楚国能甘心吗?楚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那么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庄王即位,他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军挥师北上,并在东都洛邑附近检阅军队,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劳楚军,楚庄王遂向来人“问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出处。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楚庄王问鼎之轻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进中原的楚军与晋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遇,邲之战爆发,楚军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但晋楚争霸远没有这样结束,晋楚之间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进行战争长达80年之久。

晋楚争霸结束后,又出现了哪两个国家争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吴越争霸(板书)

让我们来看看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找出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夺霸主的行列。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国称霸。

吴王阖闾成为春秋霸主得益于两个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孙武。2、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建设城郭。

吴王阖闾即位后,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派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联合晋国攻打楚国,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败楚军主力,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城,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攻越,越国大败吴国,阖闾受伤去世,子夫差即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为父亲报仇。于公元前493年大举伐越,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夫差灭掉越国后乘机北上,相继打败鲁、齐、卫等国,并在黄池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吴国灭掉越国后,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劝夫差杀掉勾践,但夫差不听。越王勾践乘机进献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发誓愿意一辈子为夫差牵马、提鞋,借此来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计,非但没有杀掉勾践,还把勾践放回越国,这叫“放虎归山,终为后患”。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训练”,乘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国内空虚的时机,大举伐吴,经过几次激战,吴灭,夫差自杀。勾践也效法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春秋无义战”,各方霸主发动战争只为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而在战争中,受牵连的是千千万万的贫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宁做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说法。但是,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一些大国吞并周边一些小国,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民族间的融合打下基础。通过兼并战争,国家逐渐减少,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前提。

吴越争霸已经是大国争霸的尾声,历史已经跨进了“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欲知战国风云,请听下回分解!五、新课回顾:(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时间:公元前770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管仲改革

齐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国争霸

吴越争霸

越国争霸

六、课堂反馈:(略)

七、课后思考:

从齐桓公、楚庄王、越王勾践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反思: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8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意,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一般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陋室铭》缘由的故事引入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的室铭。用以自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六)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七)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极端厌倦)

9.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2.作者自比诸葛亮,杨雄,目的何在?表明自己具有古代明贤的志向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八)总结艺术特色提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哪些写法值得学习?

1.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排比,对偶——骈句

3.押韵严格,压什么韵(ing)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铭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九)当堂成诵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19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主题活动教案七年级篇2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雨是文人的宠儿,对雨的情感,随文人的情感而各有不同,对雨的描写亦随作者的风格而有所不同。在刘湛秋先生笔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写出了怎样的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

二、探究生趣

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分别找出描写不同季节的雨的特征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三、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本文有怎样的行文线索?

明确:一条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写为线索,一条是对雨的情感为线索。即: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我喜欢四季的雨

春雨:美丽、娇媚

第二部分(②~⑤)四季的雨的特征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端庄、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第三部分(⑥)四季的雨对我的影响。

四、总结固趣: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抓住各季节雨的特征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23000